历届双创周主会场巡览之一:双创周持续引领北京中关村打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

2020-12-24 10:50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中关村人才

2015年10月,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以下简称“双创周”)主会场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举办。中关村作为我国最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中心之一,在双创周的持续影响带动下,不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突破,着力构建一流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进一步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2019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6.6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59%;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68.1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较2015年增长7个百分点。2020年1—7月,中关村创新企业活力不减,高精尖产业增长稳中有升,新经济新动能加快集聚。规模以上高新技術企业实现总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8.2%,技术性收入6752.7亿元,同比增长19.8%。

一、大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创新创业环境构建

持续推进先行先试改革。在“1+6”“新四条”“新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管理改革、科技金融创新等,推动出台在京高校、央企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开展投贷联动、设立民营银行、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企业外债便利化、建设生物医药国检试验区等改革试点。其中,科技创新创业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非营利机构免税资格认定条件调整等政策建议在全国推广实施。

有效激活人才、资金、技术要素。加快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提升人才吸引力,陆续出台“国际人才20条”、《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化建设“一站式”外籍人才服务平台、“中关村外籍人才服务窗口”、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和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集聚和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集聚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创新团队。深化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2019年中关村股权投资机构数超过1800家,创业投资金额超过2400亿元,占全国的35.5%,较2015年增长近11个百分点,是全球风险投资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探索推动新兴经济领域包容审慎监管。针对中关村在全国创新创业中的引领者特点,本着“敏捷治理”“适应性治理”等新理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新兴经济领域“放管服”力度,推动建立更具弹性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金融科技、智慧物流、无人驾驶、新零售、共享经济等以跨界融合创新为特点的新兴业态,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服务为特征的新兴经济领域蓬勃发展,催生了一系列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品。2019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6.6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59%;增加值1.04万亿元,占全市的29.4%。其中人工智能产业逐步成为全球创新高地,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生物健康产业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第一。

二、大力促进开放创新,强化国内外创新创业资源深度融汇

加快推进国际创新创业合作。中关村不断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持续拓展海外市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吸引英特尔开放创新实验室等一系列国际合作创新与孵化平台在京落地。截至2019年底,中关村聚集了300多家跨国企业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设立14个海外联络处,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上市公司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近千家。连续举办中关村论坛,影响力不断增强。

持续构建国际一流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全力打造“集中办公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的服务体系,创立了以中关村智造大街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硬科技孵化平台,形成了全国首创的全链条垂直领域一站式服务生态。“回+”双创社区、中关村创客小镇等一批混合功能型创业社区和创新小镇加快建设。发挥中关村并购资本中心、中关村并购母基金作用,助推企业开展跨境并购、境外上市。截至2019年底,中关村示范区拥有248家创业孵化机构、近600家联盟协会和民非组织,以及上千家法律、会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有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发挥京津冀双创示范基地联盟作用,推动双创平台发展模式向联动共享模式转变,通过共同完善政策环境、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共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促进创新资源无障碍流动,打造京津冀创新创业区域生态,中关村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截至2019年底,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1.3万家。中关村已与全国26个省区市77个地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共建27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对外辐射技术合同登记额占比近70%。

三、大力促进融通创新,强化原始创新引领驱动

有效推进央地资源融通。支持在京中央资源融入本市创新体系,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建成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面向全球开展前沿项目的挖掘和培育,大力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在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微子震荡、外尔费米子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在载人航天、深海潜器、超级计算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在高铁、核电、移动通信、生物医药、前沿材料等产业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深入推进产学研融通。依托区内密集的高校、科研院所、顶尖人才以及创新型企业,通过成果转化“火花”活动、概念验证中心、前沿创新中心等平台,打通创新链条,让科学家、投资人、企业家在成果形成早期进行碰撞对接,建立科技成果价值和价格早期发现机制,向创新创业创造的源头注入活水清泉,全力推动科技成果与人才、资本等市场各类资源良性互动、深度融合。2015—2019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获得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9成以上项目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研究的成果。

务实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中关村充分发挥领军企业在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和各类创新资源中的优势,强化完善产业共性创新平台布局,创新研发组织模式,持续推进融通创新。2019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技术收入1.3万亿元,较2015年翻了一番;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2万件,获得专利授权5.9万件,较2015年增长68.8%;每万名企业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达90件,较2015年增长62.2%;累计主导创制国际标准434项,较2015年增长141%。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中关村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中关村产业孵化链发布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中关村
毛遂自荐
中关村的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