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模式探讨

2020-12-24 07:53石倩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0年4期
关键词:典型模式生态

石倩

摘要:分析辽宁省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背景及现状,总结出4种典型循环农业模式及其特点,提出发展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促进辽宁农业绿色发展。

关键词: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0)04-0059-0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粗放型农业发展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形势,单纯依靠农业资源投入的生产方式已进入瓶颈期,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有所提高,迫切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产技术集约高效、产业模式生态循环、质量标准规范完备的生态循环农业。实施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绿色、高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辽宁多地以不同的模式实施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功案例,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要素生产率,促进了农业发展、产业高效和农民增收。

1 辽宁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由来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排放、低消耗、高产出为基本特征,以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环境代价为追求,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质量和增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为落实这一理念,推进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投入减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性,辽宁省自2017年以来,以解决区域内农业生产、生态循环突出问题为导向,选择部分区域实施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农副资源有效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生产、果菜高效特色产业资源要素循环集成等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和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引领示范农牧结合和绿色发展,带动了县域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2 辽宁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典型模式

2.1 “养殖+有机肥+种植”标准化生态循环模式

随着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畜禽养殖和作物种植产生的废弃物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对耕地土壤及地下水质造成极大危害。对此,辽宁省北镇市坚持“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行“养殖+有机肥+种植”标准化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变废为肥、变废为宝。在养殖粪污、秸秆等资源化利用和畜禽无害化处理方面,有关部门主动与省级科研单位沟通协作,建设了生态循环农业工程。通过三改两分离,核算粪污产量,对固体粪便和污水进行最大限度的标准化处理,所生产的有机肥料在农田消纳利用。根据作物种植及需肥特点,合理测算养分需求量,实行科学配肥、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区域内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全消纳的绿色生产目标,同时,改善了产地农业环境,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农业节水10%以上,减少农药施用量20%以上,化肥氮肥总用量减少50%以上,化肥磷用量减少40%以上,养殖粪污100%得到利用。秸秆通过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肥料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尤其是当地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引领着区域农业向生态、循环、绿色方向转变。

2.2 “稻蟹渔+猪沼菜”多功能生态循环模式

盘锦市大力推广应用“稻蟹渔+猪沼菜”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多功能生态循环模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绿色型生态农业。大洼县探索将河蟹养殖、水稻(玉米、水葫芦)种植、饲料加工、生猪养殖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秸秆和粪便资源,按照全消纳、零排放要求,在西安镇周边建设了以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农副资源饲料化、水稻种植清洁化与稻蟹综合种养为特点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围绕“四级净化、五步利用”生态养殖和北方庭院“猪、沼、稻(菜)循环农业项目,大力推广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等农牧业新技术,加快推进优质大米、河蟹、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了“稻蟹渔+猪沼菜”特色多功能生态循环链。同时,大力推广绿色、有机增产增效集成技术,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通过种养循环利用、养分綜合管理,大大减少了畜牧业粪污污染、农业秸秆焚烧污染,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水土流失,降低了土壤中氮磷流失风险。全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再利用率达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15%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了负增长。

2.3 农副资源多元化利用生态循环模式

围绕作物秸秆等农副资源收集、贮存、利用等关键环节,通过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多种途径,促进农副资源多元化综合利用。朝阳市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调节土壤理化性质,实现区域资源循环利用,按照资源填平补齐原则,建立了“玉米种植+肉牛养殖+双孢菇栽培+有机粪肥施用+玉米种植”“玉米种植+杏鲍菇菌包培养+食用菌糠利用+生物质燃料生产+有机灰粪施用+玉米种植”双链条多元化综合利用区域生态循环模式。同时,在公营子镇推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基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利用和标准化清洁生产技术,年可利用菌糠2.67万 t、粪污0.6万 t、秸杆2.4万 t、双孢菇废基料0.3万 t、杏鲍菇废基料1.0万 t、生物质燃料燃烧后的灰粪500 t,可循环消化4 850万袋(0.55 kg/袋)废菌袋,2 666.67 hm2(40.02 kg/hm2)玉米秸秆、玉米芯,3 020头(2 t/年·头)畜禽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3%,食用菌栽培废基料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在此基础上,通过养分管理计划,按照计划增施有机肥,使农药用量减少25%左右,化肥氮减少49%左右。

2.4 “品牌+标志”特色化生态循环模式

近年来,辽宁部分市县运用优质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展区域优质特色农业循环项目建设。鞍山市以南果梨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为基礎,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促动、龙头带动、全民行动”方式,引导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生产管理规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休闲观光、种养结合等产业,并以推进绿色循环、优质高效为目标,以南果梨基地建设标准化和产品品牌化为抓手,实行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监控,推进“公司+协会或合作社+基地+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打造出“天鹰牌”“鸿鹏牌”“宏星牌”“宇光牌”等知名南果梨品牌。通过完善融合产业链、提升南果梨价值链、拓展南果梨文化链,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南果梨优势产业区,拓展南果梨产业链。探索并建立适于鞍山南果梨产业提档升级的科学管理体系和质量安全保障机制,从源头上保障南果梨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带动农业增效和果农增收,推动鞍山南果梨产业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全市南果梨重点区域地理标志面积达3.33万 hm2,带动农户1.8万户,安置农民就业500人,年实现产值50亿元、利税1.2亿元、出口创汇1 200万美元。

3 辽宁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对策

生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辽宁4种典型区域生态循环模式各具特色,也各有适宜的地域和品种,具有借鉴意义。但各地情况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不能照抄照搬,而应因时制宜,结合本地区优质农产品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建设适于当地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各地应把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统筹规划,正确引导,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以现代农业绿色生态为导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致力于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实现循环模式综合效益的提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加大生态循环农业普及宣传,使广大农民充分了解生态循环农业的内涵、要义与特点,选择适合本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模式。要树立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理念,强化环保意识,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普及配方施肥,保持养肥平衡。要坚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农业循环发展有机结合,大力推广畜禽立体养殖、种养结合、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新科技,充分利用农村山水林地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云,朱培峰,范晓梅.低碳经济下的休闲农业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10,38(16):8 696-8 698.

[2] 张建中,高佩民.沈阳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3):13-14,27.

[3] 周丹丹,庞中伟,等.绿色发展理念下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科右前旗为例[J].江西科学,2018,36(6):1 069-

1 072.

[4] 吕坤,候梁宇,吕忠全.新时期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 289-4 291.

猜你喜欢
典型模式生态
《圆》典型易错题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永续债券探析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