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春淼,王巧燕,罗杰斯,陶永祥,宋军平
(1.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2.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管护所,云南 勐腊 666300)
野生动物是携带和传播动物疾病的媒介之一。西双版纳因其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而部分相邻的东南亚国家又出现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成为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风险最高的地区之一[1]。自2005年西双版纳保护区成立疫源疫病省级监测站,2019年升为国家级疫源疫病监测站,初步建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但存在着监测网络建设不完善,疫源本底不清,科研监测力量有待进一步整合和提高等问题,造成监测工作难以开展。因此,本研究拟根据西双版纳保护区特有的地理位置及陆生野生动物种类及分布特点,设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确定监测对象,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为预防发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重大疫情提供保障。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下面简称西双版纳保护区监测站),所监测范围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辖范围。保护区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子保护区组成,分别座落在勐海、勐腊、景洪两县一市。保护区总面积 2 425.10 km2,其中勐腊、尚勇子保护区与老挝国相邻,边境线长达140 km,动物植物资源丰富。动物资源属东洋界中印界华南区滇南山地亚区。哺乳动物有9目23科74属102种,鸟类有18目51科427种。植被有8个植被类型13个亚型39个群系[2],是中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热带北缘季雨林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为中国第一。
根据监测资料确定辖区内野生动物分布活动的现状,确定监测物种的重点监测区域和一般监测区域,采用样线法、定点观测法并结合群众举报等方法开展监测工作。
1)样线法:在监测站点覆盖范围根据野生动物种类、分布以及生境类型,设立陆路、水路监测线路,定期对沿线的野生动物情况进行观察记录。所设的监测线路能够覆盖其监测区域。
2)样方法:在野生动物的聚集地,如野生动物的越冬地、繁殖营巢地、集群觅食地或迁徙通道及中途停歇点设立监测样点,记录野生动物异常情况。
3)群众举报:各监测站点通过向社会广泛宣传野生动物和疫病有关知识,并向社会公布联系电话,加强群众与监测站点的联系,接到群众报告野生动物异常情况,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处理。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兽类10目35科130种,其中:勐养子保护区有26科72种;曼稿子保护区有22科72种;曼仑子保护区有21科62种;勐腊子保护区有30科81种;尚勇子保护区有24科63种。
监测对象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试行)确定。
1)兽类细菌性传染病:鼠疫、猪链球菌病、结核、野兔热、布鲁氏菌病、炭疽、巴氏杆菌病等。
兽类病毒性传染病:流感、口蹄疫、副黏病毒感染、汉坦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狂犬病、犬瘟热、登革热、黄热病、马尔堡病毒感染、埃博拉病毒感染、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猴痘病毒感染等。
2)其他可引起野生动物发病或死亡的不明原因的疫病
3)国家要求检测的疫源疫病
包括突然发生的传染病,结合本地易感物种分布确定5个监测站点的监测对象。监测的主要野生动物物种包括灵长类、有蹄类、啮齿类、食肉类和翼手类等,特别是保护物种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根据国家规定的疫源疫病种类及易感动物,选择的监测疫病和监测物种如表1所示。
根据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及5个子保护区的陆生野生动物物种分布,分别设立5个监测点。监测区域兽类分布共有10目35科130种,易感动物有5目22科91种。其中,勐养子保护区兽类分布有10目26科72种,易感动物有5目17科55种;曼稿子保护区兽类分布有10目22科72种,易感动物有5目15科49种;曼仑子保护区兽类分布有10目21科62种,易感动物有5目16科48种;勐腊子保护区兽类分布有10目30科81种,易感动物有5目20科66种;尚勇子保护区兽类分布有24科63种,易感动物有5目17科49种,详见表2。
表2 西双版纳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兽类易感动物分布
西双版纳保护区总面积 242 510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 107 424 hm2,缓冲区面积为 72 602 hm2,实验区面积为 62 484 hm2。各个子保护区的面积分别为:勐腊总面积 92 683 hm2,其中缓冲区为 33 487 hm2,实验区为 22 801 hm2;勐养总面积 99 840 hm2,其中缓冲区 24 964 hm2,实验区 28 575hm2;尚勇总面积 31 184 hm2,其中缓冲区 6 736 hm2,实验区 6 249 hm2;勐仑总面积 10 933 hm2,其中缓冲区 3 4436 hm2,实验区 2 824 hm2;曼稿总面积 7 870 hm2,其中缓冲区 3 972 hm2,实验区 2 035 hm2。由于缓冲区和实验区是核心区与外界非保护区域起缓冲保护作用的区域,也是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区域,引起疫病发生、传染的机率较大,因此将其列为重点监测区域,总面积 135 086 hm2。结合各子保护区易感野生动物分布现状,分别确定各监测点重点监测疫病及易感动物(表3)。
表3 西双版纳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各监测点监测区域、疫病及主要物种
根据《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3]内容,以曾经发生过重大动物疫情的地区、某种疫病的自然疫源地、陆生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风险较大的边境地区、国家要求监测的其他区域为重点,结合日常巡护监测信息、科研监测以及一些以往科研考察等资料,在5个监测点建立固定监测样线10条,每个监测点各设2条,总长150 km左右。在每年冬春季,候鸟来去时,将疫源疫病监测样线设置在边境一线的林区、水域及自然保护区内水域,随机建立了25条巡护路线,总长175 km左右。
将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核实和分析,得出信息处理结果或疫病的传播扩散趋势分析报告,及时掌握辖区内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发生动态和种群动态变化信息,为疫源疫病的防控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6.1.1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本底资料不清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3年和1996年分别编写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集》和《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本底调查时效超过10年,重点保护对象调查的有效时限也超过5年,或有些从没开展过调查。近几年,随着保护区周边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保护对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之前的科考资料已无法客观地反映保护区目前的生物资源现状,因此,为了解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种类、分布,有效提升保护区的管理决策能力,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情况调查工作已刻不容缓。
6.1.2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监测难度较大
西双版纳保护区由于地域互不相连的勐养、勐仑、勐腊、尚勇、曼稿5个片区组成,面积较大,且勐腊、尚勇子保护区又与老挝国相邻,边境线长达140 km,地理位置独特,监测难度较大,有些地点人难以到达,存在监测盲区,不利于监测工作的开展。
6.1.3疫源疫病研究工作滞后,应急措施不够完善
由于不同疫病在时间、地域及动物群中的分布特征不同,危害程度和影响流行的因素也有一定差异,西双版纳保护区监测区域与其它地区的动物分布特征不一样,关于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研究做得较少,基本情况不清,制定的应急防控措施不够完善,难以适应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的日益发展需求。
6.2.1开展野生动物本底调查,监测其活动范围及动态变化
开展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及时掌握疫源野生动物活动规律、活动范围。设立监测样线、样点,掌握野生动物携带病原体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报告野生动物感染疫病情况,并研究、评估疫病发生、传播、扩散风险,分析、预测疫病流行趋势,为提出监测防控和应急处理措施,预防、控制和扑灭疫情等提供理论依据。
6.2.2加强重点区域野生动物疫情监测巡护
通过调查,明确疫源种类、分布地及潜在分布地,编制监测计划,加强巡护强度。对已设监测点的区域,加强林区巡护,对没有设监测点的区域,应及时设置监测点,增设随机样线,严密监测疫源变化情况,确保异常情况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6.2.3普及疫病的防控知识
监测员下乡巡护期间,走乡串寨的时候,对护林员及村民宣讲野生动物及其疫源疫病的防控知识,争取做到人人认识疫源疫病,能正确对待疫病防控,尽量做到如有发生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