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海南琼中572900)
琼中县气候条件良好,全年无酷暑与严寒天气,可满足木薯生长对于气候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全县可种植区域较广,通过木薯产业的发展可促进运输业等周边行业的协同发展,具有以点带面的效果。近年来,琼中县的木薯栽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为进一步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高产栽培技术。
木薯高产的首要前提在于选取良种,具体应以琼中县的种植条件为立足点,选择合适的木薯品种,并合理搭配种植早、中、晚熟品种,充分利用时间差来提高木薯产量。长期的栽培经验表明,琼中县的木薯可选品种丰富,如‘华南205’‘华南5号’‘华南6号’‘华南124’等[1,2]。
木薯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即便在贫瘠的土壤中也可以快速生长。但若要达到优质高产的效果,则需兼顾阳光、土层等方面的因素,以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种植木薯最佳。
根据实际地形合理整地,期间应保证水土条件的稳定性,若种植区的坡度>15°,建议采取梯田种植的模式,尽可能避免陡坡栽培现象。对于荒地的栽培,需提前2~3个月做好准备工作,如全垦、带垦等。若种植区域较为平缓(坡度在10°以内),以机耕的方式为宜,深度控制在27~30cm;丘陵山区地形缺乏平坦性,可采取畜犁耕等方式。部分山坡的坡度>20°,应开环山行,以有效避免土壤受冲刷的问题。
整地所涉及到的技术要点较多,具体应注重如下几点:深耕翻晒,深度应达到30cm,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深度;耙碎整地,作用在于改善土壤紧密、结块的问题,提高其透气性,使土壤能够维持相对良好的肥力状态,给木薯根系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对于使用农机作业的地块,则要将耕作层打烂耙碎;若选择的是牛犁耙的方式,则要保证土层犁深的合理性。
木薯种植初期需要给足基肥,氮、磷、钾按2:1:2~3的配比标准较为合适。严格控制好各类肥料的用量,必须施足基肥,适当增加结薯肥的施加量,依据实际情况辅以适量的壮薯肥。若为复合肥,则以225~375kg/hm2为宜,除此之外也可选择农家肥等。
木薯对气候的适应能力较强,在冬春两季都可种植,通常为10~12月以及翌年3月前后。但要注重种植温度的控制,要求平均气温不低于15℃,否则易对木薯茎叶造成影响,伴有干枯、霉烂等异常状况。
主茎的品质应得到保障,需具有成熟、芽点完整、外表无损伤等特点,同一条种茎的可选主茎较多,应优先选择中、下段,长度控制在12~18cm,为保证其顺利生长,芽点数量应达到4~5个。
3.3.1 快刀砍种选取直径5~8cm的木条,将该部分作为垫底而使用,选择高品质的种茎,将其置于设置好的木条上,利用砍刀处理,使其形成多个茎段,茎段长度以10~11cm较为合适,形成的砍口应光滑,不可存在任何裂口,否则易导致病菌入侵。经过砍种处理后,茎段需要得到有效的防护,即采取防雨、防晒等相关措施。
3.3.2 种茎长度综合考虑品种、种茎粗细,以此为依据确定合适的长度,通常以15~20cm为宜。
3.3.3 消毒处理较为可行的有波尔多液500倍液,经过处理后可消除病菌,同时提高种茎的抗旱能力。时间方面,结束切茎处理后需随即组织消毒作业,必须在当天完成。
通常采取一犁一耙的方式,犁土深度30~40cm,开沟深度20~25cm,视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株行距,如0.9m 0.9m等,种植密度为12 000~15 000株/hm2,种植密度过大会对产量造成不良影响。种植时茎段可平放也可直插,可通过间套作等多种方式合理完成种植作业。
根据木薯的生长特性,通常采取净种的方式,其优势在于管理便捷,但不足之处是土地利用率偏低。
木薯生长期较长,对于养分的需求量较大,在经过长时间的连作后,将导致木薯栽培区的矿物质含量持续下降,随之表现出木薯生长态势欠佳、病虫害高发等问题。对此,在轮作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的肥力问题,可采取2年或3年轮作的方式。从琼中县的气候特点来看,轮作作物可选择甘薯、玉米等。
木薯在栽培初期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为提升效益,可采取间、套种植方式,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帮助种植户创造丰厚的经济收益。通常,间作套种的可选作物较多,如花生、西瓜、芝麻等,以矮秆作物为主[3,4]。在种植时应高度注重对间套种植规格的控制,不可对木薯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4.3.1 与豆类作物套种通常发生于缓坡种植区,株行距以1m 1m为宜,经过挖穴处理后再向其中施加基肥,各穴用量控制在1~2kg,施肥时间可定
于木薯种植之后,通常以种后1周左右为宜。根据豆科作物的生长特性,可种植豆科绿肥,其作用在于增强培肥能力,从而提高木薯的产量。
4.3.2 与瓜类作物套种株、行距控制在1.5m 2.4m,基肥用量约2kg,具体根据品种的特点合理调整用肥量,可种植西瓜或红瓜子。种植1个月后,在瓜行内套种2行木薯,后续多类作物共同生长。通常,5~6月后便可收获瓜类作物,此后则正好步入木薯的快速生长期,应根据长势合理施肥。
加强检查,若发现缺苗现象,需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补苗,此项工作可在种植后的20d开始。
2个及以上幼芽出土后,任其自然生长,待齐苗后需要择优选择,每株留苗数量以1~2苗为宜,剩余的可作为饲料饲喂家畜。
木薯根系良好发展的前提在于土壤肥沃且具有疏松的特点,在种植后的3个月便可以组织中耕除草作业,其目的在于促进块根的生长。通过分阶段的方式依次中耕除草,即种植后的30~40d、60~70d以及90~100d。
从木薯生长特性来看,植株喜氮、钾肥,因此需注重此类肥料的施加,此外应兼顾施入适量的硼、锌等元素,以便达到植株营养均衡的效果。高产栽培过程中,配方施肥是重要方式,如在种植后的30~40d,此时苗高已经达到15~20cm,可施加尿素112.5~150kg/hm2、钾肥75~105kg/hm2,以达到壮根的效果;后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中耕除草以及再次施肥作业,应偏重钾肥,以满足木薯的生长需求,其他肥料的用量应适当增加。
选取36g多效唑以及750g硫酸二氢钾(均按照1hm2计),二者混合兑水225kg,将形成的混合液喷洒在木薯的幼嫩部位,通过此方式后,增产幅度可达到20%~30%。
木薯是老鼠的主要食物来源,防治方法可选择毒饵诱杀,尽可能减少种植区域内的老鼠数量,以免其偷食木薯。
6.2.1 枯萎病木薯的各类病害中,枯萎病的发生概率较高,发病初期可见成熟叶片生长异常,随后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逐步向整株木薯扩散。症状表现方面,可见叶片形成水渍状病斑,后续将在短时间内快速扩大,溢出大量黄色乳胶,相继有叶片萎蔫,在缺乏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时将导致全株死亡。
6.2.2 细菌性角斑病此病多发于5月初,持续时间较长,至8~9月后出现暴发期。木薯患病后,可见其叶片上出现水渍状角斑,后逐步扩散至植株的其他叶片,伴有黄色乳胶状物,初期叶缘处形成黄晕状,随后逐步向外扩大,颜色转为黑褐色,叶片大范围脱落,木薯减产极为严重。
6.2.3 褐色角斑病木薯患病后,可见叶片形成褐斑,斑点中部以深绿色为主,后续叶片颜色逐步转为黄色,相继伴有干枯脱落的现象。此病好发于高温多雨季节,但产量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上述所提病害并无行之有效的防治药剂,因此需要将日常栽培工作作为重点,多加预防,如选择无病种茎、采取轮种方式等。
6.3.1 地老虎
6.3.1.1 诱杀成虫。考虑到地老虎具有趋光性的特点,可以通过黑灯光对其进行诱杀,在羽化期操作较为合适。
6.3.1.2 土壤处理。以1hm2计,可以选择3%的呋喃丹颗粒剂7.5~15kg,将其混入225~450kg的细土中,混拌均匀后撒在土表上,随后通过翻耕的方式使其进入土壤内部,以达到改良土壤的效果。
6.3.1.3 药剂防治。以1hm2计,取90%的晶体敌百虫15kg,将其掺入水中以便给予充分的搅拌处理,均匀后再拌入1 500kg的饼肥中,将药剂撒在植株行间。
6.3.1.4 诱杀幼虫。以1hm2计,可选择90%的晶体敌百虫15kg,将药品掺入约100kg的水中以便融化,将稀释药液撒在地上,诱杀幼虫效果较好。
6.3.1.5 人工捕捉。经过检查后确定木薯的受损区域,于该处挖土并捕杀成虫。
6.3.2 木薯红螨
木薯种植区域内普遍存在红螨,其主要集中在叶片背面,最初受损的部位为成熟叶片,后续逐步向叶脉迁移,可见叶片表现出较明显的黄斑,伴随虫体数量的增加,斑点将发生恶化,呈现红色,大量叶片相继脱落,若种植区域的水分不足,将导致木薯植株凋亡;而遇到强降雨天气时,通过雨水的冲刷作用可减少虫体数量,木薯的受害程度相对较轻。对此,可以选择药剂防治的方式,例如杀螨剂喷杀;可发挥出天敌的作用,减少红螨数量;此外,选择高品质的抗螨品种也至关重要,可使其在生长过程中有效抵抗红螨的侵蚀,实现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