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在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处于主导地位,其中南方稻区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南方地区粮食主产区稻谷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市场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湖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过对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稻谷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打造南方地区稻谷优势产业链的政策措施建议。
我国水稻种植格局大致可以用“南籼北粳”来概括,全国划分为6 个稻作区,其中华中单双季稻稻作区、华南双季稻稻作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通称为南方稻区,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93.6%。华中单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北和秦岭以南,包括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四川(除甘孜藏族自治州外)、上海、浙江、安徽的中南部、河南、重庆、陕西和河南的南部,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的67%,位居全国之首。
我国南方地区稻谷产业现状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以籼稻生产为主,且越来越向优势区集中。湖南、四川、江西、广西、广东、重庆、福建、海南8 省基本上全是籼稻,湖北87%、安徽70%、贵州92%以上的水稻为籼稻,湖南、四川、江西和湖北4 省的籼稻产量占全国籼稻产量50%以上。
第二,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已颇具规模,且布局较为合理。以籼稻生产大省湖南省为例,其有效粮食仓容达2200 万吨,仓容完好率95%,全省粮食物流中转量达3200 万吨/年,建成了以湖南金霞粮食物流园为中心,以长沙、岳阳、衡阳、永州、益阳等多个区域性物流园为支撑,以各县级骨干粮库为补充的粮食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第三,稻谷加工产业规模增长、效益趋稳。以湖南省为例,2018 年粮油加工入统企业1673家,比上年增加60 家;全省粮油工业总产值1453.8 亿元,同比增加93 亿元,增长6.8%;全年加工稻谷1468.1 万吨,同比增加204.4 万吨,增加16.2%。
第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种子和口粮消费逐渐减少,饲料和工业消费明显增加。2018 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量19330 万吨,籼稻消费量13180 万吨,其中国内食用消费量9700 万吨,占籼稻消费总量的73.6%;饲料消费及损耗为1500万吨,较上年增加50万吨,增幅3.45%,占籼稻消费总量的11.38%;工业消费量1850 万吨,较上年增加250 万吨,占籼稻消费总量的14.03%。
我国南方稻谷产业在生产、存储、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及产业链发展模式,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参与主体众多,各环节之间脱节现象突出。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种植环节,农资市场不规范,种子品种繁多,缺乏主打品种,稻谷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二是在收购环节,加工企业原料收购政策性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三是在储备环节,优质仓储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和加工、物流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优质稻谷产业链;四是在加工环节,加工企业小而多,产业链短,加工利润微薄;五是在流通环节,产品品牌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第一,加快推动南方地区水稻种植结构调整,从源头提高籼米品质。可按照一县一品的原则,推广受市场欢迎的优良品种。大力推广“中稻+再生稻+绿肥”“中稻+再生稻+油菜”“有机稻+绿肥”“稻+鸭”“稻+虾”等绿色粮油优质优产模式,按照多样化加工用途优化品种结构,做到按需生产。
第二,畅通粮食收购融资渠道,积极创建适应市场竞争的稻米经营业态。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为农户和加工经营者提供更加快速、便捷的资金信贷支持;健全粮食银行运行模式,农户可在粮价较低时将粮食存入“粮食银行”,待粮价高时再取出,在解决收购资金问题的同时,有效缓解农民储存条件差、运输难、增收难的局面;鼓励企业成立稻米产业联盟,发展规模农业、粮食加工业,结合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科技示范和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模式,带动农民增收。
第三,推动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粮食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完善粮食企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鼓励实力雄厚的粮食企业发展创新型粮油加工产业模式,着力提升稻米产品品质。
第四,通过资源整合做强优质籼米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知名籼米品牌,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市场,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
第一,推进南方稻谷产区发展科技创新联盟,以智慧化、“互联网+粮食”等为重点,激发稻谷产业科技创新潜力,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新理念加速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对稻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第二,充分利用袁隆平院士团队这一金字招牌,加强籼稻育种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种源创新能力。依托优质粮食工程,实施大米区域公共品牌工程,引领区域内各龙头企业强化产品管理,提高品牌信誉,强化南方稻谷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不断优化涉农、涉粮政策法规,通过促进稻谷产业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等激励措施,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稻谷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培育适应消费升级要求的稻谷产业市场体系。
第四,实施“企业家成长工程”,营造吸引专业人才的良好环境,积极推进专业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和能力提升,培养造就业务精湛、技艺高超、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高技能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