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覃的概述及诊断

2020-12-24 19:09:49旋菲朱耀举旋静张文龙孙牧陈永亮丁庆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35期
关键词:长春大肠中医药大学

旋菲,朱耀举,旋静,张文龙,孙牧,陈永亮,丁庆刚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骨科,吉林 长春;2.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3.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肿瘤血液科,吉林 长春;4.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吉林 长春;5.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吉林 吉林;6.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灸科,吉林 长春)

1 概述

肠覃是以腹痛、腹泻、大便变细、大便带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古籍中关于“肠覃”这一病名的记载并不多见,最早记载见于《内经·灵枢·水胀第五十七》:“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1]。《证治准绳·杂病》:“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几种古病名正义》的作者刘士敬认为肠覃是肠道肿块的专用古病名。历代医家关于“肠覃”的论述有多种,总体来说,对“肠”字的理解,多数医家认为是指大肠;对“覃”字的理解则歧义较多。《大方脉·杂病心法集解卷四·肿胀门·辨肠蕈、石瘕》《验方新编·卷九·妇人科调经门·经少腹大如漏胎状》等医籍中将肠覃之“覃”与“蕈”混用。“覃”字读音有4,一读作“tán”,意为“长、延、深”;引申之,凡长皆曰覃;二读作“qín”,用作姓氏;三读作“yǎn”,通“剡”,意为“锐利”;四读作“xián”,作咸味解。此外,本字又通于“蕈”。《证治准绳》中说道:“覃者延也……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者,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指出“覃”指“延”,为延久不已之意。古覃、蕈二字多相通,《辞海》中亦认为肠覃之“覃”当与“蕈”通“,当读为“xùn”,肠覃即肠外生长如菌状的肿瘤[2]。《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篇》记录:“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积证”病名也记载于《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中这样描述积证:“汁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膜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以及“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难经·五十五难》中有“积者阴气也,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证治汇补》积聚篇也有类似的论述;“积属阴,五脏所主,发有常处……”。《济阴纲目·积聚症瘕口》中第九节论肠覃里中描述:“李氏曰,肠覃乃寒气客于大肠,与胃相搏,大肠为肺传送,肺主气,气得热则行,得冷则凝凝则清气散,而浊气结为瘕,覃延日久不己,瘜肉乃生,始如鸡卵,久如怀胎,按之坚……”。《肘后备急方》有:“凡癥坚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癥有结节,便害饮食,转赢瘦”的论述。《圣济总录·积聚口》中记载“积气在腹中,久不瘥,致腑脏虚弱,食饮不消;久不己,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

目前现代学者有的把妇科一些常见的肿瘤归结于此,例如:子宫肌瘤、巧克力囊肿等疾病,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它是肠道恶性肿瘤性疾病,例如:大肠癌、肠道息肉等,主要是由于某些病理产物,比如:气滞、痰凝、瘀血、湿毒等壅滞于肠外,从而导致气血运行失调,卫营失司,日久恶气滋生,最终形成息肉等有形肿物,肿物的形成由小到大,活动度尚好,因此在治疗上,可采取通经络、化瘀血、调气机、散坚结的方法以达到“可导而下”的目的,与此同时可采取针刺等外治法以联合治疗。

2 历史沿革

2.1 先秦时期

对于肠覃的历史,先从最简单的大肠解剖结构及脏腑功能开始。最早关于大肠的解刨结构记载见于《难经·四十二难》:“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3]”。对大肠的脏腑功能介绍从《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可知:“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2.2 两汉时期

汉代时期,医学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有很多医学著作在此时期诞生,但对于肠覃的诊断及治疗并未有过多的记载,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仅在外科手术方面有《华佗神医秘传·华佗临症秘传》云:“药用麻沸,脏腑可割,既断既截,不难缝合。张仲景首先提出了瘕这一病名:“此结为瘕。”

2.3 隋唐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对肠覃的相关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一点进展,但仍未有较大的突破。唐·孙思邈在《千金方·坚癥积聚》16 对治疗积聚方药给予详细说明:“治诸疾,破积聚。陷冰丸,功效:破血逐瘀,消癥逐痰。”其方很好的应用了虫类药的走窜之性以通络祛瘀,搜肠剔毒,结合痰瘀理论论治癥瘕积聚。此方案虽未涉及肠覃的具体治疗方案,但为后世医家治疗痰瘀互结型肠覃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思想。隋·巢元方:“症者,……块盘牢不移动者,是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若病虽有结痛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描述了肿块发生发展过程和区别。

2.4 宋金元时期

宋代首次提出“癌”这个病名。对“癌”的描术可见《仁斋直指附遗方》:“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粒累垂,毒根深藏。”可见在当时对“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宋·许叔微提出便血有肠风、脏毒之不同,并对各自临床特点作了说明:“如下清血色鲜者,肠风也:血浊而色黯者,脏毒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宋·严用和:“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遂成宿滞……久则积聚,结为症痛,面黄赢瘦,此皆宿食不消而主病焉”。金元时期张从正:“积之始成也……一伤酸苦甘辛咸之味,或停温凉寒热之饮”。元·朱丹溪:“肠胃不虚,邪气无从而入。人惟坐卧风湿,醉饱房劳,生冷停寒,酒面积热,以致营血失道,渗入大肠,此肠风脏毒之所由作也”。还认为:“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四气七情常失所以,为积聚也。久则为瘕成块”。元·朱丹溪认为积聚是:“因外有寒,血脉凝涩,汁沫与血相搏则气聚而成积矣”。

2.5 明清时期

在明清时期,中医对肠覃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才逐渐深刻和丰富起来,关于肠覃的医学论述也不断增加。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胃病噎膈治法与反胃治法》云:“夫人之肠中可生肠蕈,肠蕈即瘤赘也。祁坤描述:“脏痈痔,肛门肿如馒头,两边合紧,外坚而内溃,脓水常流。此终身之疾,治之无益”“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紧锁,形如海蛰,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匾,时流臭水,此无治法”。所述症状体征与直肠癌相似。明·陈实功:“蕴毒结于脏腑,火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蚀,串烂经络,污水流通直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犯此未得见其有生”。描述了直肠癌进展过程。

3 诊断

3.1 诊断依据

症状:(1)结直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临床症状,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的表现;(2)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多以血便为突出表现,或有痢疾样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有时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大便形状变细;(3)便血:肿瘤破溃出血,黯红或鲜红,量一般不多,间歇出现。肿瘤位置较高时,血与大便相混则呈柏油样大便;(4)腹痛:多见于右侧结直肠癌,表现于右侧钝痛,或同时涉及右上腹、中上腹;(5)腹部肿块:常以右半结肠癌多见(95%)。初期推之可活动:侵及周围组织后多固定;(6)直肠肿块:多经直肠指诊发现,质地坚硬,表面呈结节状,常伴有肠腔狭窄。直肠指诊可检出低位直肠癌、肛管癌;(7)全身情况:可有贫血、低热,多见于右侧结直肠癌,晚期患者有进行性消瘦、恶病质腹水等。

3.2 体征

局部可以用直肠指检扪及、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看到肠腔肿块,腹部亦常扪及包块;全身检查可以发现贫血以及转移征象如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肝肿块等。

3.3 肠镜检查

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通过肠镜能清晰的观察到直肠及乙状结肠的癌肿大小及形态,同时可取局部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确定其病理类型及分期。

3.4 X 线检查

可发现大肠内的肠壁粘膜破坏,肠腔狭窄等改变;同时也可以发现小的肠道息肉。

3.5 B 超检查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癌肿对大肠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及破坏,如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肝脏内超过1 cm 的转移灶。

3.6 肿瘤标志物检查

CEA、CA-199 两者虽然不属于特异性抗原,但可以用作肠覃的早期筛查及判断术后复发及转移有参考价值。

3.7 大便隐血试验

隐血实验一般作为诊断肠覃的初步筛查手段,若患者有相关临床症状,且便隐血实验阳性,则应该继续做下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4 鉴别诊断

4.1 与痔的鉴别诊断

痔的临床表现一般为排便时肛门出血,鲜血覆盖在大便的表面,或者排便后肛门滴血或呈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出血量一般,大便本身颜色正常,无大便变细,大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为常见的肛肠良性疾病。一般为间歇性出血,多为大便干结时或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出现。

4.2 与大肠息肉的鉴别诊断

早期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一般比较隐匿,常伴有轻微的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甚至一部分无任何临床表现,继续发展会出现大便带血,甚至出现贫血现象。

4.3 与肛裂的鉴别诊断

肛裂是指从齿状线到肛缘之间的肛管组织表面裂开,形成溃疡,常伴有肛周剧痛。常伴有长期便秘,排便时会出现肛周烧灼样或刀割样剧痛,甚者放射到会阴部、骶尾部或大腿内侧,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通常便后会出现滴血,血色鲜红,量与裂口深浅、大小有关。

5 结语

肠覃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直接关系到肠覃的治疗,好的疗效离不开精确的诊断。因此对于肠覃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仍需要不断地深入探索和总结完善,争取为临床的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长春大肠中医药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初夏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江西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5-24 06:57:54
印语长春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38
大口喝水促排便
家庭医药(2015年11期)2015-05-30 13:37:08
走进长春净月潭
大肠俞穴调理肠胃大肠俞 通络调水止病痛
中老年健康(2014年7期)2014-05-30 09: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