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锡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组
巩固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新时代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锡市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工作的重大任务,高度重视、精心培育、政策引领、升级转型,村级经济规模在不断积累中日趋扩大,集体经济发展始终走在了全省和全国前列。根据市委分管领导的部署和要求,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专题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个别访谈、典型分析等多种方式,总结出了35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并剖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无锡市委、市政府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政策扶持力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创新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方式,确保无锡农村走在新时代的前列,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走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前列。
2019年,全市村级总收入达78.7亿元,村均849万元。其中,江阴市252个村村级总收入达35.14亿元,村均1395万元。全市收入结构较稳定,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上级财政转移性收入等3项收入来源共实现收入44.72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达56.8%。
2013年无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2018年突破3万元,连续7年同比增幅超过城市居民。2019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574元,同比增长9.1%,增幅居全省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4∶1,低于全省2.25∶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无锡一直“在路上”。2019年,全市推进了以“一推三治五化”为治理路径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涉及全市523个行政村共1581个项目,每个行政村的投资额平均达到729.75万元。
截至2019年底,全市927个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总额1428亿元,村均1.54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193.89亿元,占总资产的89.3%。村级集体净资产总额达864.3亿元,村均9334万元,村均资产负债率46.5%。资产总规模居全省前列。
长期以来,村级集体经济一直是无锡市“三农”工作的优势所在,也是一张成功的工作名片,村级经济的发展和村级财力的增强为农村基层组织的有效运转提供了物质基础,为解决农村各类矛盾提供了财力支持,为促进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了坚强保障。在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经济有效运行过程中,全市各级、各地围绕内涵发展等八个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方式,实践着一条富民强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村集体充分挖掘村级经济发展的内因,围绕村级内在发展需求,科学合理配置资产资源资金,注重发展质量,优化产业业态,进一步做强做优发展实力。梁溪区尤渡社区以改革为动力,务实重干、奋勇争先,抓经济、建项目、谋发展,推行思想转型、产业转型、理念转型,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规范化经营。2019年底,该社区股份合作社资产达14亿元以上,拥有华厦家居港、华东商贸城、崇安集贸市场、华东装饰城等商用面积50多万平米,年收入和上缴税收均超亿元。
村集体通过调整、提升、集约、集聚等途径,发展规模经济、提升产业效益、扩大单位产值,不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宜兴市杨巷镇就是典型的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式。它以构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为抓手,把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出租给入园市场经营主体,并通过“固定回报+利润分红”的方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三年已为5个村增加经营性资产3000万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80万元以上。
村集体依托本村资源优势,选定某些特色明显的强村富民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并逐渐发展成优势产业或主导产业。江阴市江锋村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抢抓服务业发展的契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型发展模式。2007年起以35亩留置用地为基础,启动江锋广场建设,一期工程成功引进了“吉麦隆”超市优质项目,二期工程引进酒店业态,三期工程整体出租给临港开发区。至2019年,每年可以增加村级稳定收入1700万元。
村集体通过吸纳集体股份、合作社股份、募资股份等形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筑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宜兴市金兰村是个纯农业村,村党支部将400户农户的2800余亩土地以经营权入股,成立合作农场统一经营,建设标准农田、推行订单农业,种植的优质稻谷申请了“锦尊牌”大米商标并顺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检测,价格提高了20%以上。通过10年的辛勤耕耘,把金兰村从一个贫困村变成富裕村,村级收入超千万元。
村集体依托“村企合作”发展,吸纳企业资本反哺农村,借鉴现代经营理念,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动形成村企共赢发展模式。宜兴市美栖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以构建美丽田园生态为着力点,加快生态投入,借助三个“无中生有”,把握天时地利人和,成功获得了“玫瑰产业园”民间启动资金500多万元、玫瑰苗种培育技术,构建了“投资方+技术方+村集体”三方合作联合发展模式。2019年底,村级可支配收入达556.93万元,全面实现了脱困转化。
村集体通过加强村级内部监管,严格落实村级财务预决算、收支管理等各项制度,强化监督、提升效益,建立规范、高效的治理机制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健康良性发展。2019年,锡山区围绕农村集体资产租赁欠租等问题开展“清欠百日专题行动”,欠租清缴率达92%,合同整改率达93%,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租赁管理的指导意见》,规范村级经济发展。江阴市璜土村在近十年的新农村建设及人居环境提升过程中,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用于民生工程建设,依托璜土村廉政建设“八条铁律”“璜土村六大发展模式”以及制订各项规范制度并执行,为集体节约了3000余万元,为300余个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家庭经济收入。
采取镇村联合、村村联合或村级投资入股等抱团形式,共同建造或购买标准厂房、办公用房、商铺店面等物业,合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江阴市南闸街道整合曙光村、蔡泾村等5个薄弱村的集体资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在锦南工业园集约利用土地28亩,投资1730万元建标准厂房,年租金达百万元,每村可获20多万元的稳定性收入。惠山区玉祁街道经贸中心与玉蓉村、礼社村等6个村共同出资2000万元,成立无锡惠腾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收购安置房商铺、司法竞拍破产企业等经营活动产生收益,收购的资产归属街道、收益权让利给参股村(社区),从而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村集体依托项目帮扶、部门结对、企业挂钩、财政奖补等多种途径,整合规划、土地、人才、资金、政策等多项要素,调动社会、市场、农民等多方力量,引导多元投入、多方共建、合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济薄弱村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重点,近年来全市采取“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方式,全力帮扶、大力推进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确保市级重点经济薄弱村稳定性收入200万元,进一步增强村级发展信心、改善发展条件、融洽干群关系。惠山区桃源村紧紧抓住市区项目帮扶契机,借助阳山外围环境和配套资源,相继对自然村进行了村庄整治,不仅把前寺舍打造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还选址山南头村,引入民间资本管理并进行平台化运作。2019年村级总收入达1310万元,其中稳定性收入有450多万元。
回顾近年来无锡村级经济的发展历程,凡是抢抓机遇、精准定位、创新发展步伐快、力度大的,发展的成效态势普遍较好。审视这些村级经济发展典型,有五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在今后村级经济发展中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要振兴,书记是保证。从无锡实践看,一个村,有了一个好的当家人,就能活一方经济,富一村百姓。目前全市“五强”型村书记达348名,选树村党组织示范带头人16名,获评省首批“百名示范”村书记、“千名领先”村书记和“万名骨干”村书记612名。无论是江阴市华西村、三房巷村这样的老典型,还是宜兴市百塔村、惠山区桃源村这样的新先进,都是通过加强党组织核心领导、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依靠有能力肯奉献的村书记,凝聚一班人的战斗力,把穷村、弱村转变成富村、强村。
通过政策引领,能够打破客观因素制约,全方位、多角度地聚焦资源助推村级发展。低收入村的政策扶持尤为重要,是其脱困转化的奠基石。自1992年起,全市已经开展了九轮薄弱村扶持活动,每一轮扶持政策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如第九轮扶持活动无锡市制定了《关于经济薄弱村脱困致富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阳光扶贫”监管系统推进精准脱困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调整市级机关单位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关系的通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各级各地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鼓励推动各市(县)区因地制宜制订针对性扶持政策,促进经济薄弱村脱困致富。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纵观无锡农村村级经济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能始终保持长盛不衰、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一个重要诀窍,就是不断解放思想,敢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管是上世纪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实行以“一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经营制度改革,90年代针对2.5万家乡镇企业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混合型所有制经济,还是新世纪以来开展的以“三会四权”制衡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实践一再证明,每当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体制限制、遭遇瓶颈时,都是依靠大胆改革走出了困境。近年来,无锡逐步迈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面对发展空间压缩、产业转型加快等多重压力,无锡农村依然是坚持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创新路径、形态、模式、机制,为村级经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生机活力,从而保持了无锡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的势头。
近年来,按照“一村一策”的发展思路,各地区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区位交通优势、劳动力充足优势和种养传统优势等,纷纷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江阴农村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优越、交通设施发达,适合于发展工业、服务业,走的是二、三产业联动的发展路子,创出了江阴华西村、长江村这样的经济强村。宜兴农村自然风光秀美、生态环境良好、农业资源丰富,适合于搞农业生产、发展乡村旅游,走的是一、三产业联动的发展路子,涌现了善卷村、百塔村这样的生态旅游村。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较好、集体资金充裕,积极通过购置、升级物业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以“腾笼换凤”“飞地发展”和联合发展等形式寻求更广阔的投资发展空间,走的是依靠投资收益自我增值实现发展的路子。
“镇街统筹、多村联合、抱团发展”的强村新路,打破了各村“单兵作战”“小打小闹”的传统模式。强化合作开发,实现集体经济的繁荣壮大,使村级经济发展有了新突破。2018年,市委出台了《关于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乡村善治的实施意见》,积极鼓励引导各镇(街)建立集体经济联合发展平台,把各个村(社区)分散闲置的资源、资产统筹起来,建造或购置城镇综合体、商住物业设施、工业集中区标准厂房和服务配套设施等物业项目。锡山区东港镇陈市村和湖塘桥社区联合在镇级工业集中区平价购买30亩土地用以建造标准厂房。至2019年,该镇(街道)所辖经济薄弱村加入的联合发展平台已有5家,惠及经济薄弱村13个。
尽管近年来无锡市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内外条件的急剧变化,特别是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也暴露出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发展不平衡性逐步扩大,一些地处偏远、位于非规划建设区的村,收入来源渠道不断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村级收益逐年趋缓,刚性开支逐项上升,增收渠道逐渐收窄。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存在畏难情绪,发展信心不足。一些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薄弱村在村级发展中遇到困难多、可控资源少、发展空间小,需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加大对集体建设用地等可开发存量资源的挖潜力度,拓宽发展空间。二是干部担当不够,发展意愿不强。有些经济薄弱村自有财力有限,而社会治理等公益刚性支出却不断提升。有的村维护正常的运转都非常困难。少数已经脱困的村还存在返贫返困风险,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信心。三是思想顾虑较多,发展氛围不浓。少数村级领导班子成员在“严管”的时代背景下适应性较弱,怕担风险的意识明显增强,在发展与避责的关系处理上失之偏颇,“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还未扎根,敢试、敢闯、敢冒的胆气不足,创新、创造、创业的能力还比较缺乏。
一是资源禀赋差。有些村处于太湖周边,环境保护及生态红线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多年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使村集体承担了较重的财政负担,也使集体资源丧失了发包收入来源。二是土地政策制约。虽然近年来制定了很多政策,但由于像税费、工商、土地等是条线直管,地方上调节的余地很小。国家、省里有些政策,如社区合作社综合税率等,缺乏操作实施办法,很难落实到位,极大地影响了政策引导的成效。三是农村人才缺乏。由于村级经济发展受限较多,与城市发展相比效益显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才的流失,有思路、有主见、有技术、有能力的高智青年甘愿服务“三农”的人才严重紧缺。
一是“三资”增益有待挖掘。有些村部分经营性资产还处于闲置状态,显失公允的资源出租合同规范力度尚显不足,少数村干部合法化“钱生钱”的方法思路不够宽,集体“三资”尚未发挥最佳绩效。二是村级负担有待减轻。只有卸下包袱才可以轻松上阵,需要探索建立健全以市(县)区、镇为主体的财力保障机制,对履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稳定等职能所需的刚性支出,由财政给以保障。三是空壳村发展问题有待解决。城市化进程中部分村、社区已经或者即将拆迁,面临撤销建制的实际情况,要鼓励有条件的村级经济组织积极开展独立市场化运行,通过“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以及“不设立法人主体并单独开设银行基本户”等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地推进政社分设,从村级中剥离出来。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体系,无锡市以“五力提升”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以“六一并举”加强基层治理平台、机制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五有五强”型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连续举办了“乡村振兴大学堂”专题培训班,对所有村党组织书记轮训一遍,不断增强村书记统揽全局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稳定能力,推动村书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真挚的为民情怀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三农”工作。同时,还加大了土地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相对薄弱村开展土地整治和耕地复垦,建设用地指标也优先向相对薄弱村倾斜;加大了税费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了相对薄弱村集体经济项目相关税费减免政策等,落实相应政策,给予税费优惠;加大了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活跃农村金融服务,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办法,鼓励金融机构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优先提供服务;加大了股份制改革力度,推行政经分设,加快推进建立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制度,逐步调整完善村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体制,扩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纳入财政预算范围,切实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随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加速推进,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可以通过引导发展联合抱团、农业经营、产业融合、信息技术、村企联建来进一步振兴乡村产业、发展新型经济,引领农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由各市(县)区或镇(街道)整合薄弱村资源,组建联合发展平台,通过抱团、联合、异地发展方式联建(购)物业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租赁、统一分配”的模式,在城镇区域、工业园区和专业集市等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较好的地方,依法依规新建或购置物业用房、租赁公寓、农贸市场、商铺等经营用房,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增加村级经济稳定性收入。
支持村集体结合本村实际,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相对薄弱村的科技推广力度,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生产设施、标准化畜禽和特种水平养殖场建设、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等项目优先向相对薄弱村倾斜,加快提升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不断增加集体收入。
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积极挖掘当地人文历史、生态景观、特色种养殖业等资源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幸福镇村建设,加快发展集观光旅游、餐饮娱乐、文化创意、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农业观光项目。鼓励发展专业化、特色化服务,推广互联网+农业创新发展新模式,倡导“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产业竞争力,增加村级服务经营收入。
支持村集体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供给、销售领域的集成,加快实现农业生产、农业供给、农业销售的智能化,推行“订单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把相对薄弱村帮扶工作纳入电商产业发展和电商扶贫工作整体规划,优先落实电商扶贫各项扶持政策措施。
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落实市委、市政府“村企共发展同奔现代化”行动,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村企供求互补、联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需求与乡村发展需求有机结合,将企业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同时,将村级资产、资源、生态、文化等要素融入企业,实现村企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受益,建立村企联业联心的长效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