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建设规划

2020-12-24 18:31曹红亮
上海农村经济 2020年7期
关键词:长三角传统农村

■ 曹红亮

长三角地区是一块地缘相近,经济和文化联系较紧密的区域。根据2016年5月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确定,长三角地区涉及到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具体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蚌埠、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7个城市所辖区域。

长三角地区虽然经济发达、城市密集,但乡村区域依旧广大,乡村文化既各具特色,又有一定的共性。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需要三省一市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协同发展。

一、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的历史特点、发展现状及建设规划

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的本质是江南农耕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该区域山水相依,经济相连,风俗相近。特别是江河纵横以及滨江靠海的相似自然环境,造就了该地区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逐渐形成了典型的中国江南农耕文化。从耕作方式来看,江南乡村文化主要以稻棉耕作文化与渔耕文化并存为主。从村落布局来看,乡村的房屋、农田、河浜、堤岸、道路、坟地、庙宇、祠堂等自然和人文景观错落有致,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的水乡生态图景。这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格局。而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现实淬炼,包括城市和乡村在内的江南文化,沉淀形成了勤勉、机敏、敦行、坚韧、崇文、重商、开放、进取、精致、雅逸等文化基因和开放求新、明达致远、精进图强的区域精神。这种基因和精神是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根基。当然,在整体文化相近的文化共同体内,该区域内还有明显的吴文化、越文化、徽州文化、海派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这些文化各具历史脉息、文化特质和地域特色,体现了长三角地区整体一致性之下的多元性。

(一)上海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及近期建设规划

上海作为今天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商业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如以外环线为界,中心城区面积为663.5平方公里。尽管各郊区行政中心所在镇也有不小的面积,但总体来说,乡村地区面积依然占了大半。

从乡村肌理角度来看,随着上海中心城区以及其他副中心新城外围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商品房制度的实施,城市化进程骤然加快,传统的乡村房屋、农田、河浜、堤岸、道路、庙宇、祠堂的格局发生巨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新式居民小区、一幢幢高楼大厦。只有在城市触角一时难以企及的远郊地区,尚能保留部分传统江南民居和农村格局。农耕文化由此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物理载体和空间布局。其次,从农村人口状况来说,城市化的推进对农村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或者通过动拆迁和城市中购房转变为城市居民,村庄以及农村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传统农耕文化时代的“熟人社会”走向瓦解。上海农耕文化在失去了存在的物理空间的同时,又渐渐失去了“人”这一最核心的要素。

从思想意识角度来看,历经城市化、工业化洗礼后的上海农村,多数人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上已逐渐“去农村化”而与城市融为一体。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以及重利重商思想深入人心,独立自我意识以及契约精神、规矩意识等城市商业文明对乡村文明有很大影响。传统农耕文化社会的“熟人社会”已经向“半熟人社会”转变。

从民俗节庆角度来看,上海城乡各地依旧过着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传统节日,有时候在官方或一些组织的倡导下会按照传统举办一些庙会、灯会、舞龙舞狮之类的活动。但这些节日和活动已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新的意义,很多往往具有明显的城市化的特征,而非传统农耕社会的自发形成。不少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项目因失去发展的内生动力而走向衰落甚至消亡。一些新的农耕文化项目在时代的召唤下也应运而生。

总体来说,一段时间以来,上海一直以来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去改造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不是以农村为中心去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随着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的提出,上海充分认识到乡村对上海这样一个大都市的重要意义,出台了《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及《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提出了上海乡村振兴的重大抓手是“363”工程,即打造“三园”工程(“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实施六大行动计划、落实三大保障机制,强调大都市郊区乡村振兴的实现必须是“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使乡村成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空间,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亮点和美丽上海的底色。

如何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提出了五项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加强规划设计,加强风貌保护和引导,注重乡村自然肌理,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农村建筑风貌与乡村色彩的协调统一,体现乡村韵味,彰显时代特征,展示地域特色。二是要实施农居相对集中行动计划,继续加大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的力度。在加快编制各类农村规划的同时,积极推进村落散户向保留村平移集中居住。三是要实施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构建行动计划。四是要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设施装备水平。五是要实施农民长效增收行动计划以及农民美好生活提升行动计划。

(二)江苏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及近期建设规划

长三角地区江苏区域内有着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等众多城市,但区域内更广阔的腹地是乡村。

从乡村肌理角度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的扩张,这些城市也同上海一样,近郊的乡村肌理遭受破坏,乡村文化正逐渐失去其存在的物理空间。但由于农村腹地广大,城市远郊和农村的乡村肌理还是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只不过由于不同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一些条件差的农村在城市的虹吸效应之下,逐渐变成空心村。而一些村庄有良好的产业支撑,村庄还保留着较为旺盛的人气,像江阴的华西村更是全国知名,成为农村建设的典范。

从思想意识角度来说,该区域内城市密集,经济发达,乡村在历经城市化、工业化洗礼后,多数乡村人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上都认同城市文化,向往城市生活方式,乡村文化在无形中渐渐冷落。但是,由于广阔农村的村庄,城市的影响力有限,多数乡村依旧能保持其传统的“熟人社会”,很多人即使在城市打工甚至居住,乡村依然有他们的家,其思想行为意识依然保持传统乡村文化特色。

从民俗节庆角度来看,一些传统民俗项目因乡村的衰落自然也走向衰落,但多数乡村文化传统还得以保存和延续。

总体来说,江苏长三角区域虽然城市众多,经济发达,但乡村与城市一直并存发展,乡村文化虽然因城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乡村及其文化一直得以相对完好地保存。随着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的提出,江苏省也出台了《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及《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规划提出在做好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举措。在积极实施的十项重点工程中,其中一项就是“乡风文明提升工程”,并在“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篇章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倡导文明道德风尚,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此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二是要推进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挖掘各地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地凝聚人心、陶冶情操、淳化民风的精神价值。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选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农村传统文化特征的民居、村落、街巷进行保留、保护和维修,保持原生态景观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扶持发展民间工艺和文化产品,挖掘培养乡村文化本土人才,建设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以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以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三)浙江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及近期建设规划

浙江长三角区域包括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同样有着广阔的乡村。

从乡村肌理角度来说,虽然城镇化的进程对乡村肌理有一定的破坏,特别是城郊接合部。但这一区域拥有较为优越的山水湖海的自然资源和较为发达的乡镇经济,除偏远地区的乡村之外,多数乡村还保持活力,乡村肌理得到较好的保存。

从思想意识角度来看,该区域内多数乡村人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上受现代城市文化影响很大,商业意识强。但在广阔农村,人口流失不严重,故而依旧能保持其传统的“熟人社会”,传统乡土社会得以延续。

从民俗节庆角度来看,同江苏长三角地区一样,一些传统民俗项目因随着时代的发展走向衰落,但多数乡村文化传统还得以保存和延续。

总体来说,浙江长三角区域如同江苏一样,虽然城市发达,但乡村也发展较好。乡村文化虽然因城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一直得以相对完整地保存。特别是浙江境内山多水多,自然地理的分割使得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得到更好的保存。随着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的提出,浙江省也出台了《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及《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规划对乡村振兴的实施作了全面部署,并在“全面繁荣乡村文化”中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通过倡导现代文明新风、开展移风易俗革旧弊、深化“最美浙江人”主题实践活动、深化精神文明创建、重塑新乡贤文化等,以此来培育新时代农村新风尚。三是通过建设乡村文化记忆库、传承发展乡村文化、发展壮大乡愁产业等,以此来传承发展提升优秀农村传统文化。四是通过完善乡村文化设施、加强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升乡村文化队伍、增加乡村文化供给等,以此来繁荣乡村文化生活。

(四)安徽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及近期建设规划

安徽省长三角区域包括合肥、蚌埠、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城市及其区域内的农村。这一区域相比较苏浙沪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略逊一筹,且从地理环境上来看,除了合肥之外,域内以山地为主,兼有部分沿江平原。特别是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岭谷交错,溪水回环,地理上具有较高的封闭性与原生态性,较少遭受外部世界的滋扰,涵育著名的徽州文化。

从乡村肌理角度来看,由于较为特殊的经济和地理条件,该区域除城市之外,乡村空心化较为突出,多数人外出谋生或搬入附近城市,也正因为如此,乡村肌理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

从思想意识角度来看,该区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一直崇尚耕读传家的传统农耕文化,但在城市化浪潮和经济利益驱动面前,多数乡村人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上受现代城市文化影响,认为乡村是落后的代名词,“去农”倾向突出,农村空心化导致乡村文化后继乏力。人口较为稳定的村落依旧能保持其传统的“熟人社会”状态。

从民俗节庆角度来看,同江苏、浙江一样,因为乡村腹地广阔,一些传统民俗项目因随着时代的发展走向衰落,但多数乡村文化传统还得以保存和延续。

总体来说,安徽长三角区域地处皖南,虽然经济原因导致很多乡村人外出谋生,但该地区是传统徽派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且得到较好的保存和传承。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后,安徽也及时推出了《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具体举措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采用民间艺术、地方戏曲、板报墙报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安徽”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二是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大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大力弘扬安徽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安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推动实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一批文化保护工程。推动地方戏剧发展,深入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三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是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二、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状况的异同

长三角地区乡村文化发展现状具有很多的相似性,整体表现为在城镇化浪潮下的相对萎缩,在城市文化面前处于明显的劣势。同时,不同地区又表现出很多差异。比如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虽然还有一半以上的郊区面积,但城市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过去生活在乡村的人,多数已经“离乡离土”变成城市人,乡村文化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挤压,乡村及其文化的影响力微弱。长三角的江苏、浙江地区,在城市经济非常发达的同时,很多乡村经济也发展得很好,过去生活在乡村的人“不离乡不离土”也可以过上较好的生活,乡村文化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长三角的皖南地区,虽然很多人就近搬迁入城市或者到大城市打工就业,但该地区农村腹地广,且多数人暂时外出打工属于“离乡不离土”的状态,乡村依然是他们根,故而乡村文化依然得以较好的保存和发展。

三、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乡村文化建设举措的异同

针对各地社会、经济等实际情况,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其举措也体现出整体相似性下的不同。

从三省一市的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省市的总体建设思路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摈弃乡村陈规陋习,加强当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弘扬红色文化。三是挖掘、传承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传统文化产业。四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但是,我们也可发现三省一市在乡村文化建设上的不同特色。上海的规划对乡村文化建设着墨不多,而苏浙皖三省都参照国务院的相关战略规划,有专门的篇章,并结合本省实际作了详细阐述,可见其在各省市受重视的程度之轻重。在上海,在上述共性之内,强调的是城市对乡村的文化输出以及村级多功能活动中心建设;在浙江,突出村农村文化礼堂、乡镇综合文化站、县级新时代文明传习所三级联动的文化载体建设,注重乡贤文化;在江苏,重点在最美乡村创建,农村文化保护、传承和提升,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农家书屋建设和提升等;在安徽,特别注重的是徽州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重视乡村的移风易俗建设。这些侧重点都与当地独特的经济、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有关。在未来的乡村文化建设中,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应该相互取长补短,走联动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长三角传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