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孙静茹 杨 恺
(作者单位:孙静茹,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杨恺,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作为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人才兴,百业兴。农民培训作为促进广大农民成长成才成功的事业,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做好新时代农民培训工作,要以农民的满意度为试金石,不断总结新经验、适应新需求、运用新方法,切实加大力度、提质增效,真正把培训做到农民的心坎上。
2014年—2019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90.9亿元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农民合作社理事长、青年农场主和农业经理人等培训取得明显成效,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大幅度提升,涌现一批引领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优秀人才。比如广西南宁的刘绪雄,之前在工业园区负责招商,后来将工商资本引回老家,发展铁皮石斛产业,在此期间参加了高素质农民培训。他利用组培技术,带动贫困户种植铁皮石斛,还开发了石斛酒、石斛面膜、石斛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他坦言,如果没有参加培训,不会有这么强的信心转行农业,也不了解要规避哪些风险。
同时,经过培训的农民带动更多人抱团发展、搭伙创业,共同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和产业兴旺。比如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卢义贞,从事农业近30年,在南宁种植了8万亩香蕉和火龙果。他的公司不仅带动3000多名农民就业,还帮助村民产业致富:帮助返乡农民黄美桃申请贷款搞养殖,黄美桃创业成功后,又带动10多户农民发展;公司员工李艳莲离职后生产果篮,与老东家开启了合作新模式。
经过多年实践,农民培训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培训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不匹配,粗放的组织与成人学习特点不适应,政策支持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笔者认为,农民培训既要遵循成人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农民的特点。农民培训要面对“三个现实”。一是乡村缺人少人的现实。调研发现,目前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有两类人,即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土生土长的乡土带头人。虽然现在返乡创业的力度在加大,但妇女和老人在农村留守人口中仍然占很大比重。因此,农民培训既要有针对性地增强年轻人返乡创业本领,也要注重提升在村农民的素质能力。二是农民参训意愿分化的现实。有的农民参训意愿强烈,甚至自掏路费、学费参加培训;有的农民持怀疑态度,不确定能否得到想要的收获;有的农民就是不爱学。如果能让学习意愿强的农民学有所获,让持怀疑态度的农民学有所值,让不爱学习的农民学有所乐,才是把培训做到了他们心坎上。三是产业发展需求差异的现实。有的农民只有自家三五亩地,有的农民流转了成千上万亩地;有的还在为技术发愁,有的已经开始闯市场。即使是同一产业,发展基础和实力不同,农民的需求也大不相同。此外,参训农民年龄普遍偏大、更看重实用性、集中学习难组织、学习评价更复杂等,也是农民培训工作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事实证明,只有站在农民的立场,围绕农民的需求,才能办好农民培训。一些基层培训机构和老师反映,农民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初创主体的“坎”在于创业规划,包括资金筹集、生产及经营方式选择、营销渠道建设、产品卖点打造等;小规模家庭农场的“坎”在于如何提升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波动;农民合作社的“坎”在于如何改善经营管理方式,通过标准化生产节本增效、节能减耗,做强品牌做出文化。说一千道一万,农民最终的希望还是如何把地种出好效益,把产业经营出好路子,把产品卖出好价钱。2018年,国家统计局对各地乡村振兴进展的调研显示,农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和“产业兴旺”,也印证了这一点。
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这对农民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笔者认为,农民培训既要教授农民生产经营知识,也要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乡村治理能力等的养成,加快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此,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第一,培训内容从单一的产业发展向全面的乡村振兴转变。围绕乡村全面振兴健全培训内容框架,从单纯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扩展到团队建设、诚信品格、组织协调、奉献情怀、理想信念等。笔者认为,合格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应当做到“五有一加入”,即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发展产业的本领,有协调资源的能力,有忠诚善战的队伍,有诚信厚道的口碑,加入村“两委”。一个村子,如果有几个或者十几个这样的带头人带动普通农户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指日可待。
第二,组织方式从每年一次性培训向进阶式研习转变。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资本再生产交织的产业,生产经营周期短则三五月、长则两三年,在产业不同阶段培训需求不一样。比如河北藁城的产粮大户李国奇希望根据农时组织培训,播种的时候教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的时候教病虫害防治,收获销售的时候教市场营销。这也反映了农民学习急用现学的特点,如果一次性集中讲授所有知识,很可能导致学用脱节。因此,应针对不同生产环节的需求适时组织农民培训,让他们学了能马上用,不够用了还能及时学。同时,可以丰富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上的在线课堂,开发精品课程,尤其是不强调实操的讲授式课程,农民根据需要随时获取知识,也是一种进阶式培养的手段,还能缓解培训组织和资金上的压力。
第三,培训管理从粗放管理向规范运行转变。农民培训一般采取“大专项+任务清单”的方式,将资金和任务下达各地,省、市、县在遴选培训机构、选拔学员、组织培训等方面都有较大自由度。一方面,这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因地制宜开展培训;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办学机构遴选标准不统一、学员招收条件不一致、组织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培训质量参差不齐。这方面,基础教育领域编制课程标准、发布指定教材、建设教师培训专门机构等经验做法,值得参考借鉴。建议在政府层面出台农民培训工作管理条例或指导意见,严把培训机构遴选关、参训学员选拔关、教师团队组建关、培训管理规范关,提升农民培训质量效果,规范培训管理运行。
第四,工作深度从短期培训向长期培养转变。应当坚持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一体设计,培养人与培育产业同步推进。农民培训是短期的,一般不超过15天,培训后学员的产业发展如何,还需要哪些帮助,同样需要做好跟踪服务,围绕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点给予指导和支持,特别是帮助农民解决缺资金、融资贵、用地难等问题,帮助提升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薄弱环节。在政府层面,需要打通部门界限,研究制定项目奖补、贷款贴息、用地倾斜、人才激励等扶持政策,重点帮助成长潜力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他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引领更多小规模农户走上现代农业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