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震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成为了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顺应我国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决策部署。
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其基本原则和保障。在落实党中央要求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进一步提出了要“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
对大都市区的乡村而言,乡村振兴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大都市区核心的辐射优势和与其融合发展的条件,聚焦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与道路。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融入城镇”类型乡村的发展思路,该地区的乡村发展要在形态上保留乡村的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大都市的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大都市发展、承接大都市核心功能外溢、满足大都市消费需求能力等功能。
要实现城乡融合的大都市区乡村振兴发展,首先应将该地区乡村的发展定位聚焦于实现大都市区功能作用的发挥上,实施市场化的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与流动,以及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和形成大都市区新型城乡关系。在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60 个重大问题中,就明确要求“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则包括了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以及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在国际上,为了寻求欧盟地域范围内平衡与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整合、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以及实现该地域范围内更加平衡的竞争态势,欧盟于1999 年正式发布了《欧洲空间发展战略》(ESDP),其中的基本政策目标就包括了“新的城乡关系”,包含“本土化、多样化与高效的乡村地区”和“城乡合作伙伴关系”,而城乡的合作伙伴关系则建立在城乡合作方的平等和独立、合作中的自愿参与、考虑不同的行政管理因素以及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的基础之上。这也是发展要素在城乡地域实现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大都市区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来源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这两类要素在大都市区的城乡区域内流动,并共同作用于该地区的乡村发展。其中,乡村发展的外部要素主要受到大都市区范围内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表现为中心城市所输出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等,对该地区乡村的“三农”发展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影响,如城镇化和乡村人口向中心城市的集聚,也可能导致乡村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而该地区乡村发展的内部要素如土地、产业(产品)、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等会伴随着乡村外部性的影响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大都市区发展中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关系,极化效应即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吸引了该地区乡村的劳动力、产品和资金等乡村内部要素,削弱了乡村的发展机会,对乡村的经济增长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如果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对该地区乡村内部要素的需求促进了乡村内部要素如产品、原料的增加,并通过中心城市技术的输入加快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技术改良和创新,扩大了乡村就业的机会和效率,则将对乡村的经济增长产生有利的影响,即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发展对乡村的扩散效应。大都市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目标即是要通过政策的引导,弱化大都市区发展中的极化效应,增强扩散效应。同时,环境也成为大都市区乡村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要素。国内外很多大都市区的乡村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心城市发展需求而带来的环境负面影响,包括为满足中心城市居民第一居所和第二居所的增长需求而对中心城市周边乡村未开发地区进行建设的巨大压力,城市新兴休闲活动对周边乡村的负面效应,城市的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与储运对周边乡村的土壤、空气和水体等的污染,乡村的生态空间被分割与破坏,以及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的丢失等。
因此,大都市区乡村发展要素所具有的强烈外部性特征,要求该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必须突破制度瓶颈,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双向通道,结合该地区乡村本土传统要素的挖掘和外部要素的引入,实现大都市区城乡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对乡村发展的正外部性影响。
经国务院批准的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确定了上海的城市性质为: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随着全球经济要素配置的模式、路径及其空间的变化,更多的城市及其区域被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体系,成为全球经济运营体系中的节点,并且获得现代经济发展的更多全球资源。因此,作为全球城市,强调的是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和生产服务功能。而全球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也表现为由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及周边腹地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社区、农业区以及规模较小的地区中心等共同构成,成为世界范围生产、经济增长和创新的发源地以及全球经济的区域推动力。
基于上海全球城市的发展要求,该地区的乡村发展定位应体现为:(1)上海大都市区的稀缺资源,(2)上海大都市区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3)提升上海大都市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同时,上海2035 也明确提出在“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定位下,要进一步彰显城乡风貌特色,乡村的发展应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功能。这包括:第一,要保护“江海山岛”自然生态基底,即尊重地势平坦、河湖密布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发挥“江、海、山、岛”等各类自然地貌的景观价值;第二,要保护河口冲积型和水乡聚落型自然(文化)景观,即保护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郊区传统聚落格局,延续依水而建、临水而居的江南水乡传统村镇模式,保护乡村地区具有传统农耕特色的水田景观;第三,要促进村镇自然山水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和谐共生,即保护西部水乡风貌区村镇和水网相互依存的格局形态,展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特色,突出东部滨海城市特色,塑造北部“生态岛”景观,与时尚繁华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现代化中心都会风貌区协调共融。
2018 年4 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会议,并发布“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上海努力把都市农业和郊区农村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宜居城市的后花园,与上海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相得益彰”。在此基础上,上海选择了首批9 个乡村开展“新江南田园”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试点,推进村庄风貌传承创新示范、田园景观塑造与生态修复示范、公共建筑改造利用示范、公共基础设施配套示范等“四个示范”。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作为上海市首批入选开展“新江南田园”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试点的9 个试点村之一,一年多以来完成了阶段性的建设任务,在农旅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建设、乡村空间格局、基础设施配套以及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创新成果。
水库村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北部,因水网密布、纵横交错、河宽漾大而得名。水库村村域面积3.66 平方公里,全村现有大小河道33 条,总长约23公里,村域水面率接近40%,是金山区水面覆盖率最高的一个村。水库村是上海市级生态廊道金奉生态走廊和滨海岸线的交汇地,是上海市30 个郊野公园建设区之一,具有上海2035 生态廊道南部节点的生态保育优势。根据漕泾镇2035 总体规划,水库村为保护型村庄,是金山区5 个风貌特色村之一。近年来,水库村先后获得上海市“我最喜爱的乡村”、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依据水库村所在的漕泾镇“水木栖谷、滨海绿廊”的发展目标和全域郊野公园规划建设安排,水库村规划为漕泾镇郊野公园的核心区,建设以品牌农产品种植为主的北部“溪渠田园”、以生活休闲服务为主的中部“滩漾百岛”、以原生文化滋养为主的南部“荷塘聚落”三个主题片区。水库村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模式始终围绕丰富的水资源做深“水文章”,以“水”为空间特色,以“渔”为活动特征。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全力打造拥有良好城市配套设施兼具农村新貌的大都市区特色乡村风貌,形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沪尚水乡,努力探索上海大都市区一流郊野村庄振兴之路。
水库村通过合理调配撤并村与保留保护村建设用地指标,为示范村产业招商布局、农民集中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强有力的用地保障。按照“一产增效、二产转型、三产拓展”的发展思路,水库村大力发展以水资源为主要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探索民宿及一岛一景开发改造,以“产业兴旺”为核心,调优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些精品农业项目开始入驻,农旅文融合发展态势初显。
水库村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实现了内外兼修,高标准规划设计建造的集中居住点一期南片区、村民中心、村民驿站、水库村史馆、尚品书院等为民项目和乡村文化设施已投入使用,湿地公园、村内道路及河道景观塑造等已初见成效。经过整治后的全村3 公里水上游线基本贯通,上海的“羊角村”建设已初见成效。
下阶段水库村将以土地整治为重点,推进空间生态修复转型;以农民集中居住为载体,推进乡村风貌改善;以水利专项为基础,推进全村水土保持示范;以产业融合为核心,推进水库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保障,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水库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探索,体现了上海大都市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模式与路径,即统筹城乡各类要素资源的配置,从整个上海大都市区城乡融合的视角考虑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推动城乡各类要素资源向有利于提升乡村发展活力的方向有序流动。同时,调动城乡各类创新主体的协同,发掘乡村农业、生态、景观、教育、文化等资源价值和发挥乡村在生态和传统文化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建立面向上海大都市区城乡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输出机制,实现乡村的积极振兴,最终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