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勇
(武汉市新洲区阳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 武汉 430415)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三多一少”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发生该疾病以后会影响全身器官组织,导致血管病变,引起诸多并发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安全[1]。本次研究选取70例糖尿病患者,采取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治疗,对比临床疗效及低血糖发生率。
1.1 一般资料。于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时间段内选取70例糖尿病患者,采取单双号方式将7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常规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32-77岁,平均(53.2±8.6)岁,病程在2-10年之间,平均(6.4±2.3)年;研究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31-79岁,平均(54.5±9.1)岁,病程在2-11年之间,平均(6.9±2.7)年;70例患者被医院根据疾病诊断指南与标准进行了确诊,所有患者事先对知情并同意研究,经统计学对不同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计算后发现差异较小,P>0.05,结果可对比。
1.2 方法。35例采取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方式治疗(常规组),治疗过程:每天0.5 U/(kg·d),于三餐前30 min分三次注射,比例为4:3:3,共治疗15天。35例给予胰岛素泵持续注入方式治疗(研究组),治疗过程:连接胰岛素泵与皮下针头,每天0.5U/(kg·d),一半为基础量,另一半于三餐前追加,共治疗15天。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其饮食、运动等进行干预。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显效: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血糖水平逐步降低;无效:血糖水平无任何下降趋势[2]。②观察两组低血糖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涉及数据资料用SPSS 24.0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表示,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组间比较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总有效34例,有效率97.14%(34/35),高于常规组的29例82.86%(26/35),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两组低血糖发生率对比。研究组发生低血糖1例,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2。
目前,临床尚无完全根治糖尿病方式,主要以控制血糖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疾病发展为目的,其中,外源补充胰岛素是比较重要的治疗方式,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一种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还可以促进蛋白质、糖原、以及脂肪的合成[3]。实际临床治疗中如何选择胰岛素给药方法依旧存在较大争议,不同给药方式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均不尽相同,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是传统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控制患者机体血糖水平,获得了一定治疗效果,但是治疗过程中容易引起低血糖[4]。胰岛素泵持续注入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其可以持续少量不间断将胰岛素注入患者体内,在降低血糖的同时可以避免低血糖发生,另外,持续少量注入方式与生理胰岛素分泌具有相似性,能够改善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因此,治疗效果更加卓著[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34例,有效率97.14%(34/35),高于常规组的29例82.86%(26/35),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发生低血糖1例,发生率2.86%(1/35),低于常规组的7例20.00%(7/35),差异明显,P<0.05,说明胰岛素泵持续注入方式治疗糖尿病临床疗效、安全性与皮下多次注射胰岛素相比更高,分析原因在于胰岛素泵持续注入方式更具科学性,符合人性化理念,其可以根据机体实际需求补充胰岛素,更好控制机体血糖水平,及时纠正脱水、酸中毒、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患者采取胰岛素泵持续注入方式治疗,临床疗效、安全性都比较高,值得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