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近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视频会议,指出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乡村治理方式,运用推广积分制,推动解决乡村“关键小事”,取得良好成效。
从全国看,各地对积分制的探索形式多样、亮点纷呈。有的地方建“爱心超市”,有的地方开“积分储蓄站”等等。从无形到有形,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身边事入手,将乡村重要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经过各项的统计和打分,再进行适当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这样的精细化切割操作,既契合群众实际,又简单易行,激发了村民践行社会公德、参与村庄事务的积极性,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提高了乡村治理效能。同时,积分兑换也有效增加了乡村干部和村民的接触互动,实现了乡村治理由干部“唱独角戏”转向群众“跳广场舞”,“自己的家乡自己建”的氛围逐渐形成。
作为一种乡村治理新探索,积分制在一些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但总体看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运用范围有待拓宽,内容标准有待优化,常态运用机制有待完善。在接下来由点到面的推广过程中,还是要久久为功,支持基层创新,尊重农民意愿,结合实际,循序渐进,不搞强迫命令、一刀切。
梳理总结各地的成功实践,有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高度重视积分制的规范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符合操作规范,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其优势作用。具体来说,设置指标要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细化指标、赋予权重符合实际、科学合理。要建立健全积分制运行制度和管理办法,执行阳光程序,全过程公开操作,鼓励农民群众自评、群众之间互评、干部考评等方式相结合。要对登记、审核、考评、奖惩等每个流程进行全程管控,要建立管理台账和积分手册,要进行审核认定,要接受村民的查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