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广德县老城区保护与更新规划探索

2020-12-24 15:16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22
安徽建筑 2020年4期
关键词:环城老城区风貌

丁 楠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1 区位概况

广德,古称桐汭(又名桃州),东汉建安初置广德县,取名意在"皇恩浩荡,帝德广大",迄今已有1800多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千年的积淀使得老城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传统的城市肌理和深厚的文化传统,是未来广德打造城市特色品牌、增强区域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

广德是安徽省唯一与苏浙两个发达省份毗邻接壤的县份,是华东沿海经济挺进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第一站,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及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核心组成部分。近年来,广德县充分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体制优势,社会经济各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先后被评为“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长三角最佳慢生活旅游名城”和“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城”等。

2 探索构思

2.1 规划基本思路

强调老城区保护与更新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在明确老城区保护与更新的核心目标与总体方向的基础上,通过挖掘老城区内在价值和发展潜力,寻求提升老城区城市职能的有效途径和合理的保护与更新模式、机制,并从策略规划、方案规划、政策规划等方面入手,形成从理念到实施的全程指导,引领古城实现动态保护与有机更新,推动文化品位、人居环境、城市功能、城市形象的整体提升,并为老城区相关规划编制提供指导。

2.2 规划重点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确定老城区的价值定位和发展目标。制定既兼顾远近又切实可行的老城区保护与更新的规划策略。使规划策略和规划方案落实到规划管理的操作层面。

2.3 规划理念

本次基于“慢城”理念的广德老城区保护与更新规划探索有“五大要素”:缓功能、慢交通、静空间、全配套、闲体验。打造为宜居的城市、独具文化特色的城市、具有特色经济产业(休闲旅游)的城市。

2.4 规划模式

广德老城区保护与更新采用综合规划模式,历史街区、地段借鉴其他模式的优点。围绕“慢城”理念,通过多层面、多角度、渐进式的方式实现老城区的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

3 主要内容

3.1 规划定位

城市慢生活休闲体验区、老城传统文化展示区、和谐宜居生活地。

3.2 规划目标

沿承文脉,彰显千年古桃州的历史内涵;激发活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慢城”。

3.3 现状分析

老城区历史悠久,形态累世演进、形如飞凤,格局外河内城、城水相拥,文化以祠山文化、太极(洞)文化、竹乡文化、多元文化为主。现状用地以居住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为主,常住人口约5.2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1.94万人/km2。

老城区建筑以低层建筑(1~3层)为主,占总建筑面积的86.0%;平均建筑毛密度33.73%,呈现“高密度,低强度”的传统老城区空间特征;建筑质量整体不高;71%的建筑屋顶色彩为黄土赭、深红色,87%的建筑屋顶形式为坡屋顶。

主要水系有粮长河、小泥河、熙春河、环城河、迎春沟及部分暗渠,其中环城河总长度约4.8km、已整治河段约1.2km、水质总体较差。绿地与开敞空间主要沿水系带状分布,有夫子庙公园、环城带状公园和烈士陵园等公园3处,公共绿地面积5.06hm2、人均公共绿地指标为0.97m2。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较为完善,部分设施等级、规模、业态形式较低;道路等级完备、巷道较多,易拥堵路段较多,停车设施难以满足需求;基础工程设施服务范围基本全覆盖、部分设施体系老旧。

3.4 保护与更新策略

3.4.1 保护优先与分类发展策略

保护优先首先提出“一环、二带、双轴、双区、多点”的老城区格局保护的框架,并进行历史街巷保护、文保单位及代表性建筑保护与更新、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分类发展将老城区用地划分为综合整治用地、拆旧建新用地、保留用地、待建设用地4类并采取相应的改造模式。

3.4.2 功能疏解与提升并举的双向整合策略

老城区目前承担了行政、经济、文化、医疗、教育等职能,是城市的综合性中心。随着广德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的突破,其承担的功能必须有所选择和变化。通过老城区现状解析,结合老城区定位与发展目标,需对其功能进行整合与重构。

人口控制。老城区人口会适当增加,控制在8.5万人左右。对比现状人口,增加人口约3.3万人。

功能疏解。提出对与老城区发展定位冲突较大的功能类型,主要有行政办公和第二产业用地。政府机关的搬迁由行政力作为主导,第二产业用地可以通过市场开发的方式进行操作,也可由行政主管部门协商进行土地置换。

提升传统商贸服务功能。在对原有商业设施网点整合的基础上,提升老城区传统商贸中心职能,范围包括横山南路以东,团结路以北,万桂山中路以西、太极大道以南之间的区域。重点打造升平街、景贤街、迎春街传统商业轴线。

提升文化休闲、旅游服务功能。建设集中的文化展示场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结合展示场所积极开展民族特色节庆活动。

3.4.3 控制与引导相结合的交通“慢行”策略

综合设置老城区慢行系统,采用“慢行廊道+慢行单元”的组织模式。

慢行廊道。以线性空间为主,满足城市慢行通勤、公共交通接驳等功能,换乘接驳采用自行车或步行,到达各慢行单元。结合老城区人文与自然资源价值与分布特征,规划提出“一环+T型”的慢行主廊道。

慢行单元。以面状空间为主,通过慢行廊道的串联,进入各景观节点,发展旅游、停留、休闲、娱乐功能。在老城区内设置三个慢行单元,分别是鼓角楼特色文化街区、天寿寺塔特色文化街区及老城历史风貌区。

规划将各类慢行廊道与慢行单元组合设置,串联各个景观节点及交通枢纽,形成综合网络系统。人行道系统作为慢行系统的基底,起到串联休闲慢行系统的作用。对机动车辆严格管控,结合现状街巷尺度、周边用地类型、文保单位及文化旅游景点(景区)分布,对区内街巷实施交通慢行,包括限时通行和限速通行,同时建立内部步行体系。街巷内部鼓励使用小型公共交通设施。

3.4.4 风貌保护的分区策略

依据老城区传统及现状风貌类型的分布特征,将老城区风貌特征分为传统风貌核心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和现代风貌区,形成由内向外的风貌过渡。

传统风貌核心区。能完整再现广德地方传统文化、生活特色、传统风貌、具有较大历史价值的地区。其空间范围涵盖历史街巷周边及不可移动文物的核心保护区及建控地带。

传统风貌协调区。指环城河内除特色风貌区以外的区域,该区域以低层和多层住宅为主,风貌上要求与传统风貌相协调。

现代风貌区。在老城区内、环城河以外的地区,该区域以高层住宅为主,突出现代城市风貌特征。

3.4.5 建筑的分类保护与更新策略

依据保护和更新要求,结合建筑现状,将现状区内建筑分为5类,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更新模式。

3.4.6 “外引内疏”的活水靓城策略

引水入“城”与水系疏通。在粮长河设提压泵站,铺设管道,将河水引入环城南路与升平街交口处,管长约800m。疏通环城河市场部分及环城南路与升平街交口处暗渠,择机疏通迎春沟暗渠,形成水系贯穿,“活水靓城”的景观效果。

滨水环境景观分类整治。结合现状水系与建筑关系的分析基础上,因地制宜,对滨水环境景观进行分类整治。提出3种整治类型,即临水型、近水型和离水型,临水型建筑与水体蓝线之间的距离为0~5m;近水型建筑与水体蓝线之间的距离为5~20m;离水型建筑与水体蓝线之间的距离在20m以上。

3.4.7 平面和立体相结合的绿化提升策略

整治环城河水系,拆除环城河两侧违章建筑及质量差的建筑,建设环城绿地。环城河绿带和沿岸公园共同形成“翡翠项链”。新增五大公园,结合传统文化元素,规划天寿公园、西关公园、桐汭公园、太极公园和文化公园。整合开放空间体系,将文化、旅游、休闲与商业等功能有机结合,营造老城区文化旅游、休闲购物、滨水游憩特色。

通过立体绿化提高绿视率。老城区用地密度高,平面绿化的增量空间有限,针对这一特征,通过增加屋顶、围墙、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的形式来提高绿视率,有条件的建筑鼓励设置屋顶绿化。

街巷的绿化提升。通过对区内21条街巷(含15条历史街巷)的类型特征、空间尺度分析,确定区内街巷绿化景观设计采用以下3种模式,即乔木绿化型、灌木绿化型和立体绿化型。

3.5 用地调整与项目安排

在研究引领下,在控规层面予以具体调整用地布局。围绕商业游憩、文化休闲等核心功能,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综合用地权属、地块区位、开发意向等因素,对现状用地布局进行优化。完善配套设施,依据服务半径及服务人口规模,采用分类分级的方法进一步完善老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文化设施、教育设施、体育设施、医疗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安排用地更新,与具体项目相结合,对更新地块进行分析说明,包括项目类型、地块面积、现状用途与权属和项目及项目建设模式等,以项目为抓手,推动老城区的更新改造。

4 探索特色与创新

①现状调研多元、深入、细致,为本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采用现场探勘、文献查阅、部门座谈、居民访谈、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把握老城区特征,剖析核心问题,了解民生诉求,为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和制定策略等奠定了基础。

②探索从研究层面到具体落实具有完整的系统性与逻辑性,从而提高规划的全面性与可操作性。

策略规划、空间规划、行动规划与政策规划相结合,并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形式予以落实,形成老城区保护与更新从规划理念到项目实施的全程指导。

③多层面的研究充实了规划内容,将增强成果的系统性与针对性。

规划成果将涵盖总体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

猜你喜欢
环城老城区风貌
日出老城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清晨 我从环城公园路过
包裹的一切
环城旅行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