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对乡村振兴的作用研究

2020-12-24 14:58雷焕贵段云青
中国农业会计 2020年6期
关键词:农民空间农村

雷焕贵 段云青

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农村产业振兴、农村人才振兴、农村文化振兴、农村生态振兴、农村组织振兴的科学论断。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载体就是要传承农村文化根脉,唤醒文化记忆,重温公共文化属性,保护文化遗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农村公共空间的重塑,传统文化的回归,精神家园的重建,就是要重新激活农村公共文化的活力,嫁接城市优秀文化元素,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让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在现代文明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复兴和重建。

一、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

(一)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助推文化复兴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维护农民文化权益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改善农村社会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农民增产增收致富基础之上。什么样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什么样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民能够接受的?农民是农村文化的主体,是农村文化空间的创造者,它的经济、文化、社会功能就是让农民能分享社会发展的精神财富。只有农民喜欢的能够接受的农村文化才是真正的农村文化,只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空间才是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文化空间。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不仅是聊天休闲的地方,更是德育熏陶的基地。利用文化空间的非对称结构和差序格局,进行道德伦理宣讲,人生价值探讨,家族、家训、家规礼数教化,农技知识普及和信息共享,既有助于融洽邻里关系,也有助于教化乡民、淳化民风。

(二)农村文化是文化空间的根脉

文化是历史的坐标,是文明的印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从而映射出乡民的处世哲学、思想理念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是乡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鸥水相依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较之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农业农村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贫穷落后的印象。相对于城市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现代与时尚,农村则有着更多安静祥和、诗情画意、自然和谐之美,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乡愁以及质朴的生活、古老的价值和传统文化。在我国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农村文化的消亡,相反,农村文化更加稀缺而珍贵,农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从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梳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村是文化发展的本源,是社会发展的根基。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相对于城市文化,农村文化是落后的,是需要改造的;而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发展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复兴农村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的必由之路。

二、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和作用

(一)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

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源远流长,支撑起民族传统文化“脊梁”。数千年来,我国的农耕文明浸润着华夏儿女、城市乡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延伸出的文化智慧、文化乡村与文化传统充满着一种自然的文化审美。如今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和样态逐渐淡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农耕文化变得七零八落,失去了传统文化应有的光泽。复兴农耕文化,还原文化空间,强化传统文明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唤醒农村文化自信、农民文化自觉的功能。农村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农民文化自觉基础之上的一种更广泛的内生自信。农村公共文化绵延数千年,蕴含着农村文化无穷的哲理、智慧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只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才能为农民赢得尊严与表达情感的机会,也只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才能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

(二)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作用

1.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作用

发挥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功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在交流、沟通、协调和凝心聚力的基础上,发挥治理功能是乡村振兴战略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基层干部和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清文献通考》记载: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农村文化亦然。尊重农村的乡土文化、民俗信仰、熟人社会规则,不要轻易去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当地风俗,应用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原则,取长补短进行有效治理。绝不可用现代文化替代农村文化,也不能用城市文化覆盖农村文化来达到治理的目的,这样不仅不会帮助农村文化空间发展,反而会彻底摧毁农村文化空间。农村文化空间需要农村文化的滋养,需要文化主体的参与,更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参与,从公共文化空间内涵入手,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鼓励文化主体的主动作为,在参与的过程中使其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得到有效补偿,从而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

2.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保护传承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资源丰富,有民俗、古建筑、农耕文化等资源,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也为文化空间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农村的“空心化”不断蔓延,村落在不断消失,城市化移民潮不断涌现,农村文化在不断被侵蚀,但这正是我们保护传承农村文化的时代使命。由于农村文化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在物质丰富、经济发达、精神文化富足的城市文化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城市化磁场面前无能为力,所以保护和传承是恢复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最有力的方式。

3.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文化融合作用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振兴是其中应有之义。农村文化振兴是农村发展的根本,是在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上的文化振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汇,是依靠内在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农村文化新元素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一种城乡共建机制下的文化空间,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文化彼此交融、互为促进、互为学习、互为补充的文化空间格局。当下,文化下乡、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文化广场都融入了城市文化新元素,城乡生活方式逐渐趋同,文化理念距离在缩小,城乡文化建设逐渐达到同步。但是,物质文化趋同不等于精神文化的一致,在现实生活中,城乡差距、文化差别是最具代表性的例证,这可以被认为是特色文化,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教育理念,城乡之间相差甚远。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建设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性,使农村文化空间既具现代元素又具传统文化内涵。城乡有差别,区别于农村的文化特色,而不是有差距。不是城乡对立,抛弃农村文化,发展城市文化,而是融合发展形成命运共同体,迎接乡村振兴的挑战。

4.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生态发展作用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仅需要从认识上深刻理解自然生态的价值,更需要在实践中解决绿水青山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正是基于农村生态建设理念开展的。农村原本就是生态建设的样本,是生态发展的基石,所以保护生态环境是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重要课题。当前农村文化生态退化、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价值观扭曲等现象已经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和谐稳定,有必要在农民精神信仰、价值追求等问题上,下大力气扭转当前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缺失的局面。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将有利于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公共文化空间的舆论效应、影响效应、治理效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净化农村文化生态。

三、当前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衰败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老百姓认为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尤其当前农村充斥着“城里村里要有房,汽车家电样样全,银行还得有存款”的思想观念,使民众对农村的发展定位在经济领域,农村文化对于老百姓来说参不参加无足轻重,对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积极性不高,思想意识淡薄,始终站在文化建设的边缘。二是农村文化吸引力弱。当前农村居民对集体利益漠不关心,农村公共文化、公共空间建设严重滑坡,农村文化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无不凸显着乡村文化的衰落,在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的衰落,以及农民在精神观念上进退失据。三是农村文化空间结构坍塌。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一个多维的话语空间、情感空间、关系空间和组织空间结构。在农村熟人社会的背景下,文化空间结构的搭建需要文化乡贤、文化能人和文化组织作为空间结构的支撑,他们的出现为农村文化空间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在话语权的把握,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文化空间的规范,农村文化在德治、善治、自治和法治方面具有绝对的文化主导权。从目前农村文化现状来看,这些文化支柱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外出打工或搞经济收益已经成为他们的全部,不再留恋先辈们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也失去了往日对农村文化的自信,不再固守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亦步亦趋地跟着城市文化的脚步踉跄前行。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已经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四、发挥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农民文化自信

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增强农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经济自信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其次,强化社会归属感,突出文化优势地位,着力补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短板,发挥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特色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增强主体文化自觉,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最后,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增强乡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思想理念,注重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观导向,通过农民参与、政府引领的互动发展模式,提高农民的道德修养、思想觉悟,实现文化自信。

(二)建立空间主体回流机制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主体是农民,他们是公共文化空间的缔造者和消费者,只有他们才能搭起文化空间的舞台,支撑公共文化空间构架,运营公共文化空间活动。发挥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凝心聚力作用,构建吸引人才回流的体制机制。在发展本地特色产业的基础上,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构建普惠政策平台,建立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发挥农村公共文化与空间文化“磁场效应”,应用传统文化——乡音、乡情、乡土的魅力,吸引文化能人、文化艺人、文化贤达回乡发展,建立生产生活保障机制,构筑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把文化的根脉留在乡村。

(三)建立和谐稳定空间结构

发挥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稳定功能,对推进农村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文化空间具有政策解读、疏导民意、了解民情、传播正能量的作用。经过空间互动,能有效化解公众对社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疑虑,排解群众因发展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恐慌心理。了解群众心声和诉求,对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件进行正确疏导,排忧解难,从而获得群众的认可。聘请专家开展法律课堂宣讲,幼儿教育培训,养老政策、土地政策宣传,以及国家政策走向等方面的讲座,以消除农民思想顾虑,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

(四)建立有效治理体系

农村在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双向拉扯”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在农村“空心化”的当下,农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发挥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治理功能,一是创新治理体系。通过舆论引导、信仰培育、价值观强化等公共文化空间作用,从农村实际出发,因村而异,因民而异,精准施策,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构建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二是完善多元治理结构。加强村民自治组织、村党支部、社会团体的协调配合,解决农村出现各种社会问题,实现共建、共管、共治的多元治理格局,拓宽治理渠道,构建多元治理平台,发挥公共文化空间评判是非、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的作用,激活治理主体的内生动力,发挥老年理事会、红白理事会、村民理事会、村贤理事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实现有效治理。三是公共文化空间的德育功能是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效保证。发挥公共文化空间德育功能,发掘身边敬老爱幼的感人事迹,确立道德标杆,树立道德模范,通过公共文化空间舆论宣传,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传统文化,树立德育榜样,宣传忠孝、敬老、守信、勤俭传统文化,制定村规民约,学习家规家训,引导村民以德治家,以德治村。

五、结论与展望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相应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起到了有效的支撑。文化振兴是农村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与作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铺平了道路,夯实了基础。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文化血脉,在不断地输血、造血中发展壮大,是农村文化发展的基石,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手段。我们坚信,在未来农村发展建设中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猜你喜欢
农民空间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空间是什么?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创享空间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