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林
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的优质培养料发酵关键技术
沈君林
(嘉善宁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嘉善 314100)
根据多年试验和生产实践,介绍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优质培养料发酵的关键技术:包括优质配方(麦秸51.5%,鸡粪43.0%,花生粕2.0%,石膏粉3.5%),主要原料麦秸和鸡粪的选择,3种麦秸预湿方式,麦秸预堆及粪草混合的方法和要求,隧道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各环节的操作工艺和注意事项等。
双孢蘑菇;优质培养料;原料选择;麦秸预堆;隧道发酵
培养料的发酵质量,直接影响双孢蘑菇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决定双孢蘑菇栽培的成败与产量高低、质量优劣。而连续、高密度栽培的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对培养料发酵质量要求更高。
双孢蘑菇培养料制作要注意几个关键点:配方合理,原材料优质,混料均匀,发酵温度及水分适宜。以下根据笔者多年试验和生产实践经验,介绍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优质培养料发酵的关键技术。
双孢蘑菇是草腐菌,其生长发育的最佳碳源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分解产物,可利用多种草本植物秸秆,国内外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碳源主要采用麦秸,氮源多为鸡粪。
除碳源、氮源原料外,还需一种重要的矿质原料石膏粉。石膏粉可使麦秸等秸秆脱蜡软化,形成通气性好的物理结构,利于有益微生物的活动;补充培养基中硫和钙元素;使气态氮固定成化合态氮,利于游离在堆料中氨气的稳定,减少培养料中氮素损失;还具有加速培养料中有机质分解,促进料中可溶性磷、钾的释放等作用。
双孢蘑菇培养料发酵前的初始碳氮比(C/N)为25~30∶1,一般情况下,1吨草料配比的鸡粪最多不超过800千克,如含氮量不足,可添加豆粕、花生粕等富氮原料。经试验和生产性实践,本公司确定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的培养料配方为:麦秸51.5%,鸡粪43.0%,花生粕2.0%,石膏粉3.5%。经二次发酵后,培养料含氮量宜在2.0%~2.4%,灰分一般在30%~33%。
麦秸分大麦秸秆和小麦秸秆,制备双孢蘑菇培养料小麦秸秆优于大麦秸秆,小麦秸秆粗壮,质地更硬,因而更有利于保持培养料良好的物理结构。生产中宜选择圆管状、亮黄色、长20~25 厘米的优质小麦秸秆。
鸡粪宜选择肉鸡饲养场的。肉鸡鸡粪的含氮量为2.7%~3.0%,水分30%~40%,灰分20%~30%,pH 8.5左右,含有大量容易被分解的碳水化合物和氮素营养,可激活堆肥微生物,有利于营养的分解转化。
麦秸预湿是培养料发酵的第一步。麦秸表面有一层蜡质,不容易吸水,预湿预堆可软化蜡质层,使麦秸湿透,创造适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湿度环境,从而开启培养料发酵进程。
当前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的麦秸预湿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
(1)散草浸泡预湿法。将麦秸捆解开,用转载叉车将散草浸泡在水池中,浸透后捞出在场地上进行预堆。这种方式利于麦秸充分湿透,缺点是预湿池占用场地大。
(2)草堆喷淋预湿法。在草堆的上方架设喷淋带、喷淋头进行喷淋预湿,在最初的3~5小时持续不断地喷淋,直至麦秸堆底部有水流出,随后采取间隔喷淋直至草堆基本湿透。这种方法省工省力,缺点是预湿时间较长,且均匀度不足。
(3)草捆浸泡预湿法。将未解散的整捆麦秸浸没在水池中,浸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麦秸捆的紧实程度,以草捆上方的池面不再冒气泡为准。捞出后两捆相叠整齐堆放,待温度上升至45~60 ℃时,解捆进行预堆。这种方法较节约水池场地,缺点是预湿时间较长,且均匀度不足。
麦秸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预湿,都须进行预堆,以便进一步均匀湿透。我国多南、北方向风,因此,宜建南北方向长条形料堆,以利于料堆通气,也便于东西两侧充分接受阳光而利于料堆升温。料堆大小以3米高、3米宽为宜,长度随生产规模而定。
建堆时要观测草料湿度,如果草料湿度不足、不均匀,须进行补水。建堆后,观测料堆升温、表面的湿度情况,当料堆表面草料水分不足时,须及时洒水,并保证料堆内、外湿度一致。当料堆温度上升到50~60 ℃时,须及时翻堆,以保证发酵均匀,并防止料堆内部草料因温度过高而导致厌氧发酵、草料劣变。
预堆期草料最易吸收、锁住水分,因此翻堆前须根据料堆草料持水情况,补足水分。预堆阶段的翻堆次数根据预发酵程度而定,一般为2~4次。尽可能使每根草料都能达到预湿、预堆要求:麦秸表面蜡质层被去除、吸水充分、颜色暗黄、变软,但结构保持完好。为充分保证草料的均匀性,整个料堆的“生料”不能超过10%。
各原料混合时须做到按配方的比例,用量准确,且充分混合均匀。有条件的企业使用粪草料专用混合设备及铲车进行混合作业。一层经预湿预堆的草料加一层鸡粪、石膏粉、花生粕等,经叠堆后用铲车从不同方向铲料混合,再抖料混合两次,然后采用抛料机抛料混合一次,使草料秸秆与鸡粪等原料充分混合均匀。均匀是原料混合的基本要求。随机抽查麦秸秸秆,如存在无鸡粪附着的麦秸秸秆,说明混合不够充分。
在一次发酵隧道填料前,须清理隧道仓,检查并疏通通气孔,定期消毒。经充分混合的粪草料采用抛料机填入经上述准备的一次发酵隧道。填料时须注意分层,水平填入隧道,以保证隧道内料堆均匀一致。高4.5米的隧道,填料高度约3.5米。
一次发酵隧道填料后,通过控制通气风机的间隔运行时间来调控通气量,控制堆温和发酵进程。填料后的升温阶段每吨堆料的通气量宜控制在每小时5~7立方米;温度上升到70 ℃以上时通气量应控制在每小时1~1.5立方米。从通气孔喷出的空气压力须足够,以保持整个料堆通气顺畅均匀。
为使堆料一次发酵均匀一致,一般需转仓3~4次,每次转仓后的料堆温度、湿度和酸碱度均应呈下降趋势。首次进仓发酵时,料堆温度可达83 ℃左右,经2~3次转仓后,料堆温度最高为74~76 ℃。一次发酵完成时,堆料pH在8.0左右。堆料的含水量,首次进仓发酵时高达80%,到一次发酵结束时,一般在74%~76%。一次发酵结束时堆料的含水量越高,氨气越难消除,造成二次发酵料氨气超标,影响培养料质量,进而影响双孢蘑菇菌丝萌发生长;含水量过低,又会影响巴氏消毒的效果。
一次发酵过程中,须注意避免通气过量和通气不足,按工艺要求调整风机启停时间,使发酵过程中料堆温度曲线顺畅,从而保证发酵质量。整个一次发酵耗时12~14天。每次转仓时应纵向分段取样分析,检查发酵过程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如采用全封闭式发酵隧道进行一次发酵,由于整个料堆的温度都会达到74 ℃以上,大多微生物都会受抑制甚至被杀死。堆料在全封闭式发酵隧道中完成一次发酵后,可移至混疑土地坪上,使有益于培养料发酵的微生物再次进入。
若采用半封闭式发酵隧道进行一次发酵,由于料堆表面温度往往不高,可直接将完成一次发酵的堆料转入二次发酵隧道仓。
二次发酵前,须对二次发酵仓进行清理消毒、检查并疏通通气孔。堆料填入后,二次发酵工艺分以下几个阶段。
填入二次发酵仓的堆料,不同部位的料温存在差异,需进行温度平衡,将料温控制在45~48 ℃,以45 ℃最佳;进风温度设定在44~46 ℃。风机转速保持在高位运行,此过程一般需12~24小时。
微开新风阀门(最小新风量2%~5%),同时降低风机转速,以1.2~1.5 ℃/小时的升温速度提升料温至56~60 ℃之间。
当堆温达到设定控制的56~60 ℃时,保持6~8小时,进行巴氏消毒,以杀死堆肥中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将堆料中的氨气(NH3)含量降低至250~600毫克/升。
巴氏消毒结束后,使堆料以2~3 ℃/小时的速度降温,至料温控制在47~49 ℃之间。
控温发酵期间,堆料温度维持在47~49 ℃,微生物会进一步转化降低堆料中的氨气,直至氨气消除。此阶段既要防止氨气降低、消除过快(少于2天),影响堆肥质量;更要防止氨气降不下来、不能消除。其发生原因主要是配方含氮量过高或前期的预湿预堆、一次发酵未达到标准。
一般在完成二次发酵后,播种的前一天晚上开始降温,经12小时左右,达到适宜播种的料温。播种的料温根据季节和栽培室(大棚)的温度决定,一般在寒冷的冬季,降到28 ℃即可播种,在夏季则需降到23 ℃。
致谢 感谢浙江农艺师学院专业导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蔡为明研究员给予指导。
[1] 黄建春. 荷兰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发酵先进技术[J]. 食药用菌,2015, 23(1): 8-11.
[2] 任爱民, 朱子雄, 张楠, 等. 双孢蘑菇培养料隧道发酵技术[J]. 中国蔬菜, 2019(5): 104-107.
[3] 韦慜. 双孢蘑菇培养料配方的优化试验[J]. 食药用菌, 2017, 25(4): 249-250.
[4] 蔡跃庆. 漳州市角美镇双孢蘑菇的生产现状与集中生产供应一次发酵培养料的进展[J]. 食药用菌, 2019, 27(2): 93-95.
[5] 黄建春, 钱永官. 双孢蘑菇培养料集中发酵技术[J]. 食用菌, 2005(4): 24-25.
S646
B
2095-0934(2020)03-2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