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春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简称为PCI治疗,是一种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1]。同时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已逐渐成为目前PCI治疗的首选路径[2]。本文将结合经皮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进行研究与分析,详情见下文。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经皮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30~80岁,平均(53.62±6.69)岁,其中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26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2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1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满足经皮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要求。
对经皮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患者采用介入护理,术前护理:对患者进行造影剂皮试检查、桡动脉血管检查,帮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基于经皮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流程、疗效、预后等进行详细说明,缓解患者紧张心理因素,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增强术中配合,术前介入室护士将患者带入,患者平卧,予以心电监护以及给氧输血等;术中护理:术中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右前臂以及穿刺部位进行消毒、麻醉,按照所选穿刺部位进行桡动脉穿刺,术中严密观测患者生命指标以及穿刺位置温度、颜色、变化。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减少患者的紧张感,对术中可能出现或发生的并发症严格防治;术后护理:使用弹力绷带等对患者穿刺部位等进行包扎以及固定,按时巡视病房。术后6 h内依据患者的具体身体状况进行调节,医嘱患者保持创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并建议患者多饮用温热水,加快造影剂的排出,3 d内换药,患者无需特别嘱咐卧床休息,饮食以清淡为主。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发生状况。
将数据纳入SPSS 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80例患者经皮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及护理,穿刺成功79(98.75%)例,未穿刺成功1(1.25%)例,未穿刺成功的原因为置管失败,即改为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获成功。
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无死亡。只1例患者出现局部轻微出血,经及时处理效果良好,无桡动脉痉挛、闭塞、前臂血肿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等的出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证的患者、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以及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均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并按照技术分类有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旋磨术、血栓抽吸、切割球囊成行术等不同形式[3]。
一般介入路径有桡动脉与股动脉两种形式,股动脉在股三角内,起始段约3~4 cm,外径较粗,可达9.0 mm,因此穿刺成功率更高,但术后患者往往需要卧床休息,并且术后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会比较高;桡动脉一般位于手腕2 cm,深约6~8 mm处,也是目前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的首选路径,结合本次实验研究,患者术后压迫时间短,一般无需建议患者卧床休息,术后不适感也较股动脉路径轻,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都比较少[4]。
进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同时还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一般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的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沿降主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的方式,能够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的情况等做出明确诊断,还可以用作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判定,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检查形式[5]。
患者经治疗的病发率一般可见桡动脉痉挛、闭塞、前臂血肿、局部出血和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周围血管并发症,以及穿刺部位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6]。因此临床一般建议在患者进行手术前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术中需要给予静脉肝素抗凝,对于出血高危患者应当合理应用抗栓药物,纠正可逆转的危险因素,尽量避免造成患者术中出血[7]。
结合本次实验研究结果,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应用介入护理,在术前、术中、术后等分别对患者进行心理以及生理等各方面的护理活动,能够对患者的紧张心理因素等有效缓解,同时能够对患者穿刺成功率以及并发症不良反应的防治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8]。
综上所述,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压迫时间短无需卧床,同时患者术后不适感以及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合对患者采用介入护理,能更加增加手术安全性以及成功率,对患者的预后等也具有积极意义,建议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