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探析
——以“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为例

2020-12-24 05:27李明阳高翔鹏王海川龙红明
关键词:案例思政资源

李明阳,高翔鹏,王海川,龙红明,雷 鹰

(安徽工业大学 冶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一、引言

课程思政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到课程教学和改革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融汇到各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立德树人[1]。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实践育人是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和吸引力的现实需求,是贯彻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然选择[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新时期高校教师的职责已不再限于单纯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还要实现专业知识传播与立德树人的协同发展。

二、“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路径

专业基础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从认识了解专业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基础课的思政教育应具有渗透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等特征,使学生在接受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对思政理论的接受和消化。

(一)“专业导论”课程介绍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是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一新生开设的专业导论性质的课程,课时有12学时。课程旨在介绍专业基本情况,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应掌握的能力、相应的素质要求、就业方向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专业认知、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

该课程以循序渐进、隐形教育的方式逐步挖掘专业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教学,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等专题,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在使学生了解专业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

为做到“专业导论”课程本身的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充分融合,课程选取“战略资源与国家安全”“资源高效利用与民族命运”“资源布局与民族感情”“奔赴就业与爱国情结”四个专题,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两者有机融合起来。教学中,将思政教育纳入教学评价中去,做到以认识专业为基础,以思政教育为引导。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进行,具体的评价内容为:课堂考勤占10%,课堂活动参与f30%,总结报告占60%,既注重课程学习结果的考查,又注重过程的考查。

(二)“专业导论”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路径

1.通过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构建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关系的观念。典型案例对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价值,授课教师应多关注与课程相关的资讯,重视典型案例库的扩充和更新工作。授课过程中应选取学生感兴趣且与课堂内容契合度高的案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借此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性和针对性。通过对资源方面的世界热点新闻解读和讨论,教师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生相关思想动态并加以适当引导,进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效果。例如,关于“战略资源与国家安全”专题教学,教师可选择中国紧缺资源的使用现状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树立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关系的观念。教师可从中国铁矿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这一现状出发,阐述澳大利亚、巴西等铁矿出口大国在铁矿石出口贸易过程对中国“卡脖子”现象;也可在讲述国内铜矿石主要进口国赞比亚时,分析其国内政策多变性及其对我国铜产业造成的极大冲击。在解读资源方面热点新闻的同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所学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战略资源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2.通过世界资源布局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专业导论属于专业导引课程,无需介绍过多专业知识,但可通过通俗讲解使学生形成宏观概念。在课程授课中,教师可从宏观角度大致讲解常见资源的世界分布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资源的现状。

对于中国优势资源,教师可讲解稀土广泛应用在导弹﹑智能武器﹑喷气式发动机﹑导航仪及其他相关现代军事及高科技产品上,一直是资源争夺的焦点。以中国稀土储量最多时占世界的71.1%降低至目前23%以下为例,向学生说明中国在稀土行业的绝对优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分析中国稀土储量世界占比持续降低的趋势,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国优势资源的忧患意识;最后通过向学生展示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在废旧催化剂回收稀土领域的先进技术,强调科技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3.通过对复杂资源综合回收利用讲解,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一个民族进步的核心在于教育和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而思辨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论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知识传播与价值导向充分融合,选取能够培养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的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教师应将案例内容与技术创新和社会价值紧密结合,使学生对专业产生兴趣的同时提升社会责任感。

一方面,教师要突出授课案例中技术创新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复杂难选微细粒赤铁矿为例,详细阐述此类铁矿石难以利用的原因,讲述近些年科研工作者在此方面作出的贡献,通过对比絮凝浮选、深度还原-磁选、高梯度强磁选等方法各自的创新性和优缺点,向学生分析科研工作者解决难题的思维方式。结合课堂讨论,激发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兴趣和创新热情。

另一方面,教师可选取社会效益明显的典型技术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所学专业可带来巨大社会效益。教师可以铝电解废弃物赤泥为典型案例,向学生讲授强碱性赤泥对周边土壤和水体环境带来巨大污染的危害,如何使赤泥再次资源化是本专业要解决的实践难题。赤泥的资源化不但可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周边带来较多就业机会,同时也使周边环境大为改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了解并树立“废弃物是错放的资源”的观念。

三、结语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是在不改变专业课程属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课程蕴含的德育功能,运用多种手段提炼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学载体,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教师应注重思政教育内化方式和方法,同时应结合专业培养需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教师应以学生关注的热点、经典案例为切入点,明确专业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目标的一致性,拓展教学方法,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案例思政资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我给资源分分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