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 孙 丹
目前,学生普遍缺乏的是主动学习的精神、科学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关键能力难以达成的主要因素。教师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达成关键能力呢?就当下教育来看,课堂的变革才能带来学习方式的改变。学历案的提出,就是课堂教学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学历案是由崔允漷教授提出来的,强调课堂学习经历,记录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的学得以体现,让学生的学看得见。学历案就是教师为了学习意义与价值的习得而专门设计学习经历的教学方案,是教师有效实施教学的手段。
基于“问题—任务—评价”的匹配原则、基于学历案的进阶性原则,在设计学历案时要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考虑。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本课的整体目标是什么。根据目标,设计层层递进、具有指向性的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学历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案,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目标不具有可读性,学生很难真正成为学习目标的主体,问题的设计要能让学生看得懂、看得见,能为学生搭建阶梯,
以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这是《认识小数》的起始课,是教材第一次正式引入小数,目标就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其中小数的含义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能否清楚地知道小数的含义将关系到学生的后续学习。针对这一目标,设计如下驱动问题:1.你见过小数吗?2. 你还知道哪些不同的小数?3.小数“小”吗?问题之间有层次性,能够指向核心目标。问题之间层层递进,对学习的目标非常的明确,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经历学习过程。这样的问题才是适合学历案的驱动问题。
总之,学历案中的驱动问题是以学习目标为依据设计的,是学习目标的简约化和儿童化,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学生学习“真”发生的前提。
学历案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编写学历案任务时,要根据核心问题来设计。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历完整知识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
学历案是记录学生学习情况的,在《认识小数》这一节课中,学习过程围绕目标和评价去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与思考,能够体现学生思维的递进,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看得见”。例如表1的任务:用四种材料表示0.1。这里不但有具体的人民币、尺子,还有熟悉的方形图,更有让思维得到挑战的计数器。丰富的材料给了学生选择的机会,给了台阶和脚手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进行操作。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共同的认识,又能够呈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
表1 “认识小数”任务(部分)
在学历案的使用过程中,要直面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用材料表示的0.1”,学生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见图1),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任务的设计还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小数的含义进一步精确化、抽象化的过程。这里,学生只要能明白表示0.1的任意一种方法即可。这时,学生将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差异性还体现在第三个任务“在数轴上找到1.2。你是怎么找到的?”不同的学生的思维水平是不同的,在1的右侧一点找到1.2,体现出学生对1.2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1.2比1大;而通过将一段距离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两份表示0.2,再加上原来的1,从而找到1.2准确的位置的方式体现出学生已充分理解了小数的含义,并且具备将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
评价任务能具体地描述学生对学习目标掌握的程度,不同的结果对应不同的表现水平,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提供依据。根据驱动问题思考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设计要先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什么是评价任务?就是这个目标怎样去评价才能知道学生是否达成了。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中,第一个目标是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为此,设计了两个评价看学生是否能达成。评价与目标相匹配之后,再将评价镶嵌到任务中去,也就是学习过程。
通过学生在评价中的表现,表明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与水平。如“认识小数”一课中,在第一个问题之后,设计了如下的学习评价。
表2 “认识小数”学习评价(部分)
通过这样的学习评价,可以反映出学生对0.1的认知程度,让学生的认知得以体现;通过对比还能发现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同时,这样评价也能延续锚基任务,是对任务的一种补充和延展。学习评价能够关注的不仅仅是最后的学习结果,还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为每一个任务的完成提供反馈。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判断自己的教学效果,促进学习目标的制定更加合理、学习任务的设计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