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卫辉
南朝齐的国子博士周颙辞官隐居于现在南京的钟山,文惠太子问周颙“菜食何味最佳”,周颙回答“春初早韭,秋末晚菘”。这里的“菘”,就是白菜。为什么叫“菘”?陆游的爷爷陆佃在《埤雅》中做了解释:“菘性隆冬不凋,四时长见,有松之操,其字会意。”原来是看到白菜冬天也能生长,有松树的风格,所以叫“菘”。
说白菜冬天也能生长,指的应该是在江南一带。虽然白菜对低温的抵抗能力非常强,但气温低到-11℃左右时,还是会遭受冻害。在北方,11月中旬以后,白菜基本就停止生长了,必须尽快收获,否则就会冻伤。事实上,南朝时,白菜还生长在江南一带,之后才陆续北上,而白菜也因此不断改良,逐渐适应了北方的寒冷气候。
三国之前,北方不见白菜的身影,倒是另一种菜很受欢迎,叫葵菜。所谓葵菜,就是现在所说的冬葵,在《诗经》中就出现过。《诗经·豳风·七月》中说“七月烹葵及菽”,葵就是葵菜,菽是豆类的总称。
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菜”的概念,列出葵、韭、藿(豆叶)、薤(蕌头)、葱五种蔬菜,葵菜位居第一。西汉时成书的《急就篇》里列出了10多种蔬菜,葵菜也位居首位。
唐代食疗学家孟诜说“北无菘菜,南无芫菁”,这说明白菜在唐代还未“北伐”,之后这一状态的改变是缘于气候变化。气象学家考证,在1350年左右,也就是我国元朝时期,境内出现了大降温,称“小冰河期”。北方原本种植的葵菜无法适应更加寒冷、更加漫长的冬季,于是北方农民纷纷选择种植更耐寒、更高产、更好储存的白菜,这才让白菜占据了“百菜之王”的地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古者葵为五菜之主,今不复食之。”
其实白菜在“登基”之前就已很受欢迎了。宋代的范成大写道:“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说的是雪后的白菜不仅清甜如蜜藕,更比蜜藕鲜美。苏东坡则更夸张,说“白菘類羔豚,冒土出熊蹯”,把白菜比作羊羔、猪肉以及熊掌。
物以稀为贵。当年还未在北方广泛推广的白菜,文人们还乐意这个“菘”那个“菘”地写几句,到了元朝之后,白菜成为头号当家菜,还叫什么“菘”啊?因叶菜中它偏白,故人们直呼其为“白菜”。尽管这个名字诗意全无,但胜在贴近生活。其实在被老百姓直呼“白菜”之前已有这个叫法。范成大有一首诗:“新春云子滑流匙,更嚼冰蔬与雪虀,灵隐山前水精菜,近来种子到江西。”这首诗是《进贤初食白菜因名之以水精菜二首》之一,这是“白菜”这一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
白菜能够成为“百菜之王”和国民菜,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易入味、不夺味。白菜含水量高,稍一挤压或烹煮,水分流出,其他味道就进去了,所以很容易入味;而不夺味,就可以百搭,跟多数菜搭配都没问题。
(摘自《羊城晚报》2020年10月11日,洛奇狮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