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染报国

2020-12-23 11:25若雨
国企管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常州纺织

若雨

于战火中九死一生,保全民族纺织工业最后一点家底;投资成立“求是基金会”,资助了杨振宁、屠呦呦等一大批科学家;作为唯一受邀的港商,现场见证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爱国实业家查济民用一生织染着家国情怀。

查济民的一生,可以说与民族纺织工业发展“融”在了一起。

他以中国香港为基地,稳执亚洲纺织印染业的牛耳,后又辐射全球,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非洲,他开办了14家工厂,有2.5万名工人,是名副其实的“纺织大王”。

染织天才,常州起步

查济民出身于浙江海宁袁花镇一个文宦世家,其父亲在世时就已家道中落。在亲友资助下,查济民考上了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的前身)印染专业。以最高名次毕业后,他开始在上海达丰染织厂崭露头角。

1932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查济民,转任常州大成二厂染部技师。当时,为了与外国企业竞争,大成二厂尽力更新设备,先后增添了封闭式煮布锅、染色机、氧化元车和八色印花车等各类染整设备,但有设备没人会使用成了又一大难题。为了尽快熟悉设备、熟练使用,查济民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潜心研究、认真琢磨,有效确保了设备正常运转。

直至1934年,在查济民等一批年轻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大成二厂成为当时常州最大的印染企业,日产各类色、漂布2000-2600匹,行销广东、四川、湖北以及东南亚等地。其产品名气很大,在当时倘若布店无“大成蓝”布出售,则该店会被视作没有实力。

查济民的忠厚诚实、精明能干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赏识。1936年,查济民受公司委派赴日本京都染织厂实习一年。期间,查济民没有辜负重托,在日本虚心向老师和同行学习,很快就成长为一名技术全面、经验丰富的一流印染专家。学成回国后,查济民把全部才学用于工作实践,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漂染环节关键难题。大成二厂由此成为江苏印染企业的龙头老大,短时期内资产扩大了8倍,在全国引起轰动。

正值大成公司快速发展之时,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为了保全大成公司,年仅24岁的查济民冒着日军炮火,押运公司仅剩的100多台织布机退往大后方——重庆。历尽干辛万苦、九死一生,“民族纺织工业最后一点家底”得以保全。

经过长期接触和生死考验,公司总经理刘国钧认定查济民品行端正,好学多思,技术精湛,富有领导和决策才能,堪称难得之人才。他决定把长女刘璧如许配给查济民。

对于刘国钧先生的知遇之恩,查济民感念极深。他曾充满感情地回忆在常州的难忘岁月:“总经理,也是大股东的刘国钧先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实业家,他精打细算、刻苦钻研,开明而且能用人。我在他那里学到了经营企业的要旨,学到了管理工作的精华,刘国钧先生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师傅!”

事实上刘国钧先生并没有看错人。在此后几十年的海内外创业历程中,查济民创造性地继承并完善着刘国钧先生杰出的经营思想,使查氏集团不断壮大。

纺织大王,纵横亚非

在刘国钧的提携和帮助下,查济民的商业天赋得以进一步施展。时年24岁的查济民被提拔为重庆大明染织厂的厂长。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大明公司很快成为抗日战争时期生产门类齐全的著名纺织企业。

1948年,查济民携家人来到香港,在荃湾创办了工厂。后来,他又在新界创办了新界纺织有限公司,并一步步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企业。查济民本人也被业界尊称为“纺织大王”。

到了196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查济民参加了一个访问尼日利亚的考察团,首次踏上非洲土地进行商业考察。

回到香港,查济民显得很兴奋,他说“那个地方真好,他们有大概几十个亿的英镑外汇储备,人口又很少,但却是全世界第二大的产棉国家”“那边的老百姓一个人穿一件衣服,要十米的布,家里有钱的人,他们不相信钱,就是买布,一匹一匹买,一大堆一大堆屯”。当年,在亚洲纺织业做得风生水起的查济民夫妇,就决定把生意延伸至非洲大陆。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非洲业务不断扩张的查济民,果然成为“非洲纺织大王”。他在非洲开办了14家工厂,分布在尼日利亚、加纳和多哥,有2.5万名工人,是当时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雇主。

同时,查济民还在美国进行布局,设立了无纺布厂,买下了加利福尼亚州一个约6万亩的大农场,并在斯坦福大学附近建造一幢當地最高、最豪华的办公大楼,成立了在美事务管理公司。

以美国、英国、印度等遍布全球的纺织产业为基础,1949年,查济民成立了中国染厂国际集团,也就是查氏纺织集团的前身。

提起查氏纺织集团当年的荣光,公司董事魏元孙回忆说,“当时香港的纺织印染红火得不得了,有4个最大的纺织印染厂。我们的厂面积48000平方米,是当时香港最大的建筑物,做出来的产品比日本对手的质量更好、品种更多、价格更便宜。”也许这就是查济民和他的查氏纺织集团能够称霸亚非的重要原因。

纺织“痴人”,分文不取

查济民虽然是纺织起家,但他终究是个商人,只要能赚钱就想尝试,因此他一生涉猎行业甚广。然而,在其众多产业和涉足过的行业中,查济民对纺织情有独钟,可以说是70年痴情不改。

改革开放以来,查济民不顾古稀高龄,满腔热血,奔走于祖国各地,投资办厂。1980年4月,他在家乡捐资筹建集各种纺织生产于一体的海宁纺织综合企业有限公司。

到了1986年,他更是投资100万港元,与袁花镇合资办起“袁花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真丝绸缎出口创汇。他还出资520万元人民币和一套英式万锭纱锭设备,与袁花镇合资创办“海新纺织有限公司”。

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国内普遍认为纺织业是“夕阳产业”,大多数人并不看好。但查济民则在某次来常州时告诫大家“吃饭穿衣总少不了,只要用心,决不是没得做。”

1996年,已在香港定居多年的查济民割舍不下对内地纺织业的牵挂,开始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和大笔资金,兴办纺织企业。同年,查氏集团与常州国棉二厂合资成立了名力纺织有限公司,投资总额2959万美元,注册资本1418万美元。在国内同类企业中,名力纺织有限公司率先使用国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标准,引进世界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出了多个新品种,对常州乃至周边地区的纺织产业影响甚大。

现任名力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慧英,是在1993年赴深圳招商时结识的查济民。回忆起查济民投资办“名力”的过往,她感触颇多,“查老的事业起始于纺织,纺织亦成为他毕生的珍爱。即使在许多人打退堂鼓时,依然情有独钟。查老的远见、决断、坚韧都是我辈的楷模。”企业成立后,查济民几乎每年都要到企业来看看,有时到上海、浙江去也会转道来常州。到企业后,最先看的必是生产现场,即使在其90岁高龄行动不便时,也要坚持坐轮椅巡视现场。

查济民曾说过,赚钱只是市场经济中的指标而不是目的,对事业成败的责任感和如何使事业健康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名力”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从1996年创办至今,公司累计实现利税总额2亿多元,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连续被常州市评为“外商投资十佳企业”,成为中国棉纺织行业前五十强的“排头兵企业”,曾获“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等荣誉,可谓办得非常成功。但企业的利润,均用于扩大再生产,查济民和其家族分文不取,造福桑梓。

查氏集团在常州投资手笔之大、影响之远,为常州人津津乐道。2000年3月,查氏集团又在常州投资创办了港华化工有限公司,从事酞菁类染料、染料中间体、整染助剂等产品生产。该公司成立以来,年均利润千万元以上,成为又一家常州的上税大户。

慈善大家,重视教育

查济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人民奋发,国家富强。他始终坚信只有科学技术才是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的根本力量。和同时代的一批商贾巨子们一样,查济民从战火中赤脚走来,以直觉行商,以情义交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崇尚文化、看重教育。

当年,查济民的岳父刘国钧就十分重视教育,建一所正规的职业教育学校是其一直未了的心愿。1989年,查济民和妻子刘璧如为实现老人心愿,出资创建了常州市刘国钧职教中心,还先后向该校赠送了教学设备、交通工具等。

在学校的发展上,查济民建议将市场管理、经济管理引入教学,让专业设置接轨市场,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在查济民和校方的努力下,常州的职业教育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1992年,查济民先后投入总计3000万港元,创立“桑麻基金”,先后设置桑麻纺织科技奖、杰出青年学者奖,在天津纺织学院等五所院校设立奖学金、奖教金,旨在以我国纺织起源的“桑麻”一物,激励国内纺织界人士科技创新,振兴发展中华纺织技术。

两年后,查济民又捐出2000万美元,在香港创立了“求是科技基金会”。基金会的名字,是根据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而取,目的是为推動中国科技研究工作,并资助中国科学家在科技领域的研究。基金会更邀得陈省身、杨振宁、周光召、李远哲、简悦威、何大一及姚期智等国际知名教授为顾问。包括杨振宁、屠呦呦在内,“求是科技基金会”资助过的科学家,许多都已成为我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

查济民还是国内最早捐资,支持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企业家之一。

20世纪90年代末,他便向中国航天事业捐赠了4000万元。

2003年,89岁的查济民作为唯一受邀的港商,亲临神舟五号发射现场,见证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成功上天。

晚年,查济民更是看淡贫富,古道热肠,投身社会事业不遗余力。他曾作《借放翁句告儿孙》诗一首,诗中云:“神州经技飞腾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查济民所做的贡献赢得了政商学界的尊重。

如今,查氏集团已由第二代接棒。除最初起家的纺织业外,还涉足房地产、银行、农场、旅游等领域,已成为一家多元化跨国企业集团,旗下有香港兴业、中国印染、亚洲电视等知名企业。

查济民留给他的继承者们,不只有庞大的财物,还有造福桑梓的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常州纺织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物流告急,纺织企业发出呼吁
纺织+非遗,让传统文化在纺城“潮”起来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大事早知道
张仕祺作品
纺织女工
纺织服装企业捐款捐物一览表
我们的家乡——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