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人都不是废物

2020-12-23 09:42黄菲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废物名校现实

黄菲

如果高考是一场游戏,考上名校的年轻人便是游戏的绝对胜者。游戏通关,屠龙少年傲然屹立,英姿勃勃,意气风发。然而,他们中的一些人,却自称“废物”。

自称“废物”

乌斯生长在中部的一个小镇,以高分考上名校。高考填报志愿,他选择了一直最擅长的数学。然而大学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很快发现数学不再是他的优势,数学系的天才似乎一抓一大把,他得非常吃力才能拿到中游的成绩。这是他第一次感到不如人。

他变得越来越沉默。他看到家境好的同学从大一就在讨论雅思和出国;他看到社团的同学总能侃侃而谈,而自己总是不知所措;他发现自己其实没有真正的爱好,放弃了专业也难以找到其他的路。

中学时代老师总说人生如一场漫长的考试,他以为擅长考试的自己会是那个获胜的人。现在他才发现,原来考试的内容会不断加码和更新,除了个人努力,还需要考核家境出身、社会资源和从小习得的眼界、气质、性格、素养。他默默认领了“平庸”这个新标签。

叶子在东北小城中长大,考上了985院校,而她的兄弟姐妹都留在了东北老家,有的勉强读了大专,有的早早做了家庭主妇。

她背负着家人的期望上了大学,却发现当初懵懂选择的专业被称作“四大天坑之一”,出路只有几条:要么成绩达到专业顶尖,一路直博;要么有一技之长,毕业后顺利转行;要么仰仗家庭资源,出国留学。她陷入尴尬的境地:专业成绩难以遥遥领先;家庭也难以支持她留学;擅长的领域?她从来没想过擅长什么。身边的同学不但学习优异,还能在晚会上拉大提琴,在科学竞赛中获奖,可如今学习不再是她的骄傲,其他方面也毫不起眼。

大学毕业,父母预设的大好前途没有到来。她只是一个褪去了名校光环的普通青年,继续做着普通的工作,继续接受自己“平庸”的事实。

高考改变了她的命运吗?是的,没有高考,她会像兄弟姐妹一样留在东北小城。但高考真的改变了她吗?她没能跨越阶层,只是继续像一个普通人一样活着。

在网络上,他们汇聚在同一个地方,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

这个2020年5月创建的小组,至今已有十几万组员,还在不断的增多中。成员们自嘲为“小镇做题家”,意即从小镇出来,凭着做题能力拥有了名校学子身份,却混得并不理想的“失败者”。大家在小组的帖子里分享各自的“失败故事”——

“我曾是最耀眼的那一个,现在却不是了。”

“看到优秀的同学在各个领域都能发光,我觉得自己真的好差劲。”

“大学四年浑浑噩噩,一进入社会就被吊打,全无反击之力。”

“数学又挂科了,研究生资格被取消了,不知未来在何方。”

“今天得知中专毕业的堂姐月薪税后一万七千元,我是七千元。崩溃了。”

……

他们的故事有不同的情节,但有同一个内核:从优秀到普通,从天之骄子到泯然众人,从人生赢家到失意者,甚至失败者。

“985废物”是一个新名词,但并不是一种新现象。

早几年就有一个很火的帖子,是一名大学生的自白《走到只剩我一个》,讲述自己如何通过层层筛选进入名校经过一次次的考试竞争,他的同学都被淘汰了,最后只剩他一个幸存者。这是一个荣耀但又近乎悲壮的故事。而故事的续集,很可能是另一个火爆的帖子,一名复旦学生的帖子《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来到大学后,曾经引以为豪的东西全都碎了,家境、外表、见识、人脉、情商……这些因素决定你过得怎么样。”

此前对他们的评价标准是考卷的分数。来到大学后,更多维的评价标准让他们迷茫。一直坚信努力就能考好,考好就意味着一切,然而,在大学里考试成绩的优势被迅速抹平,家境、见识、外表等更多无法短期改变的因素让人感到无助和无力。曾经的“最优秀”来到大学后,泯然众人。

“北大是我自卑的原因。”多年后,俞敏洪回顾自己读北大的经历时还是会用“自卑”来形容当时的状态。终于考入北大,但同学个个光芒四射,自惭形秽的他极少参加集体活动,更别说去学生会竞选。他多数时间都在拼命读书,因为他发现同学随手翻阅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自己甚至不曾听说过。

时代在变迁,但青春的迷茫、痛楚、孤独、热切是相通的。一代代年轻人,都曾这样承受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平凡的世界》今天仍出现在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借阅榜单上。一届又一届闯入新生活新世界的年轻人,在这部书里得到抚慰。初来乍到的他们有着和孙少平一样的困惑:为什么十年寒窗依然只能成为一个普通人?

尽管今天的青年所面对的,和书中所写的那个世界已经不同,但却和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样,跌跌撞撞走到了社会另一个转型期的门口。他们怀揣阶层跃升的理想,却遇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们获得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又受到坚硬现实的种种限制;他们对新世界充满茫然和焦虑,却又不接受平庸的生活。他们的自嘲和自卑里,更有不甘和不服。

真实的困境

受过最好教育的年轻人自称“废物”,并非矫情。他们有自己真实的困境。

青春本身就是一個跋涉险滩的旅程。青春的迷茫和失落是一个恒久而普遍的问题。从高中到大学,从大学到社会,年轻人进入的是陌生的新世界。要在新世界中寻找自我认同,追问“我到底是谁”,“我该往哪里去”,要接受自己不再是那个全校前十的尖子生,而是一个成绩、外貌、社交、能力、生活品位各方面都平平无奇的普通学生,要接受自己不再是一个有名校光环的天之骄子,而是一个和其他普通青年一样,被职场挑选被社会教做人的普通青年,这样的自我认同,如同显微镜一般的无情,手术刀一般的疼痛。

谁的青春不迷茫?青春时代的自我认同难免迷乱。二十多岁正是多情多思、脆弱敏感、忐忑不安又满怀憧憬的年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正是从青春的懵懂混乱中逐步确立自我身份认同的阶段,这个过程是孤独而充满痛楚的,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下,很容易陷入失落、迷茫和自我怀疑。

他们的困境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阶层分化,文凭“通货膨胀”,内卷化竞争,社会价值体系单一,等等。

“985废物”的第一个落差在起点上,而起点无法选择。一个人出生在沿海还是内陆,城市还是农村,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氛围,都无法选择。农村和小镇走出来的985学子和城市同学的差异实质上是城乡和阶层差异的结果。

阶层对人的影响包括成长环境、物质条件、教育资源、人际关系、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的作者樊悦书是从“一个电影院都没有的小县城”考入衡水一中,再考入复旦的。有人批评她不应该因为别人长得漂亮、家境好而自卑。这未免太苛刻。樊悦书列举的自卑因素不仅有家境、外表,还有见识、品位、人脉、情商等,而这些因素大多取决于出身家庭的社会阶层。

大都市青年比小城镇青年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的成长中没有太多物质忧虑,父母有更多精力亲自教育他们,他们有机会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条件去看更广阔的世界,有底气去试错,他们的观念更开放,视野更开阔,性格更果断。他们不仅会做题,还拥有更多的资源、人脉、见识、机会、才华。

小城镇当然也有开明的老师和父母,但文化氛围与信息流动和大都市有明显差距。这是“小镇做题家”进入“985”产生落差的主要原因。这种客观上的差距,指向的是舆论中常提及的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以及资源差距。消弭二者之间的隔阂,需要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代又一代人的久久为功。

他们的困境还在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相较之前,学历在贬值。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里,用教育实现阶层跃升是可靠的路径。身为父母一代的60后70后,赶上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学历能换来人生阶层的跨越。现在的95后00后面临着高校扩招与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学历不再具有确定的优势。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教育文凭的通货膨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更高的学历,工作职位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很多普通本科生完全可以胜任的工作,现在动辄硕士起步,导致内卷化竞争严重。这一代年轻人的学业往往来自一个家庭常年持久的投资和努力,所以他们更焦虑于能否保住父母奋斗出来的阶层,保证自己的人生不下滑。

社会转型期,现代化、全球化、市场经济、竞争等已成为关键词,这些词语释放出巨大的压力。年轻人要买房即使房价太高只好选择租,租金也是一笔大支出,还可能碰上蛋壳公寓破产这样的事情,被无辜赶走;要结婚、生子、育儿;要生活、社交、充电;如果原生家庭贫困,还要补贴家庭……这都是非常现实的压力。这压力不会因为你来自985就减轻,甚至反而更沉重家人对你的期待会更高,你对自己的预期也会更高。而且,即使你愿意做一个普通的人,过普通的生活,现实也会告诉你:太普通的你可能无法过上普通生活。

沉重的现实压力也催生了单一的价值观成功至上,唯有成功值得追寻也必须追寻。而成功的定义也是单一的,那就是名和利。这种成功焦虑是他们的另一个困境。人人都预设自己必须成功,否则就是loser。985的年轻人一开始的人生预期多是成为“精英”:取得世俗成功,成为人上人。普通的人生不值得一过,甚至,普通于他们就意味着失败。正如教育学家项飙所说:“很多人有很强的中心情结,进入中心的欲望特别强,觉得边缘的生活不值得过,造成极大的焦虑和扭曲。”人人都挤在一条赛道上往前冲,都要削尖了脑袋往上爬,都要进入“中心”,进入“上层”。那些被同伴抛下的人惊慌失措,觉得自己是失败者。

认命不认输

认命就是认清现实,接受不能改变的那部分,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和预期;不认输,就是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不放弃努力。

不管是自称“985废物”还是“小镇做题家”,这些年轻人都应该想清楚这三件事。

第一:认清现实。

“985废物”现象说明了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真实存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学子的高中生涯都是在高压学习中度过的,城市学子则拥有更多教育资源、培养了更多兴趣爱好。造成这种资源差异的原因之一正是城乡二元结构。通过教育改革、社会改革,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人才选拔通道,打破限制阶层流动的桎梏,当然很重要,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是现实。

同时应该看到另一个现实:比起 60 后70 后的父辈,90 后00后农村学子和小城镇学子获得教育和升学的机会已大为改善,城乡教育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教育的鸿沟正一点点被填平。中国的教育机制仍然是公平的。各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家庭的孩子,在一所大学里相遇,这种相遇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开放性。985年轻人的迷茫,从侧面反映了优质教育的意义:他们没有沿袭父辈设定的生活,而是通过高考改变了人生轨迹,有机会经历不一样的人生。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学历贬值”是大趋势,这是现实。但另一个现实是,优质大学和优秀学历在职场仍然有很大优势。《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显示的数据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平均起薪9055元,一流學科建设高校起薪6946元,普通本科院校起薪5442元,高职高专只有3528元,表明985、211学生整体的发展优于同龄人。

第二:认清自己。

你很普通。

接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嘲为“985废物”未见得完全是一件坏事。正如一名毕业于名校的学生所说,“承认自己是‘985five(废物)是一件勇敢的事。因为这意味着你撕掉了社会对你的期待,撕掉了家人对你的期待,撕掉了所谓的名校光环,直面自己的期望和现实的差距。”

要意识到,考入一所好大学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实現阶级跃升。每个人的发展都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定,但并不是所有限定都能被个体所突破。大部分人的生活,都逃不出“普通”二字。你考上了名校,但你仍然是个普通人。普通的人过着普通的生活,不是失败,是正常。

你很幸运。

能够进入心仪的大学,获得父辈们不曾拥有的机遇,对个人的奋斗史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你所拥有的改变命运的选择和机会,多于大部分小城镇青年。只不过当你眼中只盯着那些成功者的时候,千千万万普通青年都成了“没来的人”,他们没有举手。

改变命运是艰难的,但并非全部是苦涩,里面包含的还有你年少时的全部努力,被幸运眷顾的每一个机遇,有你为自己、为父母、为后代所创造和打拼来的一点点新世界。如一位985学生所说:“辛苦我这一代人了,但是我为后辈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环境。”你为下一代争取了更多自由的空间与资本。而你自己,也有机会、有基础建立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和志业,在努力实现社会晋升之外,为自我保留一份趣味。

你很优秀。

你身边的同学或许很牛,一毕业年薪几十万,或者拿到世界顶尖高校的全额奖学金,要么就是考公务员进了国家部门。但你忽略了一个事实:这样的精英又有多少?

虽然跟其他精英同学相比也许有差距,但跟社会上同龄的大部分青年相比,你仍旧是“精英”。能够考进211、985高校的人,本来就是凤毛麟角。数据显示,211高校(包括985)的全国平均录取率约为4.21%,其中985的全国平均录取率约为1.58%难道这都不叫优秀?!

高考那么艰难的“题”你都做得出来,人生的其他“题”你也同样有能力一个个去挑战。那些做题训练中培养出的自律、专注和坚韧,那些全然依靠自己打探前路的开拓精神,也一定会助你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三:好好努力。

实现阶层跃升或是实践理想蓝图,注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接力赛。一次高考分数的胜利,并不足以为人生铺设坦途。任何人的自我塑造,都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每一个人在成长的新阶段都会迷惘和焦虑。无论处在什么阶段,选择什么道路,都不会一劳永逸。眼界狭窄,就努力拓宽;社交能力较弱,就试着走出交往舒适区……停止自卑,去行动!

学者黄灯以南方一所普通二本院校一个班主任的身份,观察了某班学生的命运。她在《我的二本学生》中得出的结论是:“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和尝试,大都能拥有一份踏实的工作,并在工作的庇佑下,得以成家立业,实现读书改变命运的古老承诺。”这些二本学校的年轻人所拥有的条件,远不如985或者211的你,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切实地改变命运,你有什么理由怀疑努力的价值?

如何走出困境?我赞同教育学家熊丙奇的建议:“要抛弃自己的高学历身份;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要思考‘以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给自己做好管理,以能力为导向,把握时间,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熊丙奇的另一句话,更是一字千钧:“不要抱怨社会能给予自己什么,要思考自己能为社会创造什么。”你接受的是中国最好的教育,你不止对自己、对家庭有责任,对社会、对国家更有责任。真正的精英,不是指“混得好”的人,而是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人,有人民情怀、国家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你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985没有废物。中国的年轻人,没有废物!

猜你喜欢
废物名校现实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废物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废物处置劳务收入确认探究
废物巧利用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