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图书馆发展共享图书之浅见

2020-12-23 02:02陈丽琳
兰台内外 2020年23期
关键词:借书资源共享书店

陈丽琳

摘 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长期以来,是最受读者青睐的阅读场所,在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我国公共图书馆依旧固守着传统的服务模式,落后于时代步伐,无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自2016年起,共享经济这一概念异军突起,迅速成为当今社会最受关注的经济话题。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健身房……层出不穷的共享服务在刺激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共享图书、共享书店的出现,让我们看到利用共享经济模式推进图书共享的可能和存在的问题。而公共图书馆可以以此为鉴,推进馆际交流,提升图书共享服务。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共享图书

曾几何时,阅读是中国人最热衷的精神文化娛乐活动之一,整个国家都“处于全民饥渴的阅读状态之中。当时,新华书店里几乎每天都是人头攒动,新书一本接着一本地出版上架……”但这股热潮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迅速退去。2012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不及犹太人的十分之一。这一数据成为“中国人不爱读书”的最佳注脚,被媒体反复引用,令人痛心疾首。

随着国家经济稳步推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亦逐渐增加。2016年我国人均阅读量为7.86本书,相较于五年前,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可见,我国国民的阅读热情正在不断上涨。

与此相呼应的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图书流通情况也有了明显的增长。

根据表1可以看出,2011至2015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图书流通整体呈上升趋势。这其中,“公共图书馆书刊文献外借册次”的增长幅度最大,2011年外借册次为28542万册次,而2015年上涨为50896万册次,五年内,书刊文献外借册次增长了78.88%。“公共图书馆图书流通人次”和“公共图书馆书刊文献外借人数”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可见,近五年来,人们出入公共图书馆的频率增加,对于阅读的热情不断攀升。

然而,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却并没有跟上人们的需求增长。

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困境

1.人多馆少,时间成本高

与国民日益高涨的阅读热情相比,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却十分缓慢。2011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业机构有2952个,2015年为3139个,仅增加了187个。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5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基础数据概览》中显示,2015年,全国平均每43.79万人拥有1个以上县以上图书馆,每3058平方公里范围内设立有1个县以上图书馆。而德国的公共图书馆总数达9858个,每8260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

人多馆少,人们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往返图书馆的路程当中。在纸质书占绝对主流的年代,这并不会影响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热情。但在电子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时间成本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变得心浮气躁,相比于去图书馆借阅图书,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手机、pad等移动设备进行阅读。

2.人多书少,难觅合心意的书籍

收藏纸质书籍需要足够的空间,因此我国图书馆业机构增长缓慢,也会影响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书籍的增长。2011年图书馆总藏量为69719万册,2015年为83844万册,仅仅增长了14125万册。这与快速增长的“公共图书馆书刊文献外借册次”是十分不相称的。

人多书少,这意味着公共图书馆很难兼顾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的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导致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满意度下滑,对前往公共图书馆阅读的兴趣减弱。不仅如此,当下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要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大量讯息,这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将阅读当成是获取信息的途径,鲜有有目的性地读书,更不用说静下心来去思考书中要义,探索哲学的命题。缺乏目的性的阅读,必然会导致人们在面对图书馆中琳琅满目的书籍时手足无措。从而使人们对于图书馆的兴趣进一步降低。

3.馆际合作不足,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人多馆少”“人多书少”的困境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长期存在。如何能用更低的费用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服务?这就需要加强公共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指若干个图书馆共同发挥作用的一种工作方式。不仅是图书馆界一直追求的理想和目标,而且也是广大读者对图书馆提出的一个要求。

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界曾提出若干文献资源整体布局方案,而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也为图书馆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但直到现在,公共图书馆的馆际合作与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情况仍然进展缓慢。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公共图书馆依旧保持着闭门办馆的思想,对馆际合作态度消极,认为自身馆藏足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是相关机构对于图书馆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并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规范,馆际之间往往没有具体协议,缺少约束力,从而导致馆际合作流于表面,资源共享也化成一纸虚文。三是现阶段的资源共享还停留在书籍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上,各图书馆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依旧是“各扫门前雪”,图书馆无法结成真正的“联盟”,自然无法发挥“1+1>2”的集群效应。

二、近几年对关于加强图书共享的尝试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普罗大众。无论是推动馆际合作,还是引进新兴技术,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本质就是为了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图书共享,让更多群众受益。要想让更多群众受益,就必须减少阅读成本、降低阅读门槛,从而提高群众的阅读频次。出于这一目的,我国各地的图书馆做出了不少的尝试。

1.福州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

2014年,福州市图书馆推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这种新型的图书馆占地只有20平方米,内设有书架、还书箱和电脑操作台等,可以24小时不间断提供图书借阅服务。这种新型的图书服务系统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截至2019年7月,福州开设了82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2019年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文献外借量达到379397册次,占福州市图书馆总文献外借册次的58.9%。

数量多,分布广,全天候服务,这正是自助图书馆大获成功的原因。人们不用将大把时间耗费在往返图书馆的路上,在家附近的任何一个自助图书馆就可以实现图书借阅。这大大降低了在借阅图书上的时间成本,激发了群众的阅读热情。但这种新型图书服务系统也存在着缺陷:

一是自助图书馆存放书本有限,图书种类少。自助图书馆仅能存放420册图书,很难同时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

二是安装自助图书馆需要多部门协调,因此福州各区的自助图书馆分布不均,每个自助图书馆之间的人流量也有很大的差异,还时常面临搬迁问题。

三是自助图书馆的运营成本高,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较少,只能维持馆内工作运转。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运营和设备维护要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每台的年运营经费达到9万元。

2.共享图书平台和“共享书店”

随着共享经济的深入发展,共享图书平台和“共享书店”应运而生。2016年3月,一款名為“借书人”的共享图书平台正式上线。用户可以通过“借书人”平台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并缴纳一定的服务费(包括快递费、包装费)和押金。随后,“借书人”通过快递送书上门,借阅者看完后再自费把书还到指定的邮寄地址。这一模式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可以让人不限时、不限量地借书,全国送书上门。但这种模式侧重于满足读者私人化的阅读需求,运营者们无法像网约车那样以数据来自动配单,也不能像共享单车那样,运营者与产品分离,用户自行寻找产品,这无疑大大提高了运营成本。此外,在电子书取代纸质书的背景下,面对廉价的电子书,共享图书没有任何优势。相比于共享单车,共享图书平台的市场潜力要小得多。

相比于公共图书平台的步履维艰,“共享书店”取得的成果更为亮眼。2017年7月,号称“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新华书店合肥三孝口店正式开启了“共享书店”的经营模式。读者只需下载相应的App,在线支付押金即可享受单次扫码借阅总价低于150元的两本图书。书店还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用户每阅读一本书并按期归还就会获得1元“阅读奖学金”,3个月读12本书便返还押金的8%作为奖励。“共享书店”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据统计,共享图书服务开展后的首月内,该店总借还图书量接近8万本。而共享图书服务便利了读者的同时,也为书店本身吸引了大量客流,从而增加书店内图书、咖啡等业态的交易额。

然而,书店本质上是营利性企业,书刊销售才是书店最主要的营利方式,而借阅新书必然会影响到书籍的后续销售。两者之间如何达到平衡?共享书店能否真的促进全民阅读、推动图书出版销售行业健康良性发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三、共享经济模式对公共图书馆图书共享的启示

1.公共图书馆发展“共享图书”的优势

和需要考虑营业额的图书共享平台和书店不同,公益性质的图书馆在发展“共享图书”上有天然优势:

公益性质,阅读成本低。公共图书馆是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读者在图书馆借阅图书,并不需要支付额外的服务费和租金,读者需要付出的阅读成本仅仅耗费在往返图书馆路上的时间成本。

图书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数量和图书种类远高于书店和图书共享平台的藏书量,可以满足不同阶层不同专业人群的阅读需求。

管理规范,有利于书目检索和图书借阅。相比于书店和图书共享平台而言,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最为规范,无论是书目检索还是图书借阅都更为便利。这也有利于图书的日常维护。

2.关于推进图书共享的几点措施

(1)打造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实现馆际“图书共享”

公共图书馆的大众阅读类资源比较丰富,但专业类书籍较少,无法满足有专业研究需求的读者;而高校、研究院所等图书馆的专业文献藏量相对丰富,正好和公共图书馆形成互补。但高校、研究院所等图书馆往往只对本校本院所的师生开放,普通读者要想直接借阅这些图书馆的图书,非常困难。

建立区域性的图书馆联盟,实现馆际图书资源共享,推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一方面丰富了各图书馆资源的数量和种类,另一方面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便是普通市民,也可以通过图书馆联盟借阅到自己需要的书籍,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专业读者的需要。

(2)推行“通用借书卡”,将图书和读者信息联网

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读者工作委员会曾在国内率先推行全省高校范围内的“通用借书证”,读者凭借“通用借书卡”,就可以在江苏全省任意一个高校图书馆中借阅图书。作为一种全新的文献资源共享模式,“通用借书卡”对推进图书馆之间的文献资源共享有长足的意义。

推行“通用借书卡”,将图书和读者信息联网,对图书馆而言,读者信息联网有利于加强图书馆对读者的管理,也有利于加强对被借阅图书动向的把握。对读者而言,“通用读书卡”简化了借阅图书的程序。一卡在手,读者可以在图书馆联盟中任一公共图书馆借阅图书,免去了办理借书卡的手续。不仅如此,由于图书馆都可以追踪本馆借出图书的动向。那么,读者就可以实现“异馆还书”,而图书馆之间再通过馆际交流,将图书送回。

(3)加强图书借阅网点建设

图书馆联盟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多书少”“馆际合作不足”的问题,但对于“人多馆少”这一难题成效甚微。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对于时间成本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减少读者在借阅图书上的时间成本,那么图书馆将很难抵御可以线上借阅的电子书的冲击。因此,公共图书馆加强图书借阅网点建设,很有必要。

24小时自动图书馆,正是公共图书馆对建设图书借阅网点的一个尝试,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图书馆需要市政、电力等多个部门、企业协调,耗时耗力;建设自动图书馆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难以迅速扩张;同时由于缺乏专人看护,自动图书馆难免遭到人为恶意破坏或被挪作他用。

因此,在图书借阅网点建设上,我们不如转换思路,在“建设”之余,去“借”网点。

2017年8月,石家庄新华区一品牌连锁便利店内现共享图书,店内阅读2小时内免费,外借需交押金,租金每本书每日1元。同样在8月,交通银行深圳某支行将将二层的一处公共空间设为公共阅读空间,市民可自由到该支行阅读、捐书、换书。图书馆进入便利店、进入银行的现象虽然尚是方兴未艾,但已经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对于图书馆而言,建设完善的图书借阅网点网络,有利于增进馆藏图书的流通,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到阅读中来。对于连锁便利店、银行,将图书馆搬进自己的网点,正是对提升顾客体验的一次尝试。面对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也在努力促进自身从日用商品提供者、金融服务提供者向综合服务组织者转型,从而提高自身的生命力。

连锁便利店、银行网点多且有吸引人气的需求,而图书馆网点少,但能够吸引人流。二者合作,在连锁便利店、银行设立图书借阅网点,可以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张 放.风情万种的80年代读书热潮[J].中华儿女,2016

[2]张学军.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7个关键词[J].图书情报工作,2009

(作者单位:福州市图书馆)

猜你喜欢
借书资源共享书店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借书去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长三角加快实施交通运输信息共享示范工程
钟繇学书
最美书店
上海:从书店里借书看
在书店
贵州铜仁万山区:探索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