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品悟:丰盈儿童诗的意味

2020-12-23 07:01王颖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2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王颖

摘要:儿童诗是距离儿童阅读兴趣最近、情感思维最近、表达语言最近的文学体裁。在儿童诗的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多种方式的有感情朗读练习,让静止的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通过细致地品味语言,让新鲜的词句富有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即时语用练习,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

关键词:小学语文 儿童诗歌 诵读品悟 言语智慧

金波先生将儿童称为“天生的诗人”。王崧舟老师则认为儿童和诗是分不开的共同体。统编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编排的儿童诗,“短句、分行、讲究节奏与韵律”的表现样式,非常契合小学生诗性的表达、诗意的思维和诗意的想象。教学中,笔者尝试借助于儿童诗的阅读,帮助学生将散落于口头和脑海中的、无意识的诗性语言加以明晰、条理化,从而开启他们的诗性之旅,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文学体裁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思考、诗意地想象、诗意地创作和诗意地表达,于兴味盎然中发展自己的诗性,从而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

一、朗读——让语言文字鲜活起来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朗读课文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要求。于永正先生认为: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只是让学生知道,只有声情并茂地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课文里的人物、事情,品悟到祖国文字的魅力,真正让静止的语言符号变得活起来——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篇现代儿童诗,它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是怎样机智地传播自己的种子的。全诗语言优美,充满童趣,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诗歌王国里自由翱翔,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独特的情感体验。本着这样的认识,课前,笔者先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关于植物的短小优美的儿童诗,带领他们诵一诵,为本课教学奠定情感基础。课上,笔者创设情境:“植物们长大了,它们是怎样离开妈妈的怀抱,去世界各地旅行的呢?”当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后,笔者以欢快活泼的基调,示范朗读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情境。初读课文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如可以放声读,可以默读,可以小组读,等等。读时还可以圈圈画画,于读中了解课文的内容。品读课文时,则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感悟,充满感情地朗读,再现诗歌的情境。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和旋律优美的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音。最后,教师讲解诗的句式,学生根据句式自由背诵诗歌。在此环节中,笔者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真正地积累规范的文本语言。

朱光潜先生这样说道: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感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朗读的最高境界是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不光理智地了解了文本信息,而且将那份理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笔者将朗读随时贯穿其中,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语言之美,体验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丰盈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探索神奇的大自然植物的兴趣。

二、品悟——积累鲜活的语言文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让学生“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词语教学是低年级段的重点,既要正确认读词语,也要联系生活经验,借助于形象的插图等多种途径理解词语。笔者在教学本课生字新词时,就根据各个词语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理解方法,引导学生诗意地理解、诗意地体悟、诗意地想象,以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如在理解“四海为家”的意思时,笔者给学生出示句式想象说话:“植物种子飞过——(辽阔的草原),越过——(绵绵的大山),穿过——(茂密的森林),落到——(美丽的田野),躲进——(黑幽幽的泥土)……他们走到哪里,便在哪里——(安家)。”在根据句式想象说话中,学生对“四海为家”一词有了具象的感受,对词语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灵动;对于“挂住、穿上、炸开、蹦着跳着”等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笔者尝试让学生动起来。富有个性和生活气息的表演,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词语释义,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再如,“仔细”和“粗心”是一对反义词,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动笔圈一圈,读一读,说一说生活中谁是仔细的、谁是粗心的,这样,学生对于这对反义词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对“带刺的铠甲”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出示战场上士兵穿在身上的铠甲的图片,学生经过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话从材质、外形、颜色、作用等方面具体描述,再出示一根带刺的枝条的图片,让学生谈一谈感受,最后说一说“带刺的铠甲”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如此,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就会提高,就会加深对该词的理解了。

三、语用——发展学生的言语智慧

语文即生活。阅读教学中,不仅要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还要将生活引入课堂,向学生推荐更为丰富的阅读材料,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为鲜活和高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之前,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去了解、积累自然界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通过请教身边的人、阅读相关书籍、上网搜索等途径搜集资料,开展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笔者先让学生用笔圈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接着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分别介绍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此环节重点指导学生把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传播种子的方式介绍清楚,语意要连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为中高年级的深度阅读教学作铺垫。介绍完文中三种植物后,教师出示课文后练习中的两幅插图,要求学生根据插图或联系课前搜集整理的信息,仿照文中的表达方式,介绍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有了文中三个自然段相似表达形式的感悟,纷纷诗兴勃发:“柳树妈妈真聪明,给宝宝准备了一把把降落伞,只要风儿一吹,柳树娃娃乘着风儿纷纷飞向蓝天。”“椰树妈妈有办法,把宝宝装进结实的椰果小船里,随着水流,椰果娃娃开开心心地奔向远方。”……孩子们在绘声绘色的介绍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语言,习得了表达方式,提高了表达能力,发展了思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最后,教師向学生推荐德国作家安妮·默勒的《一粒种子的旅行》,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后,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郑荔在他的《儿童文学》一书中说:儿童诗突出的视觉意象及新鲜新奇的文字可以扩展孩子的想象,让他们运用新方式来观看或倾听这个世界。从儿童诗的文体视角出发,通过美美地读、诗意地思、创意地写,儿童潜藏在脑海深处的诗性意识就能被充分发掘,在自己的认知被不断地肯定、欣赏中,天生的诗意将会被延伸、发展,情感、语言也将在这自由自在的诗性生长中不断丰富、灵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爱卫.低年级语文这样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方容飞.童诗教学——从技巧到无痕[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6(9).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