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趣和诗意:欧阳修梅尧臣咏桂诗的意蕴比较

2020-12-23 02:01钟琪
美与时代·下 2020年9期

摘 要:在记录和探究各类名物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意蕴时,创作者的认知视角常与文本的主题相契合。对于辛判官所赠的两棵岩桂树,欧阳修从岩桂的自然环境出发,极力表现返璞归真的幽谷之趣。而梅尧臣则是从桂树的来源上进行分析,主要说明友人赠物的惠好之意。在“趣”和“意”的双重内涵中,岩桂的外观特征和人格象征更为多元化。从文学表达的角度来看,诗歌以特有的观察视角刻画名物的外观、状貌等形象特征,并蕴含创作者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意蕴,促进诗歌吟咏的名物完成了从自然事物到文学意象的跨越和转变。

关键词:咏桂诗;雅趣和诗意;文学比较

在诸多酬唱或对答的诗歌作品中,欧阳修和梅尧臣常以名物为描写对象,运用诗意句法对名物特质进行文学化的改造和再创,进而表现由物及人的体认和感慨。欧阳修和梅尧臣都对岩桂树这一植物意象的雅趣和诗意进行了精妙而深刻的分析。《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在《谢人寄双桂树子》诗题下注:

明道二年(1033)作。梅集编年卷二明道元年诗有《奉和永叔得辛判官伊阳所寄山桂数本封殖之后遂成雅韵以见贶》,云“团团绿桂丛,本自幽岩得”,与本诗“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意合,所和应为本诗。可知,“谢人”之人即伊阳辛判官,然二诗系年不一,梅作和诗反在前,姑存疑待考。[1]1272

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诗歌题目说明了共同的写作对象(桂树)、赠树者(辛判官)。可见,伊阳的辛判官特意将两棵具有观赏性的岩桂树赠送给欧阳修栽种。为此欧阳修作诗《谢人寄双桂树子》表示自己的答谢,随后梅尧臣唱和欧阳修的原诗(以下将这两人唱和的诗简称欧梅诗)。欧梅诗都具有幽谷雅趣的隐喻特征,这一隐喻表达揭示岩桂来自山谷的生长环境。刘德清先生将《谢人寄双桂树子》的“为怀山中趣”句注释为“避世隐居的乐趣”[2]241。结合欧梅诗中的“幽岩”“幽谷”,我们可以发现欧阳修、梅尧臣在和诗中也强调桂树来自幽岩的自然特征。所以欧梅诗均在不同程度上叙述幽谷之物境,进而转化为隐逸之意境。桂树来自于伊阳辛判官的相赠,所以欧梅诗中也蕴含着对友人惠好名物的感谢之意。这也真正促进诗意表达的多元化。可见,诗歌语言促进创作者阐发名物的属性和特点,并且将诗人的思想感悟寄托在名物中,让名物具有符号化的人文意义。诗歌的文学语言承载了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感经验的相契性就是符合人性的常情、人伦的常理以及经验认知[3]。可见,作为咏物诗所描写的名物,自然也是借诗歌语言表现其特质,更通过诗歌语言表现其被赋予的人格意蕴。

一、欧阳修诗中的桂树意象和幽谷雅趣

在宋人的各类酬唱诗中,自然景物和日常风物的吟咏和品鉴向来是诗歌描写的焦点。欧阳修和梅尧臣自相识以来有诸多唱和赠答的诗篇,其中以花卉为主题进行吟咏的诗歌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例如明道元年(1032),梅尧臣作《初见杏花》、欧阳修再作《和梅圣俞杏花》[4]。可见,欧、梅曾共同以花卉为描写对象进行唱和,共同描绘其纷飞漫舞的美景。在诗中,欧阳修深刻描绘出桂树生长于幽谷山岭,具有花色雪白和芳香四溢的特点。辛判官赠送给欧阳修的桂树品种可以从其花色和香味的特点上进行辨析。《爾雅》卷九(释木第十四):

释曰:“,一名木桂。”郭璞云:“今南人呼桂厚皮者为木桂。桂树叶似枇杷而大,白华,华而不着子,丛生岩岭,枝叶冬夏常青。间无杂木。”案:《本草》谓之“牡桂”者是也。[5]

所以,《尔雅》所记载的桂树枝叶常绿,花色白,生长于岩石丛岭之间。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药用的“桂树”和作为观赏的“桂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从现代植物学的角度看,古籍中的“桂”,大致可指两类植物:“一类是樟科中的桂树,如肉桂、天竺桂(即普陀樟)、细叶香桂、阴香、柴桂、月桂等。二是木樨科木樨属中的桂树(桂花树),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等品种。所谓‘岩桂乃指桂花之桂。木樨获‘岩桂之名,应与其生于砂岩、石灰岩的山地、岩岭有关。”[6]欧阳修诗歌中的“幽谷”和梅尧臣诗歌中的“幽岩”均说明辛判官所赠的桂树来自于山岩丛岭,当为木樨科的岩桂。二诗都提到岩桂的花色为白色,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判断欧阳修收到的是岩桂中的银桂树。

同时,欧阳修以其生长在幽谷,赋予其虚怀若谷和超然隐逸的人格特征。随后梅尧臣作和诗,在人格上表现欧阳修和辛判官如葱茏桂树的高洁品行,在情感上增加对名物的喜爱和欣赏之情。欧阳修以桂树象征高洁品性在其作品中比较常见。例如在《送朱生》诗云:

植桂比芳操,佩兰思洁身。[1]1272

欧阳修运用人格化的诗歌语言将桂树比作高尚操守,将佩戴兰草比作心志高洁,都是以树木芳草比喻高洁品行的写法。桂树等植物被赋予不拘一格和志存高远的品格,成为具有人文意义的象征和符号。欧阳修和梅尧臣两篇以银桂树为主题的唱和诗在具体的人格塑造和情感表达上却各有侧重。

在诗歌的具体描写角度上,《谢人寄双桂树子》围绕辛判官所赠的两棵银桂树的生长环境、枝叶外观和花色气味等自然特征进行铺叙和描绘,完成从自然属性到人格品性和情感表达的再创。桂树既是象征返璞归真的名物,也是生在幽谷的景物。欧阳修十分强调道德品格修养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并身体力行,一身砥砺名节,注重人格修养,成为后世道德文章的典范[7]。正是因为重视道德品质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欧阳修在《谢人寄双桂树子》中,以桂树名物来象征超然隐逸和返璞归真的道德品质。

二、欧、梅咏桂诗

在名物描绘和审美意蕴上的共通性

桂树本为自然景物,在欧阳修、梅尧臣诗中成为具有思想意义和人文象征的意象符号,在人格上代表超凡隐逸和高风亮节的高洁品性,在情感上蕴含欧阳修对辛判官的赠答谢意和赞美之情,以及相邀再会的真挚诚意,同时也表现欧阳修自身对清幽自然和飘逸自适的精神追求。这一系列的品格象征和思想情感的连接点便是两棵青翠葱茏和芳香四溢的银桂树。关于诗歌的特点,欧阳修也有非常精妙的认识:

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8]

欧阳修认为诗歌用语在于记录难以描绘的景色,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谢人寄双桂树子》中,欧阳修便是以意蕴丰富而深刻的诗歌语言来描绘桂树景观。其诗歌全文如下:

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

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花白,邀君弄芳馥。[2]240

在前两句出现的诗歌语言“芳丛”就表现岩桂枝繁叶茂和芳香飘逸的特点,说明桂树是客人辛判官所赠,表现自己对辛判官的深切感激之情。而“移根自幽谷”一句点明桂树是从清幽的山谷中移植而来。这里的“幽谷”不仅指桂树的生长环境,还表现恬淡清雅、超凡脱俗和向往自然的生活追求等,恰与下一句“山中趣”前后呼应。前文已提及“山中趣”是指与遁隐山林的乐趣相关。欧阳修和辛判官并不是真的要遁隐而居,而是向往超然隐逸和清幽雅致的自然生活。在欧阳修眼中,不仅自己对“山中趣”充满怀念,友人辛判官也具有向往山林的高洁品性,所以才会特意赠来两棵葱茏繁茂的岩桂树。

值得注意的是,岩桂名物表现的超然心境乃是诗歌文本意蕴的重点。欧阳修和辛判官志趣相投,都喜爱生长在山崖峻岭之间的岩桂,也欣赏岩桂树常青常绿的自然特征。青翠欲滴的岩桂树本是自然景物,因其生長的山岩幽谷远离喧嚣纷扰的世俗而被赋予遁隐尘俗和淡泊宁远的人格属性,具有超脱隐逸和宠辱不惊的象征意义。“晓露”句和“清阴”句则是表现露珠因日光照耀在树叶上浮动,树荫沿着花栏,投下枝条微微弯曲的影子,形成桂树的动态美感。诗歌的最后两句采用通感手法,从花色的视觉写到花香的嗅觉,既写出岩桂树盛开之时花色雪白,又表现花朵的芳香馥郁。

在和欧阳修原诗的时候,梅尧臣的《奉和永叔得辛判官伊阳所寄山桂数本封殖之后遂成雅韵以见贶》同样以银桂的生长环境为切入点。梅诗在题目中已点明创作缘由和桂树来源。在诗歌的韵律上,梅诗因为不用欧诗的韵部,所以属于不用原韵的和诗。梅诗在人格上称赞友人欧阳修和辛判官追求淡泊宁远和超凡隐逸的精神境界,又以银桂花开盛貌表现其赏心悦目之感,表达品鉴名物的愉悦和喜爱之感。诗歌全文如下:

团团绿桂丛,本自幽严得。惠好知不忘,青葱宁改色。

香生莲幕间,花白萱堂侧。月露夜偏滋,琼枝相翕赫。[9]

可见,梅诗的创作发挥空间则更为自由,这也促进梅诗在描写顺序和情感指向上富于变化。欧、梅诗中都以桂树生长环境来象征超凡脱俗和飘逸自适的人格品行。在具体的情感内容上,欧诗主要是对辛判官表达谢意和表示赞赏之情。而梅诗则更注重表达对欧阳修和辛判官的赞叹和敬佩之情,同时增加了自身对繁花盛开的审美愉悦之感。因而,作为自然名物的银桂经辛判官的赠送,在欧、梅唱和诗的文学塑造下具有人格象征和情感寄托的多重意蕴表达。接下来第三、四句梅诗点明桂树为辛判官特意相赠。其枝条从青葱改变颜色,说明桂树用开出繁花的方式回报辛判官的惠赠。这不仅是写桂树外观的变化,也表现梅尧臣赞赏欧阳修、辛判官淡泊宁远和虚怀若谷的品格。

但欧、梅诗在描写顺序上各有差异。欧诗的“晓露”二句写秋日露水对桂树花朵的滋养。梅诗则放到最后两句描述,在“香生”二句运用通感,从嗅觉写到视觉。这与欧诗的“更待”句写花色到“邀君”句写花香的表现手法相同。据此也可知,岩桂意象的典型自然特征是花香和花色。在结尾两句,其“翕赫”语出《文选·甘泉赋》:“翕赫曶霍,雾集蒙合兮,半散照烂,粲以成章。”李善注:“翕赫,盛貌。曶霍,疾貌。”[10] 梅诗写月下露水滋润桂树使其枝繁叶茂和繁花盛开。在欧、梅诗的句法和情境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诗歌的酬唱活动促进多位文人专注于一个主题的文学表达。在以名物为主题的诗歌唱和中,原诗、和诗都注重描绘名物的属性特征,在思想主旨和情感表达上因创作者的审美感知不同呈现丰富多样的文学情境。

三、雅趣和诗意的文学融合

岩桂树来自在幽谷的生长环境赋予了岩桂意象超然隐逸和返璞归真的“雅趣”。欧阳修和梅尧臣又通过吟咏岩桂来表现审美和道德的“诗意”。岩桂本来属于自然景物,但经过辛判官的转赠,再由欧阳修描绘与梅尧臣相唱和,在文学笔法的勾勒和渲染下,被赋予高洁品性的人文意义,完成了从具体景物到抽象人格的升华和再塑。宋诗之尚意,宋诗的说理倾向,以及言说方式上的以文为诗,都与这种尚意倾向密切相关[11]。因而,欧梅诗歌的多重诗意既表达思想情感,也表现哲理意蕴。

诗歌文本也反映创作者的审美认知。所以,岩桂被赋予思想意蕴并且出现在诗歌创作中体现了以欧阳修和梅尧臣等士大夫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趣味。两棵岩桂树以诗歌文本为载体,成为沟通欧、梅和辛判官之间交际往来的纽带,充分反映了北宋士大夫以名物相赠的方式增进交互沟通的社会风貌。随之创作的诗歌作品则是记录他们往来情况的文本载体。这些经典诗作深刻表现出吟咏和鉴赏名物是北宋文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会活动。这不仅仅是出于文人雅趣,更表现了宋人对名物属性的谙熟通晓,以及他们对社会交际的深刻关注。

综合以上分析和论述,欧、梅唱和诗使岩桂得到文学化的改造和再创。其“改造”主要表现在岩桂外观、花色和香味的诗意描绘上,其“再创”表现为借物之自然特征表达对高洁人格品性的礼赞。岩桂树是辛判官所赠。《谢人寄双桂树子》在诗题上本身就具有答谢惠好之意。岩桂意象具有的虚怀若谷和飘逸洒脱的品性既是对友人辛判官的称赞,也是自己的道德标准。岩桂体现了宋人品性气度的共通之处,因而,岩桂名物被赋予超然隐逸的人格意义。岩桂树花香馥郁又繁花茂盛,成为文人社会交际和礼尚往来的见证,蕴含对他者的感激之情和赞赏之情。从名物到意象,青翠葱茏的桂树在唱和诗文学笔法的塑造下具有品格象征和情感表达的多元意义,这也深刻反映了诗歌语言对自然景物象征意义的再塑和重构。欧阳修和梅尧臣的唱和诗在语言表达上真正做到既细致描绘名物属性,又寄托友人答谢的思想意义,同时兼具超然隐逸的人文意蕴,体现了欧阳修和梅尧臣对岩桂的共同审美取向。在诗歌语言的深化下,来自于幽谷的岩桂也蕴含欧阳修等人对超然佳境的向往和感知,具有高洁品性和超然心境等多重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欧阳修.刘德清,顾宝林,笺.欧阳明亮,笺注.欧阳修诗编年笺注(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王金凤.欧阳修的经典诠释范式及其有效性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09.

[4]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2.

[5]郭璞注,刑疏,李传书,整理.徐朝华,审定.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70-271.

[6]刘培.岩桂意象的生成与科场文化形态[J].南开学报,2018 (3):115.

[7]吴大顺.论欧阳修诗歌的气格[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65.

[8]欧阳修.郑文,校点.六一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9.

[9]梅尧臣.朱东润,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6.

[10]萧统.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2.

[11]刘飞.宋诗尚意若干考察[J].北方论丛,2013(1):6.

作者简介:钟琪,四川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