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白长于风”

2020-12-23 02:01张文婷
美与时代·下 2020年9期

摘  要:“太白长于风”是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对李白诗歌的指评。“太白之风”指的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特点、情感表现的特点,其特征有三:清新、显畅、豪放。

关键词:风;清新;显畅;豪放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指评“太白长于风”[1]71。王运熙在《〈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中总结“风”就是作者思想、感情表现在文章中的风貌特征。纵览李白诗歌,总括其诗歌风貌所具有的三种特征便是清新、显畅、豪放。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杜与李亦以清新相目。对于诗家而言‘清新二字的评价,绝非易得。”从此评中可见,李白在诗歌上的造诣和风格得到了刘熙载的极高评价,太白之风灵秀飘逸,太白之诗一扫浮华,他认为李白拥有诗家难以达到的“清新”境界[1]70。何谓“清”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指出“风清而不杂”[2]。可见“清”是指诗歌摆脱冗杂。“新”不言而喻,是指除去陈言。清与新两者相互统一,呈现自然天真、浑然天成的诗歌风貌。李白摒弃南朝过分华丽、萎靡不振的文风弊端,其在《古风其一》便直接表达出自己的诗歌创作追求是“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李白倡导“清真”,诗歌创作中亦是在追求平淡朴实、清新自然的真切诗风。如: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白露、黑夜、幕帘、秋月,诗中所写之物并无新奇,所绘之景皆为寻常。李白只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简单描述刻画,却产生了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朴实之中别有新意,平淡之中自有清新之感。《唐诗品汇》中刘辰翁卷三十九评点此诗:“矜丽素净可人,自愧前作。”[3]这样的夸赞既是对此诗的喜爱,也是对李白“清新”的推崇。

再如: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舟行所作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地悉数入诗,再加以月、水朦胧的意象,写出了蜀中山峡的险峻。此诗短短四句,却连用五个地名,但却毫无堆砌痕迹,反而呈现船只随流水变动、地点随流水变动的状态,让全诗在流动之中尽显自然,从而形成了一种语言简洁平淡,风格清新之貌。在《艺苑卮言》中,王世贞对其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誉为“太白佳境”“老炉锤之妙”[4]179。

李白在描写自然景物时,多采用浅淡的颜色词。如“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古风·其二十六》)诗歌描写象征高洁的荷花,配以清泉做底色,碧、绿、青颜色词语的搭配使用更是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千年,携同李白置身此景之中。《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李白盛赞韦太守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云:“荆公云: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太白所得也。”[5]30李白创作使用清淡的颜色词和自然的意象,不因袭前人造句,诗风浑然天成,不胜痕迹,明朗清新,形成了独有的太白之风。

“显畅”亦是李白诗歌的外部风貌。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指出“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成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李白是长于“风”者,其诗歌创作一定显畅。显畅是指诗歌创作显明流畅的风格。李白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诗人,而不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政治家,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影响着李白的前途与命运,也影响着李白的诗歌创作内容及风格。李白有着建功立业的政治追求,他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想通过漫游的方式,扩大自己的名气,从而得到皇上的青睐,最后凌步朝堂,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达到功成名就的目标后就隐遁山林湖海。但他在实现这种理想的路途中并不顺心如意。他求官谋职之路坎坷艰辛,人生的跌撞起伏,也成就着他的诗歌艺术。李白作诗摒弃虚伪与应和,不为写诗而写诗,不矫揉造作,也不刻意雕琢,他力求直抒胸臆,显畅明了,直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其敞露的真诚情怀让诗歌有直击人心的魅力。他为人率直,诗歌创作亦是痛快明了,从而形成了自己显畅的诗歌风貌。

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理想受挫,他在诗中直接哀叹“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眷”(《江夏寄汉阳辅录事》),从而抒发自己无限的遗憾与苦楚。得诏入京时又欣喜若狂,直接大喊“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直爽大气,活得坦荡自在,言语表达上不遮掩自己的所思所想,力求将胸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唐朝是一个南北地域统一和民族融合的朝代,盛唐时代的繁荣更是孕育了开明的文化氛围,李白在这种自由的风气下更是随心地进行诗歌创作。王世贞《艺苑卮言》论到李白诗歌时说:“太白多露语、率语。”[4]166正是李白通达的个性和直率的言语灌注于诗歌之中,从而形成了诗歌显明敞露的显畅之风。

“风”的第三种含义是豪放。豪放乃雄豪奔放,感情不加阻拦,喷涌而出,不加拘束。李白深受儒、道、纵横家的影响,其中道家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思想也成就着李白豪放的诗风。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云:“苏子由云‘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5]28-29胡仔指评李白性情“豪放”,“用兵”“游侠”更是可见李白诗歌纵横的气势。李白豪放诗风的彰显离不开大数词的运用。大数词和量词的并用,先在心理上营造出一种长、高、大的时空感,将意象在此种氛围下勾画,从而展现出宏伟的气势,表达肆意纵横的情感,营造豪放的诗歌风貌。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想象奇特,运用夸张,写出了自己的无限愁绪。再如《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中李白大喊“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写出了自己无尽的愁思与苦痛,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再如李白游览庐山瀑布时,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写出了瀑布奔流而下的气势,一洒心中的感慨,展现出自己的万丈豪情。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了这首豪放之歌。作者在宴席上豪饮,与好友豪言,将豪放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进行联想,借黄河来起兴,采用“天”“海”这种宏大的意象,“奔流”这种具有动态的词语,使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营造了豪迈的气势。黄河发源于高山之上,奔流入海,不再折回,这和青丝变白发这种时间上的流逝相对应,呈现出空间上的流动感。下句李白一改人生苦短且一去不复返的悲伤,进行了自我的排遣,发出了及时享乐的号召。“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携有一种大江大海奔流入海的气势,展现出李白本人自信乐观的态度,书写出豪放不羁的艺术风采。紧接着诗人一改七言,采用“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四个三言,让诗歌节奏产生变化,创造出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美。此诗后篇更是李白豪放不羁的高潮,直抒胸臆,狂放愤激,表达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诗中大量运用了大数词来表现饮酒的数量,更显李白豪迈的诗情。李白因政治生涯的复杂性和跌宕性,内在感情充实深厚,本身性格的自信乐观,让忧愁与郁闷在狂放中纾解。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的艺术风格,非凡的气概和生命的激情在《将进酒》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李白豪放不羁的诗歌创作适合采用形式自由的乐府歌行。随着情感的起伏变化,句式也随之自由变化。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云:“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化,极才人之致,然自是太白乐府。”[4]68格律严谨的律诗也承载着李白的狂气。七律在唐代定型,格律严整,限制了李白任意纵横的创作。李白豪放不羁的诗风更多地体现在运用娴熟的五律之中。李白擅长绝句,也是常突破格律的限制,肆意汪洋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李白作诗多不受体裁限制,其豪放的诗风可见于多种诗歌体裁。

刘熙载的指评“太白长于风”是总括李白诗歌的外部风貌。分析李白的诗歌创作,“风”的内涵可总结为:清新、显畅、豪放。李白自幼广泛涉及各种学说,青年时代开始漫游,游览祖国秀丽河川,为自己关注民生的政治理想奔走,其复杂的个性和“功成身退”的理想也一直影响着他的内心世界,盛唐时代开放包容的风气也为李白诗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个人因素与时代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李白的诗歌内容,也成就了李白“长于风”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2]刘勰著,詹义证.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83.

[3]高,编选.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96.

[4]王世貞.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5]胡仔.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作者简介:张文婷,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