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镇统管 以村试点”的农村垃圾分类共治新模式

2020-12-23 04:58柴玲
乡村科技 2020年30期
关键词:多元共治垃圾分类社会组织

柴玲

[摘 要] 在宣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提升环保意识的当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常遇瓶颈,如何有效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和倡导活动,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以浙江省H镇垃圾分类工作实践为例,结合实际采用“以镇统管 以村试点”这一创新多元共治的模式,归纳整理相关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环境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农村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社会组织;多元共治

[中图分类号] X7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0-121-2

随着我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垃圾的产量大幅增加。实行垃圾分类,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宣传倡导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当下,城市有其专属的优势,垃圾分类工作的效果较为明显,相比之下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情况则逊色很多。在我国广大农村,垃圾分类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相较于基础设施完善的城市,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农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仍比较欠缺。

我国农村垃圾的成分、产量等与当地的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口数量以及生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我国农村垃圾人均产生量虽不高,但由于产生源过于分散,使得垃圾收运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面积较大,垃圾随意堆放现象十分严重,大部分农村垃圾被随意丢弃或就地填埋,导致农村地区居住环境逐渐恶化,严重时甚至可能会产生大面积的疾病或疫情。据相关资料显示,早在2011年我国农村的生活垃圾产量就已超过城市,2016年农村生活垃圾年产量已高达1.5亿t,且处于持续增长阶段。我国农村一个明顯的特点就是村民居住较为分散,不易集中管理,村民缺乏良好卫生习惯和垃圾分类意识,且基础设施不足,农村垃圾问题已经给生态环境、群众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制约了我国农村环境的改善,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挑战[1]。

近年来,浙江省H镇以“以镇统管 以村试点”的农村垃圾分类共治新模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在这一模式中,H镇从工作制度、基础设施以及人员力量3个方面的建设抓主线,以H镇W村为试点,村内招募100户家庭,结合特色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到一家一户中,结合志愿者队伍和社会组织力量多方参与协同治理,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探讨“以镇统管 以村试点”的垃圾分类共治新模式,旨在促进我国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有效实施。

1 浙江省垃圾分类工作总体情况

1.1 垃圾分类工作现状

自2019年8月21日,浙江省建设厅发布《浙江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后,浙江省各地均在摸索有效的农村垃圾分类方式,区级政府紧跟其后定下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结合区域实际,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深挖减量潜能、完善体系建设,努力打好垃圾治理攻坚战[2]。浙江省H镇人民政府在号召人人行动、家家参与,努力打造垃圾分类“新时尚”、全力助推“三个全域”和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建设的工作中,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争创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列入2020年政府重点工作。

总体来说,H镇村社垃圾分类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是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责任认知不清。当地居民心中存在一些错误认知,认为垃圾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职责,对垃圾分类行为表现较为被动,缺乏科学系统的垃圾分类方法。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尚处于简单分离厨卫垃圾的阶段,对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回收、处理尚不明确。二是垃圾分类指导力量短缺。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及村社干部为中心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较为困难,挖掘一批有能力、有意向的志愿行动骨干,以及引用社会组织、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力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整体进程迫在眉睫[3]。三是居民分类参与度低。H镇垃圾分类工作整体参与度不高,虽举办过相关垃圾分类活动,但效果不明显。现阶段的垃圾分类活动缺乏相应的吸引力和居民参与感,宣传分类成效甚微,系统的垃圾分类理论指导和方法实践仍有待挖掘。

1.2 垃圾分类工作成效

目前,H镇五村一社区及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农贸市场、商户、工业园区等均已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100%。以W村为试点的垃圾分类宣传倡导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相较于其他村社,W村居民整体垃圾分类知晓率和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得到了较大提高。

2 “以镇统管”垃圾分类治理模式

2019年,浙江省H镇政府制定了《H镇生活垃圾分类考核补助办法(试行)》,建立了考核工作机制,实行绩效补助管理。在工作制度方面,H镇建设“党建+垃圾分类”,在党建引领下建立网格、居民、企业、商户评比工作机制。“党建+垃圾分类”工作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村社中党员人数规模有限,党员老龄化较为严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效推进。对此,H镇从党建引领逐步推到全民自治,在“党建+垃圾分类”基础上发动了全体村民自觉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推进农村垃圾有效治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H镇累计投入580余万元,对镇内生活垃圾中转站进行了提升改造;更新现有生活垃圾压缩设备及运输车辆,增设生活垃圾称重设备1台,2020年新增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3台,日处理能力8 t。全镇设立生活垃圾分类集置点59个,开通“垃圾不落地”3条专线,覆盖沿线商户340余家,开设易腐垃圾清运专线1条,对农贸市场、水果店、餐饮店等产生的易腐垃圾实行了专线收运。2019年10月,H镇引进环保科技设备——虎哥回收服务站,服务镇内600余户居民。在人员力量建设方面,镇级共有垃圾分类专职人员4名,每天不定时巡查各村垃圾分类情况,对分类不当区域要求及时整改;对于59个生活垃圾分类集置点,配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员76名,实行上门入户收集;全镇招募垃圾分类志愿团队200余人,监督全镇垃圾分类成效,不定期开展垃圾分类巡视;村级各有垃圾分类专管员1名、垃圾分类网格员1名,进行全镇垃圾分类实践和倡导。

3 “以村试点”垃圾分类治理方法

浙江省H镇由1个社区和5个行政村组成,为切实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乡村治理,以W村为试点乡村,根据实际工作推进情况全面覆盖剩余村社。W村位于H镇西边,有27个村民小组,2019年村总户数826户,总人口2 399人。由于W村村民居住地分散,基层干部直接管理相对困难,在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志愿者支持以及社会组织的介入给予了较大的支持。

3.1 挖掘志愿骨干,参与基层治理

W村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优势,引导村民骨干参与环境建设,从中培养了一支能力强、执行力高的垃圾分类骨干力量,推进了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及监督。志愿队伍建设是W村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为后期垃圾分类相关工作奠定了夯实基础,直接推进了W村垃圾分类工作。

3.2 社会组织介入,强化分类习惯

W村与当地社会组织达成合作所,引进专业社会组织力量参与村环境治理,设立周期为1年的公益项目,执行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调动垃圾分类志愿队伍。结合现有志愿团队,持续招募志愿者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培训,为后期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巡查服务奠定基础。垃圾分类项目由骨干志愿者队伍进行负责,解决了人员不足这一问题,以村民自治为基础,以专业培训为辅助,有效推进了W村垃圾分类工作。②W村内招募100户试点家庭,深入贯彻垃圾分类理念[4]。对于这100户试点家庭进行不定期的垃圾分类巡查、评分,结合家庭积分制度,兑换相应实物奖励、定期公布红黑榜单等形式鼓励村民参与;以特色活动巩固村民垃圾分类知识,包括垃圾分类现场教学、垃圾分类讲座、垃圾分类处理站参访活动、环保知识竞答等活动,从而实现全民参与。

4 结语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垃圾分类意识和习惯的改变非一日即成,尤其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任何一种垃圾分类治理模式的选择均要扎根实际,因地制宜对治理模式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从本质上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实现基层善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永锋,刘明辉,李朝晖.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置模式[J].节能与环保,2020(8):24-25.

[2]宣颖,吴永婷,王玥.安徽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行为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11):135-137.

[3]沈旭晟.湖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新特色[J].城乡建设,2018(24):41.

[4]李相儒,畢峰,韩泽东,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与管理对策:以杭州市为例[J].环境卫生工程,2020(3):93.

猜你喜欢
多元共治垃圾分类社会组织
共生理论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元治理理念与策略探究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