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红
数学教学,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传授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际上,我们要从育人的角度全面理解数学教学目的。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全面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我很注重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数学美感和创新精神。
一、数学兴趣的培养
1.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以趣育趣
数学知识本身蕴含着一定的吸引力,这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在教學中,如果教师善于挖掘这些因素,学生就会被有趣的数学知识所吸引,继而发生兴趣。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鼓励学生任选一个数,考考老师:它能被2、3、5整除吗?学生无论举出什么样的数,都没有难倒老师,学生觉得老师太神奇了。这时老师说,不是老师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老师掌握了有关的数学规律。此语一出,学生马上意识到这些“规律”的神奇力量,学习欲望十分强烈。
2.创设活动情景,以境激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可谓活泼有趣。在教学一些概念、法则时,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动手操作、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直接感知和体验,轻松而深刻地掌握“相遇、相距、相向、同时”的概念。
二、数学美感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数学才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揭示这些数学美
感,使小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感受到数学的美。
1.数学教学中的简洁美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定义、公式都体现着简洁的特征,具有语言的简洁美。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时,先让学生充分观察,然后自由下定义,之后通过比较,揭示“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这种数学语言的简洁美给人以明快、精练的美感。数学的简洁美还体现在数学技巧上。
2.数学教学中的相似美
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的相似美,如相似的数式、相似的图形、相似的解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具体事例,展现相似美,并且启发学生进行相似联想、大胆猜想,以引发学生的美感体验。例如,设计这样一组计算题: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54=?
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算式的相似美,计算后很快又发现结果的相似性,从中发现了隐含的规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这不正是强烈的美感体验吗?
3.数学教学中的统一美
小学数学中的大量知识蕴含着数学的统一美,特别是几何形体计算公式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具有统一美的严密系统。在教学中揭示统一美的常用策略有:加强横向联系,揭示统一美;建立纵向联系,揭示统一美;构建“知识网络”,揭示统一美。用好这些策略,有利于小学生理解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三、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数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课堂上,既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交流,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随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发展。
2.自主学习的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活动要多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学导式——教师“引导自学、帮助解难”,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探索发现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由学生主动去探索所要解决的问题;迁移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要让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学法,启发他们产生疑问,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而敢于质疑则是一种精神,意味着对真理执着追求的勇气。
数学兴趣、数学美感、创新精神,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必备的个性品质,要和谐地统一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这些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将会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从而促使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