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哲学思考

2020-12-23 04:56陈超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哲学思考探究

摘要:自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不仅国民经济有了稳步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与转型升级。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灿烂的成绩,得益于共产党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部署,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给出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民族振兴的理论指导,其中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天行有常”、“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者爱人”等重要思想理念。将此类重要思想文明指示与新时代发展形势结合,具备伟大的开创意义。因此缘故,本文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哲学思考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传统生态文化;哲学思考;探究

前言

事实上,早于2012年11月8日,我党就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归入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工作布局之中,逐步形成了“五位一体”工作思路。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之后,又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语与新时代坚持的方针指引做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的重大工作部署。可以说,绿色环保思想是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如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来相关工作实践,分别将“天人合一”融合到绿色发展理念、天行有常”到协调发展理念、“仁者爱人”到共享发展理念、“道法自然”到生态治理保护四个大方面为切入点,探究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一、将“天人合一”融合到绿色发展理念

客观而言,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思想文化,融合了无数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给后代留下了“天行有常”、“仁者爱人”、“道法自然”等较为传统的生态智慧。习近平同志早在2013年,就已经提出了:“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逐步构建了一整套多元化的生态智慧系统”。例如,古人赵成玉的《养鸟能手谈养鸟》这首诗歌中就写到过“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保护益鸟的作品,就蕴含了深刻而质朴的自然观,至今都给无数人以人生警示与启迪。关于中国传承几千年文化中包含的生態智慧,不仅是当前时代建设精神文明的现实路径,更是生态文化觉醒的必由之路。而且,中国古代很多哲学家都曾经思考过关于“天”与“人”之间的联系,在此类问题中的“天”并不是迷信思想,泛指的其实是自然界;而其中的“人”也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发展,主要是指整个人类社会。探索这类问题的本质目的,是为了通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内部联系,衍生出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的基本核心,让人鱼自然和谐共生,相互相成。事实上,“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起源于《周易》这部伟大巨著,之后历经先秦时期逐步形成较为全面的一套思维指南。在《庄子》中有提到“无受天损益,无受人益难”,最终探明了“天人”之间的内部联系,两者应该连为一体,这样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

纵观全球,在历经多次重大的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工业水平都更上一层楼,早期有人抱着“人类才是主宰自然界的霸主”的荒谬思想,认为自然界中包含的各类能源本就该为人类服务。但是历经多个时代的发展与演变,很多学者开始反思此类对待自然界的做法的合理性,最终发现其中存在很多弊病,比如各类有限自然界中含有不可再生资源,当这些资源耗尽之后,人类后代将何去何从?类似《只有一个地球》、《寂静的春天》这种类型的环保作品,作者背后的用意其实都反映了当前生态环境恶化之后将会引发的恶性循环,社会大众也开始越来越多的为未来发展感到担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指出:“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过多年的顽强拼搏,虽然已经取得了较为巨大的进步,逐渐被许多国家称羡,但是也必须看到长期经济发展背后暗藏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正逐步成为发展短板,亦慢慢转变成基层群众都在强烈反映的核心矛盾。”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几十年的蜕变与革新,中国经济繁荣发展背后所隐藏的环境保护问题如果不及时整治,势必将制约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要试图去征服老天爷,要做到人鱼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因为只有先对自然界怀揣敬畏之心,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天人合一”,正确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真心实意的去保护自然。所以说,生态环境问题到头来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包含的“天人合一”,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性思考,提出了节约型绿色发展理念,其中心思想即是:将发展思路进行深度转变,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之间共同发展,两者之间必须形成紧密的联系。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具备更为前瞻性、长远性的宏观视角,已经逐步对传统生态智慧进行了升华,并且在“天人合一”基础上帮助人民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里与自然界存在的矛盾,表明当前社会的矛盾集中在经济发展策略之上。只有人与自然之间达成和谐,才能将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核心思想实实在在的实际改善策略。

二、将“天行有常”融合到协调发展理念

在《荀子·天论》的内容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部分内容其实展示了中国先哲对于自然运行规律的总结与梳理,同时还预示着后人逐步对自然界运行规律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习近平曾经在2016年在青海考察,当时就指出:“经济建设所包含的各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必须懂得顺应和保护自然,不然很有可能会遭受到大自然的反噬。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常识,没有谁能改变这一点。”当自然界中某一特定因素被破坏了平衡性,那么势必会对人类产生反噬作用,正式这一法则的制约性,才告诫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融合“天行有常”的思维。习近平同志还提到,中国历史中记录了有关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等地带原本水草丰美,但是由于过度毁林开荒,最终导致生态平衡遭受到破坏。古今中外这些痛苦经历,必须深入消化,并汲取其中包含的经验,决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出现重犯!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时代之后,必须关注自然环境的总体格局,将发展理念进行协调,要将此理念自上而下的进行渗透与贯彻。习近平同志正是因为深入认识到了大自然客观运行规律,才能指明“山水林田湖”本质上是生命共同体,田的命脉在于水,水的命脉则在于山,以此类推又可衍生出“金木水火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此生生不息,无线循环。以“天行有常”作为基础,延伸到协调发展理念。习近平针对“天行有常”的深刻认知,逐步对自然规律有了更为宏观的认识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挖掘,将大自然蕴含的各类内部客观联系加以融合和利用,以此达成“以点带面”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工作成效。只有这样才能将自然规律掌握清晰,并将其应用到全局之中,以整体性思维来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治理工作。

三、融合“仁者爱人”,构建共享发展理念

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孟子,很早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重要思想。其中的“仁”作为个人,追求的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仁”的具体体现则在《论语·雍也》中提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仁者爱人”并不是单一为人类社会所服务,同时也涵盖了对自然界的一种惜爱之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一直都秉持着“仁爱”思想,始终将其作为一种使命担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中国早已找到了贴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思路与丰硕成果。常年的发展实践表明,中国人民一直愿意怀揣“仁者爱人”的共享发展思想,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专门为其他国家担忧,用心促进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传统“仁爱”思想基础上,以国际视角来看待生态保护问题,比如在接受某路透社采访的活动中,习近平同志就给出了具体指示:“当前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国际社会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彼此之间的差异,历史责任也有所不同,中国一定会在未来建设一个200亿元规模的合作基金组织,以此来支持各国的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体现了对身边人事物的博爱之情与共享理念,更体现了中国对于全世界发出的真切关爱,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还致力于改善其他国家的发展窘境,持续为其余各国做出伟大贡献。

四、融合“道法自然”思想,創设科学合理的生态治理保护体系

先哲老子在他的巨著《道德经》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实是古人哲学思想对自然规律的客观把握与敬畏,与道家思想不同的是,儒家思想更为注重细微处的自然规律论证。例如《孟子·梁惠王》中的内容:“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可以看出,生态问题始终是党中央非常关系的重点问题。

习近平立足中国当前发展局势,不断强调着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问题,提出了制度必须依靠法治思想,必须有一整套完善且系统化的生态治理制度与法治建设框架,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中共中央还特意出台了许多对应的国家政策,目前已经将有关生态环境治理的内容归入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新考核标准之中,同时还构建了严谨的追责制度、入海污染总量控制制度以及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等。通过生态法治建设,确立了遵循自然规律的工作格局。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为思想指南,“道法自然”这类哲学思想正不断渗透到党中央各级干部,同时还延伸出了根据时代特征的贤明发展理念。经过相关部门的大力宣导与推广,人民群众也开始接受教化,让生态治理保护从法律、制度两方面进行猛力推进,逐步将传统生态智慧转变为切实可行的工作体系,确保全国人民从思想和行动上达成一致,自上而下的共同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结合了笔者自身多年来相关工作实践,分别从“天人合一”融合到绿色发展理念、天行有常”到协调发展理念、“仁者爱人”到共享发展理念、“道法自然”到生态治理保护四个大方面为切入点,探究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势必将越来越多元化、创新化,如若一味注重利益相关的问题,忽略了自然规律,势必将在未来某个节点酿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各级部门应该深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并将其渗透到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进行推广建设,才能早日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刘纯明,余成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五维逻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4):77-82.

[2]张藜萱;欧阳海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创新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05):33-134.

[3]朱玉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个维度解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11(07):16-19.

[4]吴玉明;汤海丽.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认识基础及价值意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7):5-8.

[5]陈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J].财经问题研究,2020(5):13-21.

基金项目:阜阳市2019年社科规划课题“习近平生态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FSK2019075)。

作者简介:陈超(1989—)男,汉族,安徽舒城人,硕士,助理讲师,主要研究哲学及文化。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哲学思考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实效的几点哲学思考
名创优品品牌的经营哲学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