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新闻报道对失序失范失真的纠偏分析

2020-12-23 04:47刘维红
声屏世界 2020年16期
关键词:纠偏新闻报道

刘维红

摘要:社交媒体时代,原有的传播秩序崩塌,新闻报道失序、失范、失真现象严重。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后真相”。文章探讨“后真相”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在“后真相”时代中,新闻媒体应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关键词:后真相 纠偏 新闻报道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成为报道者,各种信息碎片汹涌而来。而为了抢时效,许多自媒体甚至严肃媒体来不及去审核信息来源,就匆忙转发,造成了更多的信息混乱和新闻报道失序、失范、失真。近年来,学者们更多地使用“后真相”來描述这一由于高度发达的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传播导致的新闻报道失序、失范、失真的现象。根据统计数据,“后真相”这个词在西方媒体上的使用率在2016年比2015年增长了2000%。同样在2016年11月,“后真相”入选牛津词典。

“后真相”时代新闻报道的困扰,不仅仅体现在中国国内新闻报道中,国际新闻报道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本文将以央视《深度国际》栏目为例,探讨国际新闻如何纠正信息传播中的失序、失范、失真。

“后真相”时代的出现

“后真相”时代出现的背景及其特点。首先,来厘清“后真相”时代这一概念,“后真相”一词出现很早。1992年,“Post-truth”首次被美国《国家》杂志(The Nation)用以描述“水门事件”“伊朗门丑闻”和“海湾战争”等事件的共同特点。2004年,拉尔夫·凯斯(Ralph Keyes)以“后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揭示了通过网络舆论影响或操控民意的美国选举政治的新动向。这个时候的学者更多地将“后真相”放在政治学的范畴中来看待,当时对“后真相”这个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在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美国总统大选等国际背景下,媒体使用这个词的频率突然大增。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后真相”席卷了整个主流世界的舆论生态,深深地改变了新闻的产生及传播方式。2016年牛津词典将“后真相”(或“后事实”)一词作为年度词语,其解释是陈述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弱于诉诸情感和个人信念的情况。也就是说,情绪和个人信仰,比客观事实更能够影响舆论。

其次,“后真相”时代的出现与技术手段的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著名的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出版了划时代的《理解媒介》一书。它的主要观点是:媒介即是讯息,任何媒介都使人体的延伸,人类世界将会成为“地球村”。“后真相”时代的媒介传播完美诠释了麦克卢汉的这一理论。

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自媒体(We Media)应运而生。自媒体的核心是基于普通市民对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这样一来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被自媒体打破了。在新闻事件中,无数的自媒体可以在任何时间发布和传播信息,同时引发更多的自媒体跟进者,成为多点式爆炸引爆新闻信息。这就是“后真相”时代的一大特点。全民参与的零成本转发,使无序和碎片化成为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

“后真相”时代新闻的失序失范失真。“后真相”时代新闻传播的无序化和碎片化,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特别容易失序失范失真,即失去正常秩序、丧失规范、失去真实。正规的媒体由于采集、编辑、审查一系列程序实施下来势必使得新闻的刊发播出时间赶不上社交媒体。一些自媒体无需审核、无需查证就可以发出第一手消息,各种消息满天飞,真假难辨。也就是说,往往当真相还在穿鞋时,谎言已经跑了半个世界。

2019年10月,网上爆出新闻,在英国埃塞克斯郡的一辆货车集装箱内发现39具尸体。当英国警方还未核实死者身份时,英国媒体就报道称,死者均为中国人,一些媒体还将此案与19年前造成58名中国人死亡的多佛惨案联系起来。11月7日,越南公安部确认,39名遇难者全为越南公民。

这起新闻反转事件中,不少英国媒体都存在没有核实事实的情况下就传递错误信息的失范行为。这说明,为了和自媒体抢时效,部分传统媒体也在争创首创首发,结果一直以来扮演把关人角色的传统新闻媒体,在“后真相”时代也不免成为假新闻的源头和责任者。

自媒体能起到社会预警的作用,但是需要传统媒体的跟进。兰州大学樊亚平教授曾提出网络新闻产生社会影响力的一种特殊的“二级传播”模式,认为当一条网络新闻发布后,传统媒体立即就有反应,或立即对该新闻事件进行进一步追踪报道等,那么这条新闻往往能引起社会公众相当范围的关注,从而产生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相反,如若传统媒体没有任何反应,该网络新闻就不会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公众中引起普遍关注。 专业性、权威性、规模性,这正是传统媒体在今天依然不可或缺的原因。

后真相时代如何做好新闻报道工作

《深度国际》栏目专注于做国际新闻深度报道。社交媒体首先滥觞于西方社会,“后真相”时代信息混乱错误的特点在国际上表现尤甚。那么像《深度国际》这样的栏目如何做好报道工作?

《深度国际》不同于国际短新闻的碎片式报道,它所做的专题报道是更为宏大且连续的。它的体量要大得多,能呈现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因而也需要更多的新闻事实去填充,挖掘出尽量多的真相。在后真相时代,尤其要强调真相。因为真相在信息杂乱的时候是稀缺的,越稀缺就越显珍贵。真相天然带有严密的逻辑。俗话说,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来掩盖,如果在报道当中轻视真相,那么最后贻笑大方的只能是报道者。在信息纷杂的时代,如何尽量做到呈现真相?

坚持事实核实原则。对新闻事实进行核实是新闻工作的中心,这是保障新闻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重要措施。

在国际新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非常多,尤其是在2016年美国大选将“后真相”推向了顶峰。例如特朗普在大选中说,奥巴马是伊斯兰恐怖组织ISIS的创始人,自己的竞争对手希拉里是ISIS的共同创始人。2012年,特朗普在推特上还说:全球变暖是中国人制造出来的骗局,目的是让美国的制造业不具备竞争力。近几年来,全球互联网巨头Google、Twitter、Facebook等因虚假新闻泛滥而饱受质疑,因而纷纷展开事实核查工具的研发。

对新闻事实进行核查并非新鲜事物。这一制度起源于新闻机构在报道刊发前对报道内容真实性的核查。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时代》周刊就成立了事实核查团队,其后,它的竞争对手《纽约客》也成立了事实核查部门。在20世纪中后期,新闻界兴起了新闻專业主义和新闻的社会责任理论风潮,更多的媒体成立了事实核查部门或开展事实核查工作。

《深度国际》在关于美国大选和美国政治的多期节目中,严格“把关人”制度,节目中牵涉到的所有数据、事实都经多方比对,确保属实。在事实的基础上再进行评论,做到有理有据、坚实有力。例如,《美国大选:“秀”进政退》《美国大选,谁的胜利?》是聚焦2016年美国大选的节目,经历了“后真相”时代的真伪信息鱼龙混杂大爆发的时期。

特朗普上台之后,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进步,“后真相”时代愈演愈烈。2020年恰逢美国又一年大选,新冠肺炎疫情同时肆虐,美国政坛的虚假消息满天飞,尤其是不少美国政客试图将新冠肺炎疫情的甩锅到中国身上,编造谎言无所不用其极。为了将美国政客的谎言打回原形,《深度国际》栏目做了一系列关注国际疫情的节目,《疫情背后的政治“角力”》《疫情下的美国》《美国的“抗疫”逻辑》《美国的病毒“追责”闹剧》《疫情下的美国“脱钩”论》《疫情下的美国“滥诉”闹剧》等,从海量的新闻事实中,找出揭露美国政客谎言的证据。

让子弹飞一会儿。在媒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媒体如果一定要和网络媒体去抢首发是比较困难的,除非自己也转型成为24小时在线的网络媒体。但即便如此,触角也不可能伸到世界各个角落,突发新闻的首发是新媒体或者自媒体的强项。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或者说是对非自媒体的媒体机构来说,遇到存疑的突发新闻时,不妨让子弹飞一会。例如《深度国际》这样的栏目,不抢第一落点,抢第二落点,甚至第三落点做专题节目更为可行。事实上《深度国际》栏目正是这样做的。2019年的节目,《伊朗骚乱,看不见的黑手》《被“工具化”的巴格达迪之死》《伊朗牌局对赌》《美伊退核“局中局”》《戈兰高地,冷点热炒玄机》,2020年开年的《苏莱曼尼之死冲击》的两集等,都是贯彻了这个思路。这既可以避免掉入“后真相”的陷阱之中,又可以保证节目的品质,从而与自媒体、新媒体等视频的质量拉开档次。

在“后真相”时代,对媒介信息传播失序失范失真的纠偏,依然要从最基础的新闻事实抓起,寻找真相,这是新闻报道从来不变的使命。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栏目责编:杨刚

参考文献:

[1]张华.“后真相”时代的中国新闻业[J].新闻大学,2017,(03):28-33+61+147-148.

[2]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02):134-138.

[3]樊亚平.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社会影响力的一种特殊模式——兼论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J].科学·经济·社会,2004,(01):94-96.

猜你喜欢
纠偏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地铁盾构管片楔子纠偏的应用
刍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游戏教学法”的运用与纠偏
基于OpenCV实现文档物体的纠偏方法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