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静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设动手实践活动,让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等转化成直观的操作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归纳数学概念或规律等。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尊重儿童,激发学生的趣意和情感,实现教学水平的跨越,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
关键词:操作活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获得思维展示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方面效果显著。而重视动手操作,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取属于自己的知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技能,形成个性思维。
例如学习“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我将认币环节设计成小组操作:(1)拿出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先自己认一认,再向小组里的同伴介绍;(2)说一说是如何辨认的。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拿出准备好的小面值人民币,先在四人小组里互相介绍,再小组成员走上讲台分享汇报。在汇报之前提出“小组成员之间介绍的人民币要各不相同,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和补充”。
一、动手操作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内在驱力
1.抓住低年级学生“爱玩”的心理,在操作中探究问题
例如,一年级上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一内容后教材安排了一节活动课,学生一听说是活动课特别开心,激动不已,跃跃欲试。课伊始,我拿出了四个物体,利用教室讲台搭了一个斜坡,问:“你们猜哪一个物体滚得最远?”“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不约而同地抛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对球和圆柱谁滚得快争论了起来,班级里立刻分成了两派,且争论声越来越大。我趁势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滚一滚,教室里瞬间成了孩子们滚球的乐园,我边巡视边参与学生的争论。操作后学生交流得出:(1)用力气大圆柱也能滚得很远;(2)有的圆柱滚得快,有的圆柱滚得慢。学生再一次讨论后发现第一个观点不公平,于是只剩下第二个观点。把滚得最快的圆柱拿来再次操作,得出结论:球滚得最远。
2.抓住低年级学生“爱表现”的心理,在操作中活跃思维
例如,在教学“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1元=10角,我精心设计了跟老师“换币”这一操作活动。课中我拿出一张1元纸币,放在投影上,问:“老师这儿有一张1元的纸币,想把它换成几角的人民币,谁愿意跟我换呀?”抓住学生都想跟老师换这一心理,引导学生先在课桌上摆一摆,再找一位学生来跟我换。大部分学生没换到,不开心,这时我又拿出了一张1元的人民币,说道:“还想换呀,要换的跟刚才同学不一样才行。”学生第二次在桌子上摆一摆,教师找一人来换。同样的操作活动持续三次,学生摆币的活动中不仅要思考怎么摆跟上一次摆法不同,还要思考合起来是1元。学生经历三次动手摆一摆,跟老师换币的活动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三次活动的结果,交流各自的发现。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操作变得更加直观可视。
二、动手操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1.依据教学内容明确操作的目的和方向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动手操作学习毋庸置疑是比较合适的一种方式。但在操作活动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明确告知学生操作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操作活动的环节更要设计好,同时加强操作的指导。操作活动结束后,针对学生交流操作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教师和学生及时做好评价。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时间把控,最好给学生规定时间,这样不会让操作活动占据课堂太多时间,影响课堂效率。只有这样,动手操作活动才能发挥其在数学学习和教学中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2.注意把握操作的度,给学生的思维“留白”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只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的操作更具理性,使具体的操作经验上升为数学思维,在头脑中逐步实现对操作活动本质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操作的主动性,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认识11~20各数”时,我没有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而是直接抛出问题:12根小棒,怎样摆小棒能够让人一眼看出来?结果学生给出了多种不同的摆法:2根2根地摆,摆出6个2根;擺出2个5根加2根;摆出10根加2根;还有是1根1根地摆,摆12根。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虽然这些摆法都需要数一数才能确定有12根,但是对于摆出10根加上2根的方法,如果将10根捆成一捆并且规定一捆就是10根(教师边引导边操作)就可以一眼看出是12根了。学生明确这种摆法比较简便之后,第二次进行操作的时候,先数出10根小棒主动捆一捆,再填上2根。学生通过两次操作,对1捆表示1个十的概念印象更深刻。学生在操作中动脑思考,能实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过分追求直观,课堂上挂满直观教具,这会阻碍学生抽象思维的形成。”
3.让学生充分体验操作活动带来的成功,使操作成为自觉行为
一线数学教师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十分强调活动在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儿童只有参与了某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因此,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操作探究中掌握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驱力,增强他们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