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云南省少数贫困县受地域限制、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等因素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动绿色发展,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这是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一要认识我省部分贫困县绿色发展中存在问题,二要分析问题的原因,三要想方设法把可以开发利用的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贫困县;“两山”理念;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实施脱贫攻坚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推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但是对于我省部分贫困县来说,由于受地域限制、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等因素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仍然存在。因此,本文立足绿色发展战略,牢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突出“生态强县”发展思路,进一步探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我省部分贫困县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个地区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各个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从云南来说,我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可以说是具备了良好的绿色发展环境。但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省部分贫困地区仍然没有充分利用好绿色产业资源促进经济跨越增长,导致经济增长逐步下滑。
(一)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的利用矛盾加剧,部分贫困县经济增长依旧采取粗放式状态,存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问题,经济投入过大但是收益较少,科技指导不足,没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粗放式的消耗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无数企业的污染给环境造成破坏,但是经济发展的成效缓慢。
(二)绿色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由于少数贫困地区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对全国经济转型分析不到位,绿色产业布局和结构不能及时调整,过于依赖矿产开发、重金属等制造业、能源业作为经济支柱,随着国内传统制造业、能源业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污染排放等问题持续深度调整,导致有色、黑色金属矿采选、铁合金等主要产品价格大幅度下滑,对这些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经济运行呈现出由高到低,加速下滑态势。
(三)绿色产业发展潜力挖掘不够。部分贫困县虽有意识的立足资源优势,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但由于受地域所限,引进的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推动绿色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还有差距,产品附加值较低。比如,少数贫困县由于引入企业带动效益不够,群众参与不多,乡村土地撂荒较多,玉米、红薯等低效农作物占比较大,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较低,同时,对绿色资源开发研究不够,不能有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省部分贫困县绿色发展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边远贫困地区生态基础薄弱。云南省是全国岩溶分布最广泛的省区之一,特别是部分边远贫困地区荒漠化和潜在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虽然通过系列治理,森林覆盖率增长较快,但整体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同时,受地质灾害、战乱等因素影响,导致产业发展起步晚,产业助推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比如,西畴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的中越边境,全县99.9%的面积属山区,石漠化面积高达75.4%,这里地无三尺平、滴水三分银,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石漠化程度最深的核心区域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之50年代的援越抗法,60年代的援越抗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战争影响,导致错过了改革开放的良好时机,致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二)环境污染及滥采资源监管不力。因生态环境问题涉及的范围较广,监管的部门较多,加上基层执法人员较少,管理的范围大,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贫困县地处偏僻,交通基础设施较弱,招商引资困难,有些地区为加大经济增长,放宽市场准入,造成经济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准入缺少监管。贫困县城乡差异较大,农村的资源浪费及卫生环境无从管理和治理。
(三)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与绿色发展差距较大。部分贫困县产业结构升级滞后,缺少人才、科技、用地、资金等要素支撑,创新发展不足导致产能落后。就文山州西畴县来说,农业发展为主导,缺乏创新型产业,县内大型企业大多数与农业相关,产业营销路径不畅,供销关系不稳定,农副产品没有销路,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市场。
(四)部分党员干部对“绿色发展”的研究还不透彻。一些地区对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思考不深入,特别是部分深度贫困县属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区。比如文山州麻栗坡县、怒江州贡山县、迪庆州维西县等地区,当地政府如何在开发受限的情况下立足现有资源加快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对党员领导干部更是一种考验。
三、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2005年8月15日,当时还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浙江省安吉余村调研考察,就余村主动关停矿山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可以说,“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支撑,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系统剖析了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对于我省立足自身生態资源优势,以生态引领县域经济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省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正是践行“两山”重要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我省贫困县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把思想理念统一到党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上,坚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自身生态实际,挖掘发展潜力和资源优势,想方设法把可以开发利用的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要坚持理念生态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做到县内出台的政策、措施都要以促进生态为出发点、以实现经济发展为落脚点、以不损害生态为底线;要坚持生态资源化,加快流转山地林土资源,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加快发展以生态农业、林果产业、绿色矿产、康养旅游等为重点的产业,千方百计将优良的生态转变为后续发展的资源优势;要坚持资源产业化,把发展的特色农产业,通过龙头企业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提高附加值,打造生态绿色品牌,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以及安全的农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坚持产业绿色化,注重选择新能源产业、新环保产业、新生物产业、新信息产业、新农业产业等绿色产业,淘汰一批落后的、过剩的产能,探索走出一条市场需求广、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符合自身跨越式发展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一)要大力的发展生态农业。
1.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各地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结合各自实际,针对不同地形特种、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等特点,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治理方法,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比如,文山州西畴县探索出“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一是山顶戴帽子,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等措施,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搞好水土保持;二是山腰系带子,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和沿山一带的土地,发展核桃、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山脚搭台子,对坡度小于25度的山前缓坡,开展炸石垒埂造地,通过“坡改梯”,建设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台地;四是平地铺毯子,在水源较好、地势较为平坦的山间平地,实施高稳产农田建设,使其成为山间绿地;五是入户建池子,发展户用小水池(窖)建设,解决农村能源、人畜饮水和牲畜饲料,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石漠化的治理成果;六是村庄移位子,对石漠化地区失去生存条件的农户实施易地搬迁,村庄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劳力向发达地区输出,缓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大力发展绿色农特产业基地。要立足区域特色和资源禀赋,选准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建设。要建立“基地+企业+市场”的生态农产平发展模式和建设标准,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农产基地,努力带动基地周边村寨的群众增收致富。要扎实开展生态产业基地申报认定工作,争取认定一批重大生态产业示范基地。比如,文山州砚山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龙头企业成立多个蔬菜产销合作社,发展万亩外销蔬菜基地,带动群众增收成效明显。
3.培育农业新业态。统筹区域农产品和周边区域产品发展基础和优势,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积极开展农业休闲发展,推进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链延伸整合,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4.认真做强做好村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合作社)与村集体合作机制,采取资金、土地、闲置房产、劳动力入股等形式,依托企业(合作社)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丰富产业发展神经末梢。比如,红河州弥勒市,将可邑村土地资源、林产资源等集体资产,通过“股份合作”的方法方式,与城市投资公司达成协议,每年从该公司营业收入中得到分红,分红作为集体资产形成村集体强基惠农资金。
(二)要努力推動绿色工业发展。
1.抓工业园区建设。要充分考虑园区所在县(市)的基础条件、自然资源、发展水平等因素,重新审视各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的不足,进一步明确各园区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和承载能力。要创新园区管理机制,积极推动“扩权强园”,推行“特事特办、急事快办”和“一事一议、一事一案”等工作机制;建立园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把新入园项目、企业准入门槛,严把项目建设时限、耗能、环保和技术标准,坚决清理“僵尸企业”。
2.抓好绿色工矿产业发展。要扎实推进黄金、铝土等矿业发展,在引导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技改的同时,加强科研研发投入,破解生产技术难题。要注重矿权审批服务和加强矿山管理,确保后续开采资源有保障。要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及装备,以原材料减量化、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为重点,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清洁、末端循环的生产方式,全面提高安全、环保和节能水平。
(三)要不断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1.挖掘各地区旅游特色。要把自身民俗文化、自然资源进行结合打造,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融合,科学开发文化利用,提升全域旅游吸引力,打造绿色康养旅游目的地。例如,弥勒可邑小镇引进龙头企业弥勒市城市投资公司,共同开发可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短短两年时间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00元增加到13000元,实现每年翻一番。要用高科技的手段开发和保护旅游文化资源、指导和推动旅游发展,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博览会、展览会、“一部手机游云南”等平台,加强宣传并吸引更多的媒体关注,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
2.加快各地区商贸流通市场环境的提升改造。推进县级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实现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全覆盖,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能力。借助参加“云品入沪”、南博会、中越边境交易等各类商展会展,带动商贸市场发展,加快外贸企业培育。
3.发展电商“活”市场。积极向上级争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逐步打通供应链。发挥“互联网+”在交通出行、住宿餐饮、文化创意等领域发展,拉动线上线下的消费市场,增强市场活力。
参考文献:
[1]蒋俊;余玉龙;茶春桥;李宏;李萍芳;施兴满;马黎;王延伟.云南省石漠化片区脱贫攻坚的思考.[J].创造,2019.
[2]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J].四川党的建设.,2019.
[3]吴殿廷;安虎森;孙久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J].区域经济评论,2019.
[4]王秀忠.休闲农业绿色化发展的路径.[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5.
[5]莱芜市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方案解读.[N].莱芜日报,2018.
[6]绿色矿山践行“两山论”的成功探索.[N].中国矿业报 ,2019.
作者简介:王沛(1991.12-)女,壮族,云南文山,研究生,无职称,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法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