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
在学校教育中,就语文学科活动体系而言,“阅读”教学不仅不容忽视而且无可替代,长期拥有“半壁江山”的重大份额。尤其在“得阅读者得语文”的当前教育大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作为一门母语类学科,语文活动绝对轻视不得,而“阅读启蒙”更是其中的“第一块基石”。时下正在流行“小学语文欠下的阅读债,到了中学阶段迟早要还的”这句话,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既是重大挑战又是巨大考验。那么,如何准确寻找并有效把握语文阅读启蒙教学的“链接点”现象呢?
一、以“图文互动”为由,善于把握阅读启蒙链接点
小学低、中段语文教材,不仅插图精美而且图文并茂:或体现主要内容,或突出强调重点,或拓展补充说明,或在于启迪想象……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过于忽视或淡化这些“非连续性文本”信息,不仅是优质资源的浪费,而且不利于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内化与迁移。与之相应的是,教师引导小学生善于“盘活”图画,这既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还能通过“图文互动”有效地激活语言文字,有利于在辉映成趣和相得益彰中更加完美地达成阅读活动目标。以《小狗学叫》为例。课文中有两幅插图:一是描绘小狗仰起头,在跟着小公鸡学“喔喔喔”地叫;另一是狐狸听说小狗练习“啼叫”,“在地上打滚,捧着肚子,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样的“图文并茂”画面,再加上阅读过程中的“图文互动”,既可有效地激发课堂学习情趣,又能更好地启发并培养思维想象能力,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把儿童逐步引向善教乐学、善读乐思的良性发展道路。这种阅读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二、以“读写联动”为由,善于把握阅读启蒙链接点
“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傾吐。”这一广为人知的信条式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客观现象和辩证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并引导小学生,善于“阅读与写作”相互渗透并积极有效地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攫取不容忽视的“1+1>2”效益,而且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读写互动”,逐步培养小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意识和行为习惯。以《落花生》为例。在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小学生就生活中的常见物体或现象,学习本文从“谈论好处、启迪人生”中进行模仿习作。再如,在《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教学结束后,教师首先引导小学生在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开展相互之间的“读悟、思考、交流、分享”后,开展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习作活动。还有,在常态化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小学生就文中的“趣点、亮点、疑点、重点、难点”等现象,积极开展“批注式”阅读学习活动,对于促进语文阅读大有裨益和促进之效。
三、以“相机补白”为由,善于把握阅读启蒙链接点
凡是成功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基础教材中编排的经典或精髓性语篇,其中程度不同地存在或现或隐的“省、缺、漏、遗”现象。这些“不经意”或“故意性”留下的“空白之处”,对于体现课文主要内容或者作者思想情感来说,常常具有不容忽视的艺术性影响或实质性作用。这些往往正是阅读教学活动中不该迷失的“潜在点”或“延伸点”。以《猎人海力布》为例。本篇神话故事讲述了海力布在把不该透露的秘密告知乡亲们后随即变成了一块“大石头”。在文章结尾处,只是极其简单地说“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善教者以此为主要抓手,让小学生在“再读课文+联系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想象后来人“如何纪念”的情景,并且通过“想一想、谈一谈、写一写”形式,开展“见仁见智”下的“相机补白”读写活动。再如“古诗词”教学。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把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在内的“空白现象”进行交代,这是另外形式的补白阅读教学。
四、以“验读互促”为由,善于把握阅读启蒙链接点
本文所说的“验与读”,是指“自主体验”下的“语文阅读”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形式,把语文阅读与丰富多元的自主体验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与理解、内化与迁移,而且有利于在“学用结合”中不断深化他们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小英雄雨来》等课文教学后,引导小学生开展以“我敬仰的小英雄”为主题的革命人物故事演讲与比赛活动;在《示儿》《题临安邸》等古诗词教学后,组织小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专项辩论活动;在《“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等教学后,组织小学生就“至爱亲情”为主题,开展“孝亲与感恩”的感知与体悟活动;在《将相和》等课文教学后,组织小学生开展“课本剧”的改编与表演活动;再如,大自然是一部“绿色的课本”,教师根据儿童发展需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小学生开展“亲近社会、拥抱大自然”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不是别具形式的语文阅读教学吗?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思想,善于通过“图文互动、读写联动、相机补白、验读互促”等链接点加强阅读指导和引领,能够为教学相长畅通一条良性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