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平街与西牌楼街交汇处的宜春园古戏台,是原地复建的。该戏台与清末年间的著名戏园宜春园、同春园一脉相承。据史料记载,宜春园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开业,是沈姓商人在太平街孚嘉巷修建的。该戏园仿北京“广德楼戏园”款式营建,演出湘剧,是湖南省第一家湘剧戏园。
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中的一个主要剧种,明代由江西弋阳腔传入,在与长沙等地的民间音乐结合后逐渐形成,由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南北路)四种声腔构成。因用长沙方言官话演唱,并以长沙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长沙府12属州县,故又称长沙湘戏。其表演依其扮演不同类型人物而分为12个行当,即大靠(正末)、二靠(副末)、唱工(正旦)、小生、大花脸(大净)、二花脸(二净)、三花脸(丑)、紫脸(重唱的凈)、正旦(青衣)、做工旦(花旦)、乔旦(包括小旦、武旦)、婆旦(老旦)等。其音乐,高腔和弹腔是常唱的唱腔。湘剧有传统剧目680余个,高腔的“四大连台”(《封神传》《目莲传》《西游记》《精忠记》)和“六大记(《金印记》《白兔记》《投笔记》《琵琶记》《拜月记》《荆钗记》)是演出较早、保存得较长的代表性剧目。
湘剧之初并无固定演出场所,也未得官方认同。而宜春园得以批准开业,是因沈某与长沙县知县有同乡之谊。这在当时是破天荒之举,在长沙轰动一时,它既激发了演员的演出热情,又推动了长沙戏剧听众的增长,尤其是“富者点戏,贫者看戏”的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但是,因为宜春园场地小,方桌占地多,观众有限,获利不丰。当时,长沙名绅叶德辉痴迷湘剧,乃将自己苏家巷怡园私宅的后园,邻近织机巷的隙地,建一所同春茶园,1910年以后,同春茶园正式改名同春园。
(摘自《点墨长沙》 岳麓书社出版 龚军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