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红色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红色教育基地遍地开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基地教学内容乏善可陈,教育效果不理想;有的基地对红色资源研究不足,好资源难以讲出好故事,甚至出现将野史外传当历史事实介绍的情况;有的地方红色教育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甚至发生恶性竞争……这些问题使红色教育的效果打了折扣,甚至产生负面效果。
数量增加快,质量提升慢,警惕成为“低级红” 记者调查了解到,许多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对干部群众理想信念教育产生积极影响,但仍有一些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存在培训形式呆板、培训供给与培训需求脱节等问题。
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教学内容参差不齐、史实宣讲亟待把关,已成为一些红色教育培训基地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了叫响名片,一些教育基地刻意拔高自己,将野史外传当作历史事实来宣传介绍。一些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对党史研究不深刻,甚至将历史事实与相关文艺作品混为一谈,将文艺作品刻画的人物故事充作革命史实。还有一些本与革命历史无关的景区,为了吸引游客,硬是制造出“红色景区”,让人难以信服。
教學、研究双不足,好资源难以讲出好故事 近几年,红色教育培训受到高度重视,培训需求井喷式发展,许多红色教育基地的硬件上来了,但教学、研究等“软件”却未能及时跟上。一些教育基地启用专业知识相对不足、照本宣科的工作人员,学员反映效果平平。在一些规模较小的红色教育基地,师资数量不足、名师少、年龄断层等问题普遍;地方性、特色化的教材数量少,课程只会讲简单故事,不会做理论提升;缺乏激励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
研究能力弱也是问题一桩。党史、军史都需要专业的研究人员考证挖掘,而各地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行政化、机关化程度高,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研究支撑。这造成一种后果:个别红色教育基地借着地方党史缺少上级权威部门认定、规范的空子,自说自话,高调夸大本地在历史上的地位。
旱涝不均、缺乏联动,恶性竞争露头 随着红色教育基地不断涌现,旱涝不均的现象开始出现。知名红色教育基地供不应求,提前预约都有难度,名气小的则“门前冷落车马稀”。西部某党校教务处处长介绍,据初步统计,该省区大概有110多个点可以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去挖掘,但有的地方去的人多,有的地方只立了纪念碑。一些地方的红色教育基地尚未形成整体效益,各说各话。即使是同一主题的红色资源,也是各地挖掘亮点,各自为政,导致“有点没线,有线没面”。
缺乏联动也引发恶性竞争的苗头。比如,长征横跨十几个省份,多省份围绕长征精神建设了多个红色教育基地。西部某红色教育培训基地负责人说,一些地方为了自身发展,过分拔高自己所在地在长征中的地位;还有一些地方用财力拼地位,多出钱、多建场馆,以此夸大当地的革命贡献。
(摘自《半月谈》2020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