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方
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
千百年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把记忆留住、乡愁留下,是绕不开的重要课题,考验的正是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早在2017年8月,运城市正式提出实施对外出务工和创业人员关心关爱的“凤还巢”计划。两年下来,“凤还巢”计划已经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体系,如转移就业、还巢创业、返乡兴业、打造劳务品牌等。在组织服务形式上,“一头”抓职业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让有志于外出务工的人员成批走出去;“另一头”抓本土人才回归,吸引返乡创业;“中间”还建立市县乡村外出务工暨返乡创业“四级联动”管理服务平台。无论出去还是归来,让广大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人员时刻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是这项计划的初衷。
位于大河之东的运城,是5000年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德孝礼义、忠义仁勇、耕读传家等传统文化在这里都有着深厚的土壤和不息的传承。“凤还巢”计划,是运城对乡土乡情乡愁的重视和呵护。“政府要像家长关心自己孩子一样,关心外出务工人员。”这是运城对64万外出务工和创业人员的暖心承诺。为此,运城在全国建立了240个在外互助组织,在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98个外出务工人员驻地党支部,形式多样的节日慰问、联谊恳谈、一对一帮扶,更是温暖着在外打拼的游子。而对于那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儿童,许多村级联络站都摸底在册,送上应有的照料和关爱,缓解了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有人说,故乡是回不去的地方,但是如果故乡认真地惦记着从这个地方走出去的人们,真诚呵护着独有的“乡愁”记忆,那无论回乡与否,游子们都愿意参与故乡的今天,见证故乡的明天,融入到故乡的振兴崛起中去。
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人想走出去闯世界,有人想在家门口就业,有人愿回乡发展,政府就要拿出办法和诚意,为这些愿望铺路搭桥。两年多来,运城通过“凤还巢”计划,累计转移劳动力就业13.5万人,吸引7000余名在外人员返乡创办小微企业1152个,带动就业2万余人。值得一提的是,625名有思路、有干劲、有担当的返乡人才,担任了村“两委”主干,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解民忧、顺民意、惠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群众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
“凤还巢”计划在推动过程中,对外非常注意发挥在外商会、协会、联谊会等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了200多个互助组,增强在外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和乡土情结;对内建立起了四级联动网络以及多种互联网智慧平台,为出去的和留守的人员构建起了温馨港湾。这样的摸索,与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高度契合,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
魯迅先生在《这也是生活》中写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一种心系民生冷暖的博大情怀。运城“凤还巢”计划,心系一方水土一方人民,他们走到哪就把关怀和温暖送到哪,就是在凝聚最广泛的力量,厚植最坚固的民意根基。而努力创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经验,也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