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林,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为中国测绘科技事业的发展奉献着光和热;他,干着惊天动地的事,做着隐姓埋名的人。
有这么一位院士,他在上世纪70年代就编写了航测内加密软件,第一个把计算机技术用在航空测量上,亲眼见证和参与了测绘这项重大基础性工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测绘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结束了中国先进测绘仪器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加快了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017年,年近80岁的白发苍苍的他,不改初心,在高铁二等座上赤脚穿旧鞋笔耕不辍,照片经微博发布后,成为感动无数网友的“网红院士”……
他就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一位中国自己培养的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
刘先林在做客央视《开讲啦》节目时,描述了未来智慧城市生活将会有多么便捷。他生动的讲述、敏捷的思维、前沿的观察,让观众与这个耄耋之年的科学家一起,畅想城市发展的美好前景。
“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争气”
什么是测绘?刘先林有一句很经典的表述:“测绘工作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大家手机里使用的地图,而测绘就是把美丽的地球搬回家。”
“我们人类活动都在地球表面进行,要对地面进行勘测、施工、管理,所以就有了测绘行业。如果大家都到实地去辛苦测绘,那就没有必要了。我们测绘工作者到实地去把这些东西测回来,回到家里以后把它画成图,给大家用,这就是测绘工作者的职责。”刘先林说。
刘先林走进测绘的大门纯属偶然。在报考测绘学院时,因为专业里有“航空”两个字,他以为能“上天”,便抱着好奇心填了志愿。刘先林回忆道:“几年的大学生活,我并没有飞上天,实习时拿着红白相间的测杆跑到山上测图,每天很早到荒郊野岭作业,晚上回到宿舍吃南瓜汤。我深深体会到测绘工作的艰辛,也深刻感受到中国航空测量仪器的落后。从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将来报效祖国,真正改变这种局面。”
上世纪60年代,在测绘领域,中国进口国外高价测绘设备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是由于测绘仪器市场在当时属于半垄断性质,国内没有相关产品,国际品牌的测绘设备价格居高不下,国内相关部门只能高价购买。这让1962年从武汉测绘学院毕业的刘先林难以心平。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使用的先进测绘仪器90%都要依赖进口。自己研制不出来,外商就漫天要价,甚至把零部件随便拼凑一下卖给中国。”劉先林回忆说,“有一次在德国,一个外国专家演示他设计的示波器,打出复杂的波形给我看,并且不屑一顾地说,这种复杂的光机电综合仪器你们搞不了,还是研制单纯光机型吧。”刘先林当即把他要演示的下一幕提前道出来,刚才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外国专家只好尴尬地收起了仪器。
“对进口仪器的高度依赖,外国人的轻视与傲慢,一次次震撼着我的灵魂。我陷入了沉思之中,走自主创新之路,用国产仪器替代进口,振兴中国的测绘事业,是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刘先林说。
诱惑也不是没有。上世纪80年代,曾经涌动一股出国潮,一些科技人员也一心想出国,出了国的不想回国,对外国盲目崇拜。“我在美国、日本、德国的老同学、老朋友多次邀请我去国外,我都谢绝了。有人说,你这样的人在国外,成为千万富翁不是难事。”刘先林说,“我不但要证明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而且要证明中国人在国内干一样能够成功。”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很早就立下志向:“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争气,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披星戴月研究新成果
怀着这个志向,刘先林开始了一门心思搞研究的征程。1962年毕业之后,刘先林就来到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原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工作。几十年里,披星戴月,刘先林为的就是能尽快出新成果,进而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工作后的第一年,刘先林就提出了解析辐射三角测量方法;1965年,他又研究成功微分法空中三角测量;1968年,他编制出DJS—5空中三角测量航测内业加密程序等;上世纪70年代研制的“数控测图仪”、“ZS-1”正射投影仪及配套软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生产该类仪器的国家;上世纪80年代,为了摆脱中国由于航空测量仪器要完全依赖进口而花大价钱的局面,刘先林研究出一系列重大成果,为国家节省资金近2亿元,还出口多个国家,创汇1000多万元……
1985年,根据航空测量仪器的发展趋势,刘先林结合实际提出了研制解析测图仪的总体方案与设计思路。研制过程中,刘先林采取结合生产分阶段研制的办法,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鏖战,终于在1987年研制成功JX-3解析测图仪,并很快在国内得到大规模应用,一举夺回解析测图仪国内市场。
1998年,他领导研制的JX4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将我国的摄影测量技术由模拟带入到数字时代,并作为主要科研成果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给他一块铁,他都能想办法造出来个精密仪器。”和刘先林同组的研究员这样敬佩地对媒体说。“上世纪80、90年代,我们生产的设备价格仅是国外同类产品的八分之一,后续我们很多设备技术比国外的好,价格还便宜。”刘先林说。
2003年,刘先林开始构想移动激光建模测量系统,针对当时国际上地面测量设备存在的技术缺陷以及高端传感器对我国禁用的现状,他踏上了自主高精度地面移动测量设备研发的新征程。
2007年,他带头研制的SWDC系列数字航空摄影仪将国家航空摄影技术由胶片带入到数字时代,再次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汶川地震救援时发挥了巨大作用,大量的灾区影像如“千里眼”般,为指挥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刘先林研发的SSW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后期处理的绝对精度可达5厘米,一公里数据的处理时间只需要5分钟,可以提取多达50种城市地物要素分类。
最“美”办公桌前和时间赛跑
办公室是这位大国工匠勤勉工作的见证。
刘先林的办公室位于研究所的三楼,说是办公室,其实更像是一个“机房”。办公室里一屋子的办公卡位和电脑,地上堆满了资料和设备。刘先林坐在办公室一张磨损得极厉害的书桌边。桌子原本是暗红漆色木桌,但是现在书桌上只见一道道划痕,甚至有一整片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暗红漆色,只见黄黄的木色。
从毕业来到研究所工作,刘先林一干就是50多年,现在年近八旬的他依旧坚持每天九点左右到办公室,晚上六七点才离开,还经常和年轻人一起加班到很晚。
这些辛苦在刘先林看来是再应该不过的了,他说:“既要动脑,也要动手,要做到实实在在的贡献,做有用的科研,把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创新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人。”
他有一个很好的泡茶的茶壶,却没有盖子,原因是为了节省开盖、关盖的时间,他就把盖子扔掉了。他儿子小时候最深的印象就是“每天早晨起来吃早饭都可以看到我爸,晚上寫完作业都睡觉了,爸爸才回来,晚上除了在家睡觉,爸爸一直都在加班”。
刘先林的办公室堪比一个车间,桌子、凳子、茶壶都用了多年,桌上放着扳手、钢锯等工具、仪器零部件,这些都是他多年研究使用的工具,被网友称为“超出想象的最美办公桌”。
刘先林说:“我现在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原国家测绘局几个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另外,也在做一些科研,目前主要在做SSW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这可能是我退休前推的最后一个科研项目了,做了近十年,已经生产销售20来套,现已进入推广阶段。另外还在全国近20个院士工作站都有具体任务,我负责给他们出主意。”
各方面工作都要兼顾,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相比来说,车上、飞机上时间比较宽裕,这就解释了2017年那张让他成为“网红”的照片的由来。
不过,面对自己在网络上突然走红,他说:“这是个意外。我只想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儿,我不想引起过多关注。”
现在,刘先林已经81岁了,但他的日程依旧排得很满,他把所有的精力最大限度地用在科研工作上。
(叶晓楠 王 涵/供稿)
书香寄语
我是搞科技的,我认为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被开除球籍,就一定要科技上得去,上得去我们就能站得住,顶得住。这正是我们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责任。在科学研究上别无选择,只能靠自己奋发起来去干。
——刘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