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门西·伯顿-希尔 阿难
作者: [英]克莱门西·伯顿-希尔
出版社: 后浪 | 上海文化出版社
副标题: 每天一首古典音乐
原作名: Year of Wonder: Classical Music for Every Day
译者: 张婧怡
出版年: 2020年11月
页数: 472
定价: 88.00
英国作家和音乐家克莱门西·伯顿-希尔分享自己珍藏的古典音乐曲单,这本书既是一整年的音乐探索指南,也是可以拆一年的礼物盒子。其中既有最受欢迎的作品,也有音乐汪洋里的沧海遗珠,让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有不同的惊喜。
1月1日 B小调弥撒,BWV 232
第三:圣哉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我们不妨从一年之首开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将在随后的十二个月中频繁出现,因为这个人不单单对于古典音乐,甚至在整个音乐史上都是最重要的人物: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他对当今音乐的影响一如往昔。巴赫的大脑显然是一台超级计算机:他身兼数职,与先后两任妻子生养了二十多个孩子之余,还创作了至少三千部作品。怀揣对意大利、法国和德国本土音乐的好奇心,他能够汲取一切养分,将有趣的点滴杂糅在一起,随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加入他自己的独家配方。使巴赫成为乐圣的关键非语言所能解释,但我想,是因为巴赫将技术上的精准与伟大的情感结合了起来。人们通常用“数学性”这个词来形容巴赫的音乐,因为他的作品中有着精致而又错综复杂的形态。可他并非只是一位冷静的科学家: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不仅了解强烈的欢愉体验,更清楚深入骨髓的悲痛。从未有过一个作曲家或流行创作人能像巴赫这般洞悉人心的千变万化。
如果没有巴赫老爹,就不会有爵士、放克、嘻哈,不会有现代电子乐。基本可以这么说,他为后世所有的音乐写好了蓝本。他的作品足够智慧,既妙趣横生,又丰富多彩,承载的远不止高产量:它涵盖了一切的一切。
所以在这场全新冒险的第一天,让我们以伟大的鼓点和一支倾情演绎的唱诗班作为开始。无论你信仰什么宗教,也不管你是谁,从哪里来,这首五分多钟的音乐将会愉悦你的心灵,提升你的灵魂,并对你说:“那么来吧,新的一年,我已经准备好了。”
2日 C大调练习曲,作品10第1号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
在华沙出生,旅居巴黎的钢琴家、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肖邦是古典音乐史上最早的一位超级巨星,同时他也是一位对音乐具有非凡创见的思想者,特别是对于钢琴而言,钢琴简直就是属于肖邦的乐器。在他存世的二百三十余部作品中,全部都有钢琴参与。他拓宽了键盘乐的边界,拓展了曲目库,并开创了许多全新的曲式。
这首让人眼花缭乱的练习曲本是用来训练钢琴学习者的演奏技巧的;音乐对手指跨度的要求简直过分(特别是右手),这样的写法在19世纪早期是极为大胆的。但它远远不止一首炫技的家庭作业那么简单。肖邦崇敬巴赫和莫扎特,在这首体量迷你的大作里,你可以透过旋律上的独创性和丰富饱满的和声,听到肖邦对这两位作曲家在音乐上的传承。
1月2日是个有些滑稽的日子,有时又有点反高潮,但对我来说,这首两分钟的曲子囊括了对新年的全部期许——希望、梦想、探索、决心,还有那暗流涌动的革命……
3日 《哦,智慧的力量》
圣希尔德格(约1098—1179)
女性至少从中世纪开始,就已经身兼数职。作为西方音乐史上最早的女性作曲家之一,圣希尔德格还是一位修女、作家、科学家、哲学家、先知和基督灵视者。她创立并领导了两家修道院。她著作等身,研究领域横跨神学和植物学,同时还是医药治疗方面的专家(很多年以后,早期女权主义者们利用她医学著者的声望,为女性争取就读医学院的权利)。在她那个年代,学识广博的圣希尔德格不仅是一位游历欧洲、受人敬仰的公知,更是一位舞文弄墨的好手。她留存于世的四百多部作品中,有书信、
歌曲、诗歌和戏剧,其中包括《美德典律》(Ordo Virtutum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劝善戒恶的寓意剧。闲暇之余,圣希尔德格还监制了带有泥金装饰的手抄本,创造出了由全新的字母和语言组成的“秘名语”(Lingua Ignota ),学者们认为这门人造语意在增强修女之间的凝聚力,而圣希尔德格也被视为德国科学史的前锋。
不晓得她是如何做到的,这位了不起的人还腾出时间写出了至少七十首音乐作品,其中多数伴有原创的诗歌文本。她通过使用“单音”技法——我们马上会谈到“复音”——创作出了直逼天际的旋律,让她的修女们从空灵的单一线条里唱出了通往天堂的路。考慮到中世纪时期的暴力与不确定性,她的音乐唱起来一定格外慰藉人心。
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她的音乐仍旧能引起共鸣。无论作于哪个年代,这音乐都是充满活力且非比寻常的;鉴于它出自一千多年前一位非常忙碌的修女之手,只会让这一切听上去更加不可思议吧。
4日 降B大调第13号弦乐四重奏,作品130
第五乐章:抒情短歌(颇有感情的柔板)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
贝多芬是古典音乐史上最复杂难解的人物之一,他为我们留下了有史以来最为精湛的交响曲、合唱曲、器乐协奏曲、室内乐和奏鸣曲。接着,就在他那混乱不安的生命接近尾声之时,他创作了这样一组弦乐四重奏(为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而作),不仅将“室内乐”这一体裁,还将一切音乐——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在这些作品的形式、乐思,以及它们所织绘出的醉人的听觉世界,演奏者和听众无不为之疯狂。此前人们从未听过这样的音乐。正如浪漫主义作曲家罗伯特·舒曼日后所言,贝多芬的音乐“无法用语言形容……它突破了人类艺术与想象力所能企及的极限”。
那么这个乐章作为旅行者金唱片的最后一轨就显得恰如其分了。1977年,一台收录了一系列代表人类文明声音、语言和音乐的留声机被发射到了外太空,以便在未来能与外星生物产生有意义的沟通(旅行者1号于2012年进入了星际空间;旅行者2号预计在2019年或2020年进入星际空间)。
贝多芬的《抒情短歌》具有如此超凡的表现力,本就让人觉得它是天籁之音,能够到达其他音乐都无法企及的地方。此时已经完全失聪的贝多芬似乎在极力突破音乐表达的边界,声音的边界。在我看来,《抒情短歌》在短短的六分钟里,探索了有关人性的弱点与荒谬,生命与情爱的终极命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它达到了一种崇高的超然境界。
我由衷地希望外星人们有一台像样的音响。
5日 《十字架上》
安东尼奥·罗蒂(约1667—1740)
今天是安东尼奥·罗蒂的生日,也是他的忌日。令人费解的是,作为J.S.巴赫同时代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听上去反倒像是写给一个已逝的年代,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气质更为贴近。何为“复音音乐”?罗蒂为《十字架上》谱曲的这三行,“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于十字架上,受难,埋葬”,就是“复音”的绝佳典范,也就是含有两条或以上独立旋律的音乐织体。这首作品富有戏剧性并且善于营造独特的气氛:且听低音声部带着悠长的延留音神秘兮兮地不知从何而来;紧接着,当其他声部也参与进了这场声音的盛宴,罗蒂突然加入了脆生生且刺耳的不和谐音,让我们的心一直悬在嗓子眼儿—直到他终于将它们完美地解决(在西方音乐中,从不和谐音到稳定的和谐音的过渡称为解决,和弦从属到主的过渡也称为解决)。“延留音”是制造张力和舒缓的一种手段,每一个靠谱的流行音乐人都曾在创作中使用过张力和舒缓(因为渴望听到美好的声音是我们耳朵的本能)。
我觉得这音乐感人、伟大、光芒万丈。如果你能停下手里的工作,花上三分半钟去聆听它,它一定会感染你。还等什么呢。
6日 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6
第一乐章:适度的快板
马克斯·布鲁赫(1838—1920) 马克斯 ·布鲁赫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旷世奇才,年仅十四岁时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交响曲,随后又相继创作了二百多部音乐作品。然而在古典音乐正典中,他更像是昙花一现的奇迹:在他所有的作品里,只有这首浑厚且摄人心魄的小提琴协奏曲脱颖而出,而布鲁赫也恰恰是因为这部作品而被人们所熟知。
布鲁赫在二十六岁时开始着手创作这首协奏曲,他对这部作品出奇地没有安全感。他花了十八个月的时间完成初稿,之后又在他的挚友、天才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的建议下一遍遍地修改。尽管如此,它还是一夜间风靡乐坛。讽刺的是,这部协奏曲的巨大成功一时间使他的其他作品黯然失色,让布鲁赫陷入了绝望(不过老实说,这沮丧很可能因为他将所有版权卖给了出版商而加剧,这意味着之后他再没从这部作品里赚到过一分钱)。布鲁赫的儿子回忆道,当父亲再一次收到演出这部作品的邀请时,曾大喊:“又是G小调协奏曲!我受不了要再听一遍,一遍也不行!我的朋友们,演一次第二协奏曲吧,或者《苏格兰幻想曲》也好!”那两部作品也非常棒,但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已然成了布鲁赫的招牌曲目。听众与演奏家都喜爱这部作品,它一直经久不衰,并没有因为过度演出而丧失夺目的光彩。 (責编:栗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