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以及传入中国,给中国的翻译界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和影响。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走出去”是翻译界以及中医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功能翻译理论为中医文化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本文对近年来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从选题角度、论文内容和研究方法探究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中医文化翻译的学术发展和趋势,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中医文化;翻译
【Abstract】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German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into China, it has brought new research topics and influences to the translation circles in China. As a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ow to “go global” is a question that has been discussed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and TCM.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CM cultu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 CNKI in recent years, and explores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TCM cultur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pic selection, paper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so a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TCM culture; translation
【作者简介】夏迎庆(1983-),女,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中医文化翻译研究”(项目编号:YY1320)。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背景
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首先由凯瑟林娜·雷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判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随后雷斯的学生威密尔(Vermeer)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提出了目的论(skopostheory),这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即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曼塔利(Manttari)比威密尔进一步拓展了功能翻译理论使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參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stiane Nord)对功能翻译理论进一步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诺德的英文著作《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活动——解释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于1997年问世。该书全面介绍了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解释这些理论的模糊点及其术语。她把忠诚原则引入功能主义模式。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诺德认为,功能主义理论可以涵盖翻译的所有类型。
二、功能翻译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对功能翻译理论研究较深入、影响较大的学术研究主要有仲伟合和仲钰的《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1999),探讨了功能派形成及重要理论,阐释了功能派对翻译概念的定义、翻译过程的参与者、翻译原则以及对功能理论的评价;张美芳的《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2005),介绍了“功能加忠诚”理论并追溯其起源,然后就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局限性进行了评论;卞建华、崔永禄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较为系统地回顾和梳理了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研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杨英明的《论功能翻译理论》(2001),简述了功能翻译理论,详细地探讨了其理论基础,并用关联理论予以论证,丰富了它的内容。位方芳的《借鉴与挪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2007),论述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译介到中国之后引起广泛关注和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读,通过分析产生误读的原因,提出对待西方理论需要奉行“新拿来主义”;马红、林建强的《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2007),较详细地论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翻译原则和方法;张锦兰的《目的论与翻译方法》(2004),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翻译方法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或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何庆机的《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2007),论述了近年来我国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上,还表现在研究的范围上,包括述评研究、理论研究、文学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国内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理论深度不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论文质量有待提高等;胡作友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2008)认为功能派翻译理论不仅为西方翻译理论界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对中国译学的理论研究敢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黄远鹏的《再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2010),以过去15年间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关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归纳出运用“功能对等”所存在的四类问题,提出从理论体系的角度来阐释和运用“功能对等”的观点,并从例子和测试的角度进行了验证。综上可知,功能翻译理论译介入中国之后,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对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归纳,并对该理论的应用也做了探讨,成果颇丰,给翻译界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考维度。
三、功能翻译理论与中医文化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被译介到中国之后,同时也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的翻译实践中。许多学者在中医文化翻译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中输入“主题”为“功能翻译理论”的关键词,类型为“全部”,再从结果中检索“中医翻译”,搜索结果为12篇,除去两篇与功能翻译理论以及中医翻译不太相关的期刊论文,一共是10篇,其中期刊论文7篇;硕士论文3篇。
按照研究角度和内容将以上的学术论文进行分类整理,见下表:
笔者扩大搜索范围,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检索中输入“篇关摘”为“功能翻译理论”的关键词,类型为“全部”,再从结果中检索“中医翻译”,搜索结果共90篇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除去23篇与功能翻译理论以及中医翻译不太相关的论文,一共是67篇,其中期刊论文33篇,作者既有从事翻译工作和研究的高校教师或在读研究生,也有中医中药学的专家学者或在读研究生;硕博士论文34篇,作者大多数为英语语言文学或翻译学的硕士、博士生,也有中药学、中医医史、中医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硕士、博士生。
按照研究角度和內容将以上的学术论文分类整理,见下表:
1. 从选题方向角度分析。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医术语或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分析10篇(占30.3%),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医著作译本翻译研究8篇(占24.2%),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医中药运用的其他翻译研究6篇(占18.2%),中医翻译传播问题与对策研究5篇(占15.2 %),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4篇(占12.1%)。
中国知网的硕博士论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医术语翻译研究分析10篇(占29%),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医著作翻译的研究分析7篇(占21%),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药说明书翻译研究6篇(占18%),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某个角度对于中医中药运用的其他翻译研究11篇(占32%)。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功能翻译理论引入中国,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研究中医翻译的关注度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国内的专家学者开始思索如何在功能翻译理论的体系下,将中国的传统中医中药更好地译介出去,促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2. 从研究内容分析。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大部分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注重在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对中医术语或著作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以达到对原有理论体系的完善以及对实践性翻译活动的指导。
分析原因:因发表学术期刊的作者多为高校教师、博硕导师等专家学者,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研究问题的思路较严谨,对研究问题做了大量的文献查找等工作,研究开展得较为深入,也更关注翻译实践中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硕博士论文中大多数是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医术语翻译或中医著作翻译进行研究分析,以功能翻译理论中的某一理论体系为依据,剖析或应用该理论在中医术语或中医著作翻译中的运用和实践。
分析原因:由于大多数硕士或博士为在校的学生,尤其是涉及语言学、翻译学或中医学领域,对中医术语或中医著作进行翻译研究比较得心应手,选择熟悉的作品结合功能翻译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展开由点到面的研究。
不论是期刊论文还是硕博士论文,从研究内容和对象看,不仅涉及中医术语的翻译、中医翻译传播等问题,还有中医学专业性较强的中医典籍翻译,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作者的专业背景也不限于是语言学或翻译理论与实践,也有专业背景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甚至是交叉学科专业背景,如:中医外语。从发表的刊物来看,不仅有外语类的期刊,还有中医中药类的期刊,如:《环球中医药》《时珍国医国药》《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中医药学刊》《湖南中医杂志》《西部中医药》《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药管理杂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等。
四、研究结果
功能翻译理论为中医文化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过去十几年来,学术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研究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升,且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1)研究由最初的多为理论研究转为理论和实证研究共同发展;(2)研究的人员不仅有来自翻译学、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等领域,以及来自交叉学科方向如中医外语、医用英语、中医翻译等领域的专家;(3)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探讨中医文化翻译的源语和目的语,除了适用于汉语和英语之外,还有适用于俄语、日语等。
五、结语
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如何“走稳”“走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摆在翻译学以及中医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面前的一个新挑战。功能翻译理论为中医文化的外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翻译过程考虑的因素有翻译发起者、译者、原文本制造者、目的语接受者,等等。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鉴于中医文化翻译的特点,培养精通外语且懂翻译学以及中医学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加强翻译学和中医学两方面专家学者的充分交流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仲伟合,仲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3):47-49.
[2]张美芳.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J].外国语,2005(1):60-65.
[3]卞建华,崔永禄.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82-88.
[4]杨英明.论功能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01(6):39-42.
[5]位方芳.借鉴与挪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2):63-67.
[6]马红,林建强.功能翻译理论与其翻译原则和方法[J].外语学刊,2007(5):118-120.
[7]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2):35-37.
[8]何庆机.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翻译,2007(4):16-20.
[9]胡作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8(6):249-255.
[10]黄远鹏.再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