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的教学取向刍论

2020-12-23 06:59吴生鸿
成才之路 2020年34期
关键词:论语语文教学

摘 要:《〈论语〉选读》教学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取向?要从课程标准对经典选读教学的定位出发,引导学生走进经典,理解孔子的思想,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文章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述教学取向,强调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论语》选读;语文教学;教学取向;人生理想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34-0110-02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选修)中的《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为《〈论语〉选读》,课文选文体现了孔子在社会担当、师生关系处理、人生的智慧、理想人格选择、教育思想和方法等方面的深刻认识,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进而指导学生的立身行事,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取向往往是纷杂而不统一的,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利于学生“走进去”和“走出来”。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立德树人的教学取向出发进行教学探讨。

一、在经典解读中“走进去”体会,“走出来”领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优秀文学作品阅读有一个明确的导向: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审视古代经典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要“走进去”,更要“走出来”。因此,对于经典阅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在领悟中谋求自我思想的提升,切实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教学《〈论语〉选读》时,文言知识包括文字的解读或孔子思想的了解是必要的,因为这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就无法走进经典,自然就谈不上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涵养德行,提升思想修养,当然更谈不上“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在这一方面,教材本身已有详细的注解或简要的足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介绍,而且对于文言基本知识,学生在必修教材的学习中已有必要的积累,是不存在太多实际障碍的。如果学生真有什么疑惑,其实大多已不是字词理解方面,而是对文本所蕴含的思想的理解方面了。因此,教师教学的重点恰恰应由此出发,引导学生去发掘深藏于文字背后的基于历史事实、社会现实、作者人生追求的深意或思想,以期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孔子思想,在体会感悟中理解内化,进而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升思想认识。这样的教学,自然就能够达成培养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的了。

二、以问题方式层层推进,挖掘文章思想内涵,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下面,就以教材所选“长沮、桀溺耦而耕”一段为例来具体讨论。教材在“引入话题”中有如下表述:“有趣的是,孔子在當时虽然赢得了众多弟子的推尊,并且得到了社会上部分人士的支持,可是不解、讥讽和困厄一直伴随着他。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抉择人生的吧。” 这里,显然是引导学生从关注孔子的现实困境(这一点教材选文前已有简洁明晰的介绍)入手去理解他是“怎样抉择人生”的。学生一旦明白了孔子为达目标百折不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的人生抉择,自然也就会理解为什么孔子的思想会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基于此,教材选编者给出了教学重点的选择方向,即于两种思想的对比中“引导学生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这个教学重点落实了,让学生树立“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就可以落到实处。

具体怎么展开教学?先看选文: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段文字,结合了教材中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简明介绍及课文较为详尽的注释,学生的理解不存在字面上的疑难。如果教师能依循课程标准的指向,把握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着力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展开教学,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子路所问之“津”与长沮、桀溺所答之“津”的“津”字内涵是一样的吗?第二,面对子路“问津”,长沮为什么不仅明知故问,还要问更多的问题,且终是答非所问?这样的答非所问体现了他对孔子什么样的态度? 第三,子路与桀溺一番问答后,桀溺最后的言说及“耰而不辍”的行为又体现了他对孔子什么样的态度?第四,子路将问津的结果告诉孔子后,孔子的话又说明了什么?

这里所提的四个问题,会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学生结合文本解决了这几个问题,也就会明白文本中所涉及的具有不同思想的两类人——其一为“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者,以长沮、桀溺为代表;其二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自然就是孔子了。同是面对天下的出路问题,两类人所持的态度是相反的。为什么会如此?笔者认为这正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关键。

显然,第一个问题,子路所问之“津”仅指渡口,他只是问路而已,而长沮、桀溺所指“津”其实已指向天下的出路问题。第二个问题,长沮明知故问且追问,并非他不知孔丘为谁,而是嘲讽式地反问:聪明的孔丘怎么能不知“津”呢?这样的嘲讽,当然还是指向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第三个问题,桀溺是希望有更多像他和长沮这样的“避世之士”一起来抵制这个举世滔滔的世界,而不做孔子那样的“避人之士”。第四个问题,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显然是清楚明白地表明了他的选择——正是因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所以他要去担负起改变“无道”大局的责任。

很显然,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长沮、桀溺也迫切想找寻这个“举世滔滔”社会的出路,只是面对现实,他们选择“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这就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在这一点上,学生才会知道孔子有怎样的社会担当,也就会明白这种勇担社会重任的精神高度及价值。

当教师在教学中解决了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当然要结合具体的学情进一步细化这些问题)后,学生就会明白孔子选择的是怎样一条人生道路,就会懂得他何以赢得众多弟子的推尊,就会理解孔子有怎样强烈的勇于担当的入世精神,就会理解为什么孔子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深遠的影响。由此,语文教学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引向课外,由课堂思考引向社会思考,也就是引导学生“走进去”后又启发他们“走出来”,让学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作为中学教师,在《〈论语〉选读》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取向不是唯一的,但要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依据课程标准,选择最能引导学生走进经典的教学取向。要引导学生通过眼下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提升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让语文教学成为向学生渗透优秀经典文化的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1]李雪.高中语文《论语》选读的启发式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庄颖华.基于学案教学法的《论语(选读)》教学研究[D].宁波大学,2015.

[3]林忠港.选修课要呈现出必修课未曾有的景象——《〈论语〉选读》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0(11).

[4]邵娟英.让《〈论语〉选读》课堂靓起来[J].文学教育,2011(03).

Study on the Teaching Orientation of Selected

Reading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u Shenghong

(Wuwei No.18 Middle School,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What kind of teaching orientation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teaching of selected reading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students to enter the classics, understand Confucius' thoughts, and improve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from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ourse standards for the teaching of classic reading. Combining with specific teaching cas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eaching orientation, emphasizes that students should gradually form their own thought and code of conduct, establish a positive life ideal,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selected reading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orientation; life ideal

作者简介:吴生鸿(1973-),男,甘肃天祝人,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论语语文教学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