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高考Ⅱ卷吉林省优秀作文点评

2020-12-23 04:38刘万春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共创人类世界

刘万春

【作文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题简析】

2020年全国II卷的作文题,由题干、材料、提示和写作要求四个部分组成。这道考题直击当前的热点时事,在写作提示中规定考生必须完成一篇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表的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演讲稿。很显然,在演讲稿中,“携手同一世界”扣住了现实时代的大背景,而“青年共创未来”则立足于演讲者的身份,揭示了演讲更为明确的主题。

考题的材料由三个段落构成,大量引述是它的特色。但这三个段落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其中,第一段材料引述了墨子在《兼爱》中的名言和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著名诗句,表达了“兼爱”和“大同”的思想,为试题奠定了基调。而第二段材料和第三段材料则是对第一段材料思想的印证,它告诉人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都不断增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他们相互支持、相互祝福,期待胜利、期待迎来美好的明天。这些行动与话语,就是“携手同一世界”“共创未来”的生动体现。

与同写抗击疫情题材的新高考I卷(山东卷)的作文题(要求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的文章)相比较,这道题所提炼的写作角度虽不是很具体,但也设置了明确的情境,规定了考生写作的虚拟身份,限定了文章的主题和文体,要求还是十分明确的。本篇作文写的是一个大题目,考生能否有高瞻远瞩的气度、视野和从容、得体的表达,是一大考验。

此外,“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的指令,决定了考生既不能离开“青年与未来”大写疫情防控,又不能脱离世界人民共同抗疫的大背景来空谈青年的使命,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也是对思维与表达的考验。

【优秀作文】

(一)

同气连枝,共创未来

吉林一考生

各位参会代表: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围绕“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主题来分享各自的想法。很荣幸,我能作为中国青年代表与在座的各位进行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同气连枝,共创未来》。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交通、电力与网络让一切成为可能,而全球化的浪潮让一切成为必然。正如约翰·多恩所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地的一部分。”作为一个人是如此,作为一个国家亦然。同气连枝,才能实现共创未来的梦想!

我们青年要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今天,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既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拥有的就是同一个家园。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泛滥于全球,中国首先感受到了来自世界的温暖与大义。同样,当疫情在海外蔓延时,中国也积极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以详实的疫情分析和有效的经验支援、回馈各国。疫情救援,是不可分割的全球一盘棋,更是各国情谊的守望相助;視人之国,若视其国,是因为利益,更是因为道义。

我们青年要做到:同气连枝,同担风雨。我们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因而不可分离。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孤立便意味着落后、贫穷与腐朽,而交融则意味着前进、强大与团结。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全球化有其必然性,而“同气连枝”是在这种浪潮中每一个国家都必须认识并保持,也不得不保持的态度。

我们青年要做到:脚踏实地,共创未来。人们常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而现在我们要说,青年是世界的未来。青年能为世界的团结做些什么?中国的儒家文化始终坚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积累,《大学》也明确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理论。人类的行为方式最终由思维逻辑所决定。由小见大,由此及彼,脚踏实地,方能共创未来。

诚然,哪怕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也总有少数国家的少数人不顾世界发展趋势及世界人民的意愿向往,试图孤立他国以实现自己的所谓政治抱负,然而正如《孟子》所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阴霾虽常在,却无法长久地遮挡阳光。

当人类跨越空间距离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整个地球跳动着同一颗心脏,人类开始拥有了一个新的名词,我们把它叫做世界史。现在,它正由我们青年握笔,书写新的篇章。让我们共同期盼,一起呼喊:消失吧,黑夜!到来吧,黎明!团结吧,人类!奔涌吧,青年!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立意准确,思路清晰,内容丰赡,文体特征鲜明。无论是《同气连枝,共创未来》这一标题,还是同样以八字整句出之的三个分论点,都是从命题材料的引文中撷取、整合而来的,却体现了论述的严密逻辑:从原因到结果,从态度到行动,从现在到未来,逐层深入。倒数第三段以“诚然”一词开头,有理有节地表述了对“逆全球化”思潮的批判立场,既拓展了论述的空间,更表明了作者坚定的信念。结尾处使用呼告式的排比短句,显得激情澎湃,增添了演讲的感召力。

(二)

携手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吉林一考生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携手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世界。我国也深受其害,武汉一时成了疫情的重灾区。但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一架又一架满载着援助物资的飞机从世界的四面八方飞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等诗句印在救援物资的箱子上,不同国家的文字,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坚定支持和深厚情谊。我国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曾说过:“为人处,即是为己处。”所以,暮春之时,取得疫情阻击战的胜利、在困境中苏醒的中国,就以全国各地迅速形成的强大生产网络,为曾经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们送去了数量更为巨大的抗疫救援物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醒目、最深刻的交流合作,也是最令人骄傲的共赢。

“合作共赢”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无一不是“合作共赢”的体现。我们甚至还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去体悟当时人们深切向往和平与合作的强烈愿望。从过去到未来,世界人民合作交流的脚步从未停歇。

但是,在光滑如玻璃一般的外壳下,却也遍布无数的裂痕:阴谋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分裂势力,等等。某些国家企图分离他国领土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如蓄意挑起中东地区的石油、水源争夺战等,甚至企图将国家间的普通摩擦上升到热战层面。因为,一旦冲突加剧,心怀不轨者便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此种行径不亚于明目张胆地支持恐怖主义、实行恐怖暴力。更有甚者,竟妄图使用核武器来威胁他国。殊不知,这是将给人类文明带来毁灭性灾难的痴心妄想,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绝不容许其有一丝实现的可能!

“鼓鐘于宫而声闻于外,方可知其声洪;鹤鸣九皋而声闻于天,方可知其音绝。”目前世界合作共赢、相互交融的趋势愈加清晰、明朗。在经济、政治、科学甚至军事领域中,合作研讨都在加强。在携手同行中,增进了各国亲善友好的关系。在我们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正默默地孕育着一株繁茂的天人菊——它代表着亿万人民的同心协力。

“一枝独芳,远不及万紫千红遍山野”,当代五湖四海的青年学者、知识人才更应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携手,东西并肩;合作,南北贯通。“面向世界才能知己相逢,相逢才能携手同行,携手同行才会成功共赢,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作者视野开阔,对当前面临“历史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有甚为清晰的了解。除了考题提供的素材,他还能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补充例证,使文章在展开论述时显得更为从容自信。文章褒扬了世界人民同心携手抗疫的“合作共赢”之举,也对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倒行逆施者进行了揭露和批评。正反对比,彰显了论证的力度。

(三)

手拉手,创未来

吉林一考生

尊敬的各位参会代表:

你们好!

很荣幸能作为中国青年代表来到本次论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手拉手,创未来》。

在大约一百年前,中国的思想先驱鲁迅先生就对青年提出过这样的要求:“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上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在一片混乱的社会形势下,“少年中国学会”的先行者们开始寻找新出路,他们各抒己见,积极探索,像火把,像明灯,像旗帜,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着前进的方向。到了20世纪后期,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代的青年们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他们埋头苦干,稳重踏实,像砖瓦,像石阶,像螺丝钉,促进社会的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青年一直很好地践行着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而奋斗的精神。时代在变,但青年积极奋进的精神却未曾改变,代代相传。我们愿意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面貌,为世界贡献中国力量!

正如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所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上的一部分。”是的,生存于同一个星球上的人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提升各国的综合国力,还是处理好国际事务,都离不开人们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今年爆发了新冠肺炎,面对疫情的肆虐,各国人民互帮互助、团结友爱。“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是印在日本援助中国的物资外包装上的诗句;“山和山不相逢,人和人要相逢”,这是中国在向世界各地的国家发送赈灾物资时附上的话语。这些寄语表达了世界对中国的支持,也寄托着中国对世界的祝福,它们共同彰显了世界是全人类的世界,是命运的共同体。中国人民的领袖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人民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又反复申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虽然我们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性别不同,但我们都属于人类,都属于世界这个大家庭。中国青年愿与世界青年共同进步,中国要与世界共同发展。

我们青年是国家的奋斗者,是社会的引路者,是世界的创造者。青年促进了时代的发展,时代也见证了青年的成长,在“地球村”这一大背景下,我们青年人更应该万众一心,相互尊重,倡导和平,开创未来。世界是我们的,我们也是世界的。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共御风雨,期待明天!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立意精准,契合题意。演讲题目为《手拉手,创未来》,与考题规定的主题完全一致。文章的三个主体段,先阐述百年以来中国青年体现的“中国精神”,再分析全世界青年理应同呼吸、共命运,结成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最后强调青年作为“国家的奋斗者”“社会的引路者”“世界的创造者”的责任与义务,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文中有机运用了命题材料中所引述的诗文名句,又善于运用整、散句式的变换来调节演讲节奏,通过恰当的修辞方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体现了作者较好的语言素养。

(四)

携手逐光,必有相逢

吉林一考生

亲爱的各位青年朋友:

你们好!

我很高兴能够作为中国代表参与这次论坛的讨论。我们这些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语言、肤色的青年同处一室,平等而和谐地交流,本身就是对论坛主题的最好诠释。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携手逐光,必有相逢》。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明白:种族的差异、制度的不同,并不能代表全部的历史遗留。而今天,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注定应走向团结合作,正如我们的祖先虽曾为各自的利益兵戎相向,却也曾为抗御共同的灾难同心携手。

中国古代的智者墨子曾告诫说,应“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西方的约翰·多恩也曾说过“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今日,在新冠疫情这个人类共同的大敌面前,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孤岛,是看客,可以置身事外,可以事不關己。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在直面疾病与死亡的威胁,因此,是拉起手来的时候了,正如我们的祖先一样!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无数为抵御共同的威胁而建立起来的联盟。如今,是时候建立起一个包括全人类的联盟的时候了!我们应当明白:今日的病毒威胁不是人类唯一需要共同面对的威胁,也许,它仅仅是一个警示,甚至开端!

随着地球人口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到饥饿问题愈发严重;而科技的飞速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福祉,却也可能带来难以预估的问题。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处于和平状态下的今天,依旧有不少地方的人们深陷战争与杀戮的苦难漩涡,脚下的土地被鲜血染红。历史用它的痛苦警示我们:不要让悲剧重演。因此,我们不应继续怀抱着自私与恶意,而应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去奋斗,为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而奋斗,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为了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希望而奋斗!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无数这样的例子,看到了不同国家的人为彼此祝福祈祷,看到了不同的语言传达着同一种祝愿,看到了不同颜色的手握在一起,看到了人与人的相逢,看到了黑夜后黎明的曙光。我们应当看到,人类的联合是可行的,是有利的,是必然要发生的。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保障更多人的幸福。我在这里期待着,终有一天,我们不再有歧视与偏见、战争与仇恨,每个人都将幸福而光明正大地走在路上,微笑着向经过的随便哪个国家、哪个种族的人颔首致意,并且不用为未来而发愁!

最后,祝福青年,祝福人类,愿大家幸福,前路光明,未来无忧!

谢谢!

【点评】

演讲稿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它必须有现场感,有对象感,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本文的文体特征鲜明,文中使用了许多感叹句、排比句,加上针对“身边人”的动情倾诉,使语言具有很强的鼓动性与感召力。从内容方面说,文章的论述立足于当前世界人民相互支持联合抗疫的背景和现实,但又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历数饥饿问题、和平问题,以及科技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携手逐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由显得更加充足。

猜你喜欢
共创人类世界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共创一片蓝天,同爱一份绿色
谁变成了人类?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小手拉大手 共创文明城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