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姝燕
摘 要:杜甫的《登岳阳楼》不仅诗体工整,而且厚重绵长。其即物名篇的方式,形成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极大。文章就诗的人物背景、文本分析、格律创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力求简括诗的语意及文本特色。
关键词:杜甫;岳阳楼;唐诗;律诗
古来文人素爱登高眺远,赋诗为念。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是历代文人心之所好。如果说,李白的诗作是洒脱淡宕,浪漫派之集大成者;杜甫的诗便是镜照全唐的纪实写照。《登岳阳楼》一诗,是杜甫由四川溯返长安,船过湖南小舟暂歇时在岳阳楼所作的登高杰作。该诗以简约质朴的笔法,描写了诗人初登岳阳楼时的视觉震撼和情感抒发,表达了作者对大唐帝国日益式微的深沉感慨与对自身多舛命运的无限悲凉。换言之,该诗既是对唐代社会文明缩影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彼时诗人内心活动的一次真实写照。原诗节录如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 杜甫其人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其于盛唐降生,同这个朝代一起经历了历史的变革。他以现实主义手法,纪录唐王朝的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以诗为凭,表达对人间世事的观照感悟。杜甫的祖父是高宗时咸亨进士杜审言,曾有“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名联万古。父亲更曾在《宗武生日》中给予点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①可见其家学渊源之深厚。纵观杜甫一生,即便才高八斗,能“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依然抵不过科考不顺,四十左右才迎来仕途。安史之乱前后,战争的辗转更让他感到触目惊心。无论是“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又或者“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都只能是“少陵野老吞声哭”“愁坐正书空”的遗憾。到肃宗收复旧土,杜甫获左拾遗。再至蜀地居、离之漂泊。最终,生命的休止符落在了小舟初过的湖南。作为诗人的晚年力作,《登岳阳楼》自然也具备了一定的时代特性和内涵意义。
2 文本分析
《登岳阳楼》一诗共四联,40字。全诗围绕一个“登”字展开,表述诗人内心感受,抒写诗人对家国、个人命运的感慨。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描写的是登楼前的溯源与登楼动作的完成。第一句“昔闻洞庭水”,表述了未登楼前对洞庭湖的了解。洞庭湖在岳阳楼边,历来是与岳阳楼同名的景观,以彼引此,既开门见山,又不过分直白,虚染有度。且屈原早有“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名句,以典论今,突出了岳阳楼深厚的历史背景,也奠定了全诗的惆怅基调,可谓是一举两得。其中“昔”与“今”的反义对比用得极妙,既很好地突出了时间上的拉锯之远,更在此基础上烘染出对千古名楼的长久向往,为后文做了情绪铺垫。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的是登上岳阳楼后极目远眺时目之所及的场景:视野开阔,全无遮挡;水天一色,云湖共存。“吴楚”指唐以前的吴国与楚国,“坼”字意指边界,以旧国寓今朝,是文人共性,家国情怀自不必提。尤其意指边界的“坼”字,既是陈述也是申发,想那吴、楚古国,当时有界,至今已恍然一色,泱泱大国,幅员辽阔,本该有守边严待的自信和固疆无限的自定,却不知哪里,飘出些零星的悲壮感。到“乾坤”一句,气势更盛,也解了谜团。天地阴阳尽收眼底,本来灌溉满怀,但一个“浮”字把悲壮又唤了出来:一则,乾坤之浮,是立根不稳,意寓家国飘荡;二则日夜之浮,是轮替不稳,寓意时代变换;三则前二浮同在,则人如草芥,意寓自身不稳,命途多舛。如此三不稳,本该是描写中的凄零寥落,却生生在名词的对仗里,释放出流星过后的光芒万丈,实在气魄惊魂,非常人所能及。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是登楼后的第一次情感激发。作者笔锋突转,写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我年轻时的理想很高,可最终什么志愿都没有完成,一事无成、一无所有;我在外流落了那么久,现在老了,想要回到故乡去,我的希望就在这一条船上了。只有它,可以载着我回到我希望到达的地方。”①从上句的自然景观到这联的人身感悟,是从具体物象到抽象意向的一次变转,且不突兀。如上文所述,颔联时已在具象描写中铺垫了情感化象征,因此,这里不过是承上后的渐明描写,犹如国画中的浓墨重彩、顿笔急促,恰到好处。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则是第二次的情感激发,字句中无不透出对家国命运的悲怆感发。自安禄山起兵后,唐朝便由盛转衰,战乱不断。而壮志未酬又素手无奈的诗人,除了凭轩哭泣之外,仿佛也没有更好的宣泄方法了。这些飞溅的眼泪,既有对自身的不滿,更有对国家的忧怀,也是对未来的迷惘和惆怅。
3 诗律分析
《登岳阳楼》是五言平起律诗的一个典例(押下平尤)。“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②。它的原体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而本诗中,首句“昔闻洞庭水”,即以“平平仄平仄”对本来的平仄格式进行了替换,并且符合特例情况下“五言第一字必须用平声”③的规定。事实上,杜甫很善于在诗歌中进行变体,且方式不一。本诗中只有第一句用了这样的特例变化,这同他在另一首诗的变体有很大不同,《月夜》中,他是将诗中两处“平平平仄仄”的用律“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
4 《登岳阳楼》与《岳阳楼》
从《杜工部蜀中离席》一诗,可以约略读出“李杜”之间的一些交集。不能武断地说,杜甫对李商隐的影响有或者没有,但李商隐确实与杜甫大气写实的创作风格有较大的不同,“残荷听雨”就是最好的证明。
《岳阳楼》是李商隐在唐肃宗时所写的七言绝句。与杜甫纪录片式的写实不同,他以故事片的方式咏诵了这座千古名楼:“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四句话中三句语带典故,无一不存咏古之意。“汉水方城”语出《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高唐雨”语言出《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无心入武关”语出《史记·楚世家》:秦昭王约楚怀王于武关相会,“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即便是登高怀古,依然不灭儿女情长的缱绻,这是与杜甫即景而写、即席而发的创作手法的最大的不同。李商隐的诗文是早有设想的铺排,楼高如何,天景如何,日暮下的湖水,夕阳里的余晖,都不是他要抓取的印象。将这些虚化后的历史故事,楼层上的聚焦,才是真正传情达意的方法铺张。四句话,四个历史画面,最终汇聚成岳阳楼上,李商隐对晚唐的一声哀叹。
5 总结
岳阳楼之于文人,仿佛永远在雄奇景观之外,多一分悲凉的哀叹。后世深受杜甫影响的陈与义曾说“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何其哀鸣戚戚,举目无方。哪怕曾经三朝为官的欧阳修,也是因为贬官而成就的《岳阳楼记》。当王之涣在鹳雀楼顶意气风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岳阳楼与渺渺洞庭波则只是杜甫忧国忧民里的一抹怆然惊鸿吧。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诗[J].北京:中华书局,2015:170-177.
[2]王力.叶嘉莹说杜甫诗[J].北京:中华书局,2012:39.
[3]胡可先.唐诗经典名篇的多元解读[J].名作赏析,2014(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