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资助体系思政教育功能的研究

2020-12-23 04:19丁洁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5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思政

丁洁

[摘 要]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地方高校逐渐完善和实施资助政策,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在实施资助政策的过程中,发现其中除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一定的思政教育功能。然而,截至目前,如何有效发挥地方高校资助体系中的思政教育功能,仍然是我国高校所困扰的问题。因此,以地方高校资助体系思政教育功能的重要作用为着眼点,分析当前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发挥地方高校资助体系中的思政教育功能的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地方高校资助工作开展以及发挥其中思政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导向。

[关键词]地方高校;资助体系;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地方高校基层团学机构改革背景下学生干部实行轮岗制度的探索”(湖南省教育厅:18F16);湖南文理学院2020年党建研究课题“立足‘三全育人提升兼职辅导员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对策探索”

[作者简介]丁 洁(1981—),女,湖南临澧人,学士,湖南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5-00-04[收稿日期] 2020-06-08

一、引言

就目前各地方高校资助政策开展的状况来看,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奖、贷、助、勤、补、减”的系统化、多元化的相对完整的资助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贫困家庭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其中还存在着诸如资助过程缺乏有效监督、资助资金或资源的渠道单一等问题,这些都是阻碍高校资助体系中德育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在资助工作的开展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工作,从而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还需要各方努力,深入推进实践,不断提高资助教育水平。

二、地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日益凸显出现代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等时代特征,同时,在世界化格局与国际秩序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外来思想与文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这样的形势下,学生对于自身价值选择更加趋于多元化。然而我国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由于家庭困难的因素而局限了自身价值的选择。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劣质外来文化的侵蚀。因此,高校的资助工作除了不断促进教育公平,给予这一类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同时需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坚定的信念以抵御劣质的外来文化,从而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有利于有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方高校是向区域地方培养和输送高等人才尤其是应用型高等人才的基站和枢纽。大学是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地方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积极引导,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导向,将其贯穿于开展各项工作的始终。因此,在地方高校的资助工作中结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更有效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受到帮助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同时,能够保持独立思考,提高其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资助育人的目标。

三、高校贫困生思想特点及成因

(一)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学生思想观念落后

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偏远的山区,由于地势阻隔,信息不通畅,先进思想无法及时传达到农村。虽然教育改革已取得很大成效,但教育资源仍存在地区差异,部分农村地区教师资源稀缺,学生无法在学习中接触到新科技,见识与城市学生有所差异。部分农村学生家庭收入较少,经济条件差,进入大学后,思想观念、学习方式与城市学生不同,会产生自卑心理。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家中有多个子女,父母经济压力、生活压力较大,导致学生得不到合理的关怀,缺乏安全感,容易在与城市学生对比中产生偏激,压抑等心理问题。部分农村贫困学生会认为经济条件是限制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家庭情况愤愤不平,也不愿意领取学校资助,逐渐形成孤僻性格,不愿与人交流。

(二)城市地区竞争力大,学生生活存在落差

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传统企业受到压迫,城市下岗、失业率增多,虽然城市就业条件远高于农村,但面对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时,政府和国家仍无法完美解决,部分城镇家庭在下岗之前家庭生活优渥,经济富足,但失业之后,由于在短时期内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再就业难度加大。父母失业很难给学生应有的关怀,家庭中不能形成良性的教育氛围,部分城市家庭以父母收入为主要经济支撑,但突然失去收入来源的家庭会陷入困境,学生经济生活由奢入俭,存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出现强烈的失落感或压抑感,情绪状态不佳。部分城镇职工由于经济收入较少,被列入低收入保护行列中,学生只能利用有限的资金生活,无法接触新事物、新技术,部分城鎮家庭虽高于低收政策标准,但实际生活仍然贫困,因此对新观念的接受能力较弱。另外,部分城镇家庭由于外出打工,户口并未迁入当地,造成就业、就医、就学困难,学生的思想问题、经济情况急需解决。

(三)特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感缺失

社会上存在一部分特殊家庭,例如孤残、单亲、离异家庭,这些家庭的子女大多是寄养或隔代抚养,也是高校资助的重点。家庭由于特殊原因,无法给学生合理的帮助,部分家庭由于疾病或突发性变故,很难维持正常的生活,学生的教育也逐渐受到影响,自卑心理十分严重。部分学生由于需要照顾家庭生活,时常会出现忧虑的情绪,进而引发心理失衡,这对学生日常表现、处事行为、对生活的态度、意志力都有不良影响,这类贫困生在扶持时,高校既需要解决其经济困难,也需要在思想上、心理上进行疏导,防止学生产生心理危机事件,高校可以通过跟踪服务为学生排忧解难。

四、地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了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

国家级的资助政策,是以整体出发,具体规定了针对家庭困难学生实施资助,但并没有硬性规定资助工作的育人职责。因此,各地方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时,往往照本宣科,根据相关的硬性文件条款实施资助工作,将大部分资助工作用在对贫困学生的物质资助上,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资助,使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无法有效发挥。这也是多年来,虽然在资助工作开展下有效缓解了高校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但是这些贫困学生的精神或是心理状态上仍然无法脱离贫穷的困境,往往在生活中表现出自卑、敏感、交际能力差等现象。同时,一些学生对于资助抱着理所当然的心态,拿着助学金任意挥霍,贪图享受,形成不劳而获等不健康的心态,严重背离了资助工作开展的初衷。

(二)贫困生认定难、识别困难大

按照相关规定,由学生本人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到相关单位开具贫困证明等材料,从而提出资助申请,是学生申请贫困资助的基本流程。然而,各地区的相关单位,往往难以具体对提出申请的学生一一进行调查,通常只是盖章了事。而许多真正贫困的家庭,由于某些局限性,不了解相关程序而错失了受资助机会。而学校往往也只能凭借学生提供的相关申请材料实施资助,无法真正了解到贫困学生的情况。再者,贫困,并没有一个可量化的统一标准,因此,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容易受到主观影响,从而导致结果不公平、不客观的现象发生。大部分高校资助工作往往将重心放在了前期贫困生的评选工作上,而忽视了后期对于受资助学生包括助学金的用途、心理状态、学习生活状态等方面的监督与跟进,这也是导致资助工作仅仅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而无法深入思想精神层面的重要原因。

(三)资助形式单一

根据可靠数据发现,大部分地方高校的资助工作主要依靠国家下发的财政补助,对贫困学生实施单方面的经济资助,忽视了多元化、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资助。资助工作开展的规模有限,力度不够。例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辟校园勤工俭学岗位,整合社会、企业等团队力量等方式,这些方式既能够扩大资助资源,也能为贫困生提供丰富的锻炼机会,在获取经济收入的同时,提升其就业能力。资助工作受到很大局限,也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五、地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重视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根据资助工作项目的特点,定期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常见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贫困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资助形式,学校可根据这些资助项目的特点,适时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正向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懂得感恩,励志成才,回报社会等积极观念。开展勤工助学、科研助学、志愿活动等特色助学工作,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积极上进的精神。开展的主题活动不可过于单一,应采取形式、次数不限的方式,合理展开,保障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多年的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形成了独有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会使资助工作的开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的导向作用,通過谈话沟通、主题班会等形式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端正态度,将资助转变为学习的无限动力,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二)加强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重要形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使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更加事半功倍。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很有可能对其心理上造成某些负面影响,损伤其自尊心。因此,要在进行资助的同时,重视健康的心理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校的资助工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心理压力来自社会、家庭、自身素质等多个方面,如果心理出现问题而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很容易误入歧途。因此,高校的资助工作始终强调,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资助层面,精神上的富裕也相当重要。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或者宣传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进一步优化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还可以通过社会心理活动帮助贫困生打开心扉,以积极的态度与人交流,疏解心中的烦闷。高校需要与心理机构进行良性互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建议,以专业的知识优化心理教育工作。

(三)因地制宜制定特色校级资助政策

在保障实施国家资助政策的前提下,地方高校首先应该因地制宜,创新性地制定和实施本校的特色性学校层面的资助政策。完善校级贫困生的认定机制和办法,细化相关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申请、评选、监督、教育等环节的规定,保障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资助工作开展的全过程,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充分凸显资助工作的育人目标,确保真正发挥助学金的“助学”功能。从确定资助对象开始,除了了解和关注学生家庭的困难程度,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态度以及平时表现等都应该作为基本的评选参考。在资助的过程中,要保障做好积极正向的引导,并定期做好相关的跟进、监督工作。其次,努力扩大资助规模与力度,开辟多元化校内勤工俭学的岗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或者其他的社会力量对贫困生进行针对性帮扶。最后,需明确的是,虽然资助工作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不可忽视非困难生的参与,在进行评选、考核以及监督等工作环节中,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因此,在这些环节开展的过程中,也要对这些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引导,引导和培养每一位同学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

(四)建立健全资助工作队伍,加强监督与培训

以资助工作开展状况来看,其中缺乏一个完善的、专业的思政工作开展团队,这是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思政工作开展盲目、混乱,工作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的资助工作队伍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系统、专业性的思政工作团队,有组织、有纪律地对整个资助工作团体开展思政工作,从而更好地在资助工作中渗透思政工作的内容。在思政工作人员的选拔上,要注重“老、中、青”的年龄组成结构,让团队既有经验积累,沉着稳定,又有敢拼敢闯的创新精神,要保障将真正的具备政工专业素养、政治思想觉悟高、理论水平好、热爱政治工作、具备一定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放到思政工作岗位上。同时,要积极建设思政工作人员的后备储备军,以免出现断层。要有计划、有组织地不断挑选新的具备优秀政治思想、专业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优秀大学生加入思政工作建设中,保持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保障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政工作的开展紧跟时代的步伐。

六、精准扶贫下学生思政辅导平台的构建

对高校资助体系而言,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工作是扶贫的第一步,也是资助体系构建的一大难题。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对经济问题很容易伪装,认定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贫困生的思想。由于各地区资源存在差异,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情况的登记信息并不准确,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无法保证家庭经济是否有造假现象。部分非贫困生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开具贫困证明,因此资助的真实性,可靠性很难得到证实,贫困生的收入水平、消费动态、生活变化很难反映。部分家庭可能在某一阶段极度困难,但之后会有好转现象,这种情况并不需要持续的扶持,但贫困证明材料无法跟踪反映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容易造成扶贫认定不准确,真正困难的家庭没有得到救助,思想问题自然得不到积极的辅导。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学校在校经济情况,细致调查学生家庭背景,用跟踪调查识别需要扶助的贫困生。部分高校认为学习成绩是资助的第一条件,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认定门槛,导致成绩较差、思想较落后的贫困生没有办法得到资助。仍有部分高校认为助学金、贷款、减免学费等工作可以帮助贫困生减少一定的经济压力,因此,没有针对得到补助的贫困生制定思想政治工作方案,使资助体系中的思想政治内容不完善。部分贫困生在得到资助后使用不当,会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需要意识到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资助工作同等重要,并且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了解贫困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变化,为贫困认定提供详细资料。同时,高校需要将补助名额按照班级人数、地区特色分配到每个班级,建立调查表对校内每一个学生的认定标准进行整理,例如某些建档立卡、领取低保的学生无法参与助学金评定,使其引起对学校的不满。高校可以结合调查表真实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经济状况,尽量帮助每一个贫困生清除学生对社会的不良看法,耐心细致的疏解贫困生心中的苦闷情绪。高校需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卸下贫困生的经济重负,使贫困生正确面对经济状态,树立科学的思想态度帮助学生摆脱贫困。首先,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贫困等级进行区分,对每一个等级的学生制定教育方向和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树立生活自信心。除了对学生的贫困等级区分之外,学校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区分,对每一类贫困等级的学生进行心理评定,实现精准扶贫环境下的人文关怀。

七、结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质量高效率实现地方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各地高校在实施资助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明确资助并不只是表面上的物质资助,要更加重视资助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挖掘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功能,兼顾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正视资助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多元化、多途径的开展资助工作,努力实现将思政教育贯穿资助工作开展的始终,充分发挥资助体系中思政教育功能优势,不断提高地方高校资助体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发勤,刘新龙.高校资助工作中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10-112.

[2]张敏.新形势下研究生奖助政策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研究[J].吉林教育,2018(7):59-61.

[3]萬狮狮,李婷.高校资助工作中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提升策略[J].现代交际,2017(23):97.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Funding System in Local Universities

DING Jie

(College of Arts,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Changde, Hunan 415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gradually improved and implemented funding policies and formed a complete system. and formed a complete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it is foun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function of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the funding policy has certa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s. However, up to now, how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in the funding system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till a problem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local university education funding system, this paper take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edu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analyze the current financ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work, 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play to local university fund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function,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nded work, and play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n students' positive guidance.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nding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