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研究

2020-12-23 04:19鲁玺丽牛中毅常云鹏张旭茗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鲁玺丽 牛中毅 常云鹏 张旭茗

[摘 要]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高校所开展的新型课程教学形式,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高度关注的问题。当前高校理工类课程仍然是课程思政的难点,解决理工类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操作实施问题迫在眉睫。理工科课程思政的建设应该从理工科专业课程特点出发,理顺理工科课程目前在思政教学建设的关键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从某一专业切入,探讨揭示理工科实验课程中建设思政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可能性。

[关键词]理工科实验;课程思政;材料学

[作者简介]鲁玺丽(1975—),女,吉林浑江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材料创新教学研究;牛中毅(1970—),男,山东聊城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常云鹏(1986—),男,山东牟平人,硕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实验教学、虚拟实验室建设研究;张旭茗(1979—),女,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材料创新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5-00-05[收稿日期] 2020-06-23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已迫在眉睫[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政治担当是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2,3],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教学模式成为高校的主要育人方式[4]。高校是进行课程教学、传播专业知识、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思政实践育人的质量决定着高校的办学质量[5,6]。高校思政实践育人的质量决定着高校的办学质量[7]。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课程建设不仅承担着专业授业解惑载体,而且还兼具实践育人的责任[8]。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地指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9]。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0]。可见,发挥“课程思政”的实践育人作用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中的关键环节。

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就是要将专业实践课程知识与思政育人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政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课程思政作为当前高校工科课程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有一些翔实的研究成果[11]。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课程属性、价值界定等方面[12]。少量的理工类课程思政研究也基本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严重缺乏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思政课程研究[13]。目前,高校思政课程的难点仍主要集中于理工类课程方面,解决理工类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际操作问题仍然迫在眉睫[14]。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哈工程)材料学专业为例,剖析理工科专业实验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探讨理工科实验课程中建设思政实践育人教学模式的可能性。

二、理工科实验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教学面临的关键问题

思政课程一直认为是属于人文社科的范畴[15]。因此高校的人文社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设相对于理工科课程来说就显得更加自然一些[16]。理工科课程,由于自身的专业特征而导致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难度有所增加[17],高校在理工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对主导价值观的认同更难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趋向多元化的特点[18]。理工科专业由于创新性、科学性更强,国际国内交流更多,受到中国社会快速变革的影响和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加之大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敢于质疑并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其价值观更容易受到各种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有研究针对多个理工院校大学生进行了价值取向的调查[19],在对几种价值观进行选择中,没有一种价值取向能够获得理工院校大学生的广泛认同。表现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二)专业知识与思政思想存在一定的脱节

传统的研究普遍将理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分开[20],认为理工科课程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和运用技术,而人文社科教学的重点在于阐发和弘扬道德。这与理工科专业的特点密切相关,理工科课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点为目标,更强调学生学会运用专业技术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哲学家马克斯韦伯一直认为理性是人类认知水平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人类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21]。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分别代表了人类理性的两个不同方面,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思維方向。价值理性强调动机的纯正以及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不管结果如何。而工具理性更注重是否达到目标。高校课堂中的思政教学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而专业课程教学则属于工具理性的范畴,理工科专业更强调理性工具。

(三)理工科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人文素养

对我国高校教师的调查研究表明[22],目前多数理工科教师均来自本专业,是在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导致与现代社会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比,一些理工专业的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差距。一方面,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使得部分教师人文精神淡薄,敬业精神、责任心减弱;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划分过细、各学科间缺乏渗透,加之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考核教师主要标准是科研成果和专业知识,忽视了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得部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专而不博。

总之,受到理工科专业课程培养特点的影响,其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关键问题。如理工科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更多元化;专业知识与思政思想存在一定的脱节;理工科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人文素养,这些问题具有理工科专业自身独特的属性,急需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得到解决。

三、理工科实验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实际上,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言,理工科专业课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理工科专业思政教育资源,将有助于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共同建设,更为开展理工科专业思政课程建设提供保障。本文以哈工程材料学专业开展的课程思政为例进行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哈工程材料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以海洋工程需求的材料为主体,同时紧紧围绕学校“三海一核”的需求进行课程建设。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思维活跃、专业能力突出并具有创新潜质的工程人才。依据这一目标,专业课教学中必须渗入思想教育,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精神层面的感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最终成长为既有科学精神又重思想品德的高素质人才,达到理工科实验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要求。

(一)加强理工类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为响应国家以及学校对“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哈工程采取了制定新课程以及提升原有课程的途径进行材料专业课程思政改革。首先新开设了“材料环境学”这门通识类课程,该课程在材料专业必修,其他专业选修。这门课程试图将材料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同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伦理的一些阐释,通过大量材料学科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从道德角度思考工程技术领域中的一些正负面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实验课程而言,由于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环节,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在“金相方法”实验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讲解部分加入金相技术的发展历程,通过引入金相显微技术科学家的科研经历等一些小故事,引导学生从道德角度看待科学发展。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结合学校材料专业研究方向特色,引入教师科研项目真实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不仅学习金相方法这门技术,更了解海洋工程材料以及我国海洋工程发展现状,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中,向学生讲述我国著名材料学家以及知名校友的爱国事迹,借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积极举办爱国主题讲座,曾邀请杨德森院士进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专题报告,强调要将海洋强国建设与个人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规划相结合,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贡献力量,大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此外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中不断发掘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担当与奋斗等思政元素,将科学上升到哲学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升。在进行“材料熱处理”实验时为了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可能会进行多次实验,因此,将艰苦奋斗的精神渗入到知识讲解中去,帮助学生树立起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在“材料物理”实验中,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借此引导学生树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治学态度。

(二)发挥各级部门的推动作用

思政实践育人模式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因此必须制定好实施纲领框架和细则,并且依据纲领自上而下进行推动。哈工程采取自上而下,分级合作的方式解决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思想脱节的问题。

首先,在学校层面上,从思政教育的性质、国家教育理念以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入手,依据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明确材料学专业思政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具有热爱祖国、爱岗敬业、专业过硬的社会主义材料工程师。围绕这一目标,协调好学校本科生院、思政学院、图书馆及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等各部门的职能和工作,充分调动好学校的资源,从而制定了《哈尔滨工程大学课程思政改革方案》,自上而下建设推进协同育人的思政体系。

其次,在学院层面上,协调好科研团队及实验教学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各部门的作用,转变育人理念,把思政教育具体落实到材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课程中,同时积极把握住材料学专业的特色主线课程,即“基础实验课程、材料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创新课程”这一实验课程主线,积极推进思政实践育人教学方法改革。学院规定在实验教学大纲制定上,必须加入与实验课程相关的思政内容,从社会需求和人类发展角度更加深入的思考材料学的发展,增强学生人文情怀。

再次,在专业教师层面,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依靠教师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不断开发和攫取思政教学资源。在制定专业实验课程内容时,邀请理论教师参与,与理论教师的科研紧密结合。例如,“材料分析测试综合实验”中,加入了对腐蚀与防护课题组的等离子熔覆防护涂层的分析,给学生讲解海洋设施防护以及海洋生物保护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海洋装备现状,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榜样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政学习,让学生认同、内化思想精神,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提高教师驾驭知识的能力,学校采取了培训加考核的方式。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的教师,才可能有能力为学生树立榜样,为此学校建立了“馨苑师堂”,学院建立了“学萃讲坛”。其中“馨苑师堂”每周举行一次,邀请课程思政的专家来校交流,指导教师如何开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哈工大的巩如敏教授在《探索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互动的思考》的讲座中,列举了大量的哈工大优秀教师在专业课程思政的案例,比如利用课前5分钟诵读古诗,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在讲授“建筑能源”课程时加入我国各种能源现状分析等,为材料实验教学课程思政提供了思路。“学萃讲坛”每两周进行一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指导培训教师专业实验技能。沈阳工业大学的刘状博士在材料断裂行为及背散射衍射技术分析等方面对教师进行了指导,使得实验教师在材料分析技能上大大提高。此外,学校还设立专门的基金来支持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方向的培训及交流工作。

2.强化设计类实验。在综合类实验项目中以增加学生实验设计的方式,考核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材料设计实验”课程给定了“多孔材料成型及性能分析”“铝合金表面电刷镀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和“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分析”等实验题目,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所选实验项目的实验方案设计并完成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过程包括开题及答辩两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讲解,对学生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操作可行性、实验分析的合理性、PPT制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全方位进行评价,不仅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对所选实验项目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更能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态度的严谨程度。

3.利用学生反馈信息。在课外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信息反馈来评价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师实行值班制度,每天安排一名实验教师值班,值班教师能够观察到自选实验学生的实验情况。例如,是否严格执行实验室规定的安全卫生制度及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等。此外,值班教师还负责指导和帮助学生解答学习问题,实现师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及生活方面的动向。通过课后与学生交流的,对学生情感、思维及价值观全方位进行评价。

五、结语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为高校课程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教育理念变革的需要,也是高校“隐性”思政理念发展的必然。理工科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短板。既有课程建设在充分发掘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职业素养、精神塑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受到理工科专业课程独特性的影响,课程思政建设也存在诸多关键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理工科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目标出发,梳理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寻找解决途径,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贯彻实施。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言,理工科专业课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理工科专业的思政教育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有效平衡专业知识领域存在的价值理性缺陷,弥补理工科课程在人生价值引领方面的不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专业能力过硬,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协同育人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39(3):91-93.

[2]牟洪波,戚大伟,刘芳,吴淑杰,俞莹.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 245.

[3]黄琼丹,卢光跃,陈怡君.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27):101-103.

[4]王秋麟,袁馨怡,金晶.高校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以《工程燃烧学》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 (67):52-53.

[5]庄梅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思政工作创新思考[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37(01): 77-82,86.

[6]沙占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逻辑必然及路径选择[J].保定学院学报,2020,33(01):92-98.

[7]黄时进.网络化科学促进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06):94-97.

[8]贺晓阳,赵昕,王智森,等.以工程能力培養为导向的多学科融合实践育人平台的建设[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5): 179-180.

[9]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南云教育(视界时政版),2017(3):4-5.

[10]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1]薛蓓.协同育人视角下课堂思政的立体化育人模式研究[J]. 智库时代,2019(52):68-69.

[12]吕燕燕.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在高职院校育人环节中的作用探析—以《建筑材料》课程建设为例[J].城市建筑,2019(21): 14-15.

[13]郭杰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1-6.

[14]黎明镜,荣传新,谢振安.《土木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思政设计方法[J].高教学刊,2019(25):168-170.

[15]宋琳,李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程与逻辑[J].人文杂志,2020(2):63-69.

[16]谭俊华,翟燕,倪波.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类专业工程德育教育建设途径研究—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J].山东化工,2020,49(01):116-118.

[17]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18]于影,郭雪芳.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7):8.

[19]宫秀丽.大学生信仰与人生价值观调查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35(6):19-26.

[20]李骏扬.理工科课程中的思政与情感[J].中国大学教学,2019 (12):20-23.

[21]刘丽明,段妍智.基于教师问题意识的高校思政课价值理性研究[J].高教学刊,2019(22):167-169.

[22]王神龙,魏芬.上海市属高校理工科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现状调研与分析—基于10所上海市属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42(1):46-51.

[23]薛春麗,袁盛勇,杨建,孔琼,杨波.转型发展背景下理工科实验教学监控与评价的改革与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1):98-99.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Taking the Material Science Major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U Xi-li, NIU Zhong-yi, CHANG Yun-peng, ZHANG Xu-ming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Abstrac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 new typ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lso a highly concerned problem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t present, the difficulty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li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so it is urgent to solve the ope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hould star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straighten out the ke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urse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ccordingly. Starting from a certain special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of reveal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courses.

Key word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xperim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aterial science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