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没苫,场上乱天。
苫子,是农家人防雨必备的用具,也称草苫,是用麦秸和山草捆绑而成的类似北方温室大棚外面的稻草垫子。这种草苫大多是用人工或专用的草苫机器加工而成,可在我们胶东乡下,草苫子却是一种用小麦秸秆或山上的高草人工编织而成的长草帘,主要用于场院上的粮食、干燥的土坯防雨使用,平时不用可卷成一捆,放于室内,阴天下雨时才派上用场。
这种草苫子展开的时候,中间有一道或几道绳连着,把数小捆长草一一捆绑连接起来,形成一层长长的帘子,因草秆上尖下粗的缘故,卷起来的时候,好似陀螺上尖下粗,用于遮雨时从上到下一层压着一层,密密实实,雨水淋在上面就会顺着草苫的杆流淌到地面,不会淋湿里面遮盖的粮食或其他东西,这是农家一年到头都离不了的实用生活用具。
有道是“饱带饥粮,晴带雨伞”。草苫子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好多个,遇到天气不好之时,用木杈挑起来就走,既顺手又方便。这东西虽说不值几个钱,但居家过日子可是必备的物件。乡下人讲究实诚,借钱借粮不借苫,下雨阴天都用苫,如果在雨天你上左邻右舍去问人家借苫,就如同“和尚庙里借梳子”一般,找的不是个时候,谁家也没有雨天不用的苫子啊。
胶东一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多,说下雨就下雨。庄稼人一年四季种粮收粮不易,对收获的庄稼倍加珍惜,防雨防霉,都是格外上心的事儿。胶东半岛大多盛产小麦、花生和红薯一类粮食,沙丘山岭不宜种植水稻。也因此,做苫用的原料大多就地取材,主要靠小麦秸秆,或是山上一人多高的山草。听老人们讲,水稻秸秆质地柔软,缺乏硬度,不宜做苫子用,因此在当地没有市场。
草苫子的主要功能就是遮雨,并不像有些地方当作床垫或温室大棚草垫那么厚实,因此选择麦秸和山草来做苫,主要是因为有硬度和防雨性强。实际上,用小麦秸秆也不是任何一种都可以的,必须选择那些在肥沃土壤里长得高大的长秆麦秸,收麦的时候,你得用镰刀在秸秆靠地面的根部,贴着地面齐整地割断,待到把上面的麦穗剪去,剩下的秸秆除净上面的叶子,白白亮亮的秸秆就成了做苫的上等材料。
说到山草,也并非是人们想象中的荒山秃岭上的那些野草,而是在胶东石头山上长的那种一人多高,类似芦苇那样的蒿草。这种山草只长在山坡上,平地里是见不到的。有着空心的草秆,分量很轻,掐头去尾晒干后,就可做苫子了。每年待到秋后,村里会组织人们集体上山割草,如同割麦子一般,一捆一捆割倒捆好,堆放在山坡上,收工的时候,村里会按总数多少,一一分配给村里每家每户。
这种高草是舍不得用来烧火做饭的,唯一特殊的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里准备年夜饭的时候,才会用上一捆二捆的。平日里,家里的男人会专门把这些高大结实的山草仔细地存放起来,待到农闲时节,摘除上面的叶子和草花,剩下那一人多高的草秆就是做苫子用的。
用山草做苫虽好,但山上的蒿草也是有限的,每年只能采割到很少部分,即使这样,有的家庭也会把一年年积攒下的高山草积攒下来,到足够做苫子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山草不够用,人们就会用小麦秸秆代替,但这种麦秆做的苫由于质地缺少硬度,一般用不了几年的时间,虽是这样,也总比雨天没有强。
做苫是乡下男人们娴熟的基本功。秋冬季节,只要有了闲工夫,乡下村庄的街道上就会不时地看到,一个个农家小院的门口,男人们把一条绳子一头拴在自己腰上,一头拴在大门框上,中间的绳子绷得直直的,随手拿起一小把身边堆放着梳理好的麦子秸秆或山草,在绷直的绳子上打一个弯,就会把麦秆或山草结实地捆绑在绳上。有的为了长久使用,会在麦秆或山草上打两道绳,用起来既结实耐用又伸放自如。苫子的厚薄,全靠用手抓的麦秆或山草的多少来定。用手只抓细细一撮,苫子就会比较薄,反之就会厚实些。
收获季节,粮食从田野里收到场院或家里,一番剥、摘、脱、扬、晾晒,中间的环节耗时费力不说,还要特别注意观天,一见阴云密布滚滚而来,就得早做准备。收到家的粮食可不能淋雨,要不就得发霉,这期间乡亲们全靠与老天抢时光,人人盼着赶在雨季来临前把收获的粮食颗粒归仓,才会省心。但天有不测风云,有时候本来艳阳高照,但一眨眼就阴云密布,雨点子哗哗不请自来。你看吧,早有准备的人们就会用一把铁钗或木杈,把一个个卷着的草苫子挑起来,从粮食堆的顶部开始,往下一圈圈地围着遮盖,直到卷到粮堆底部。这时候,用苫子头尾的小绳把粮垛顶上和下面捆好,粮垛就算遮好了。小的粮堆需要两三个苫子,大的粮堆,需要几个或十几个苫子才能遮盖完。
用苫子遮盖后的粮堆,把雨水全部挡在了粮食的外面,雨水浇在上面,水流就会顺着苫子的麦秆或山草秆往下流淌,一层接一层一直流到了地面上。地面上的水也不能让它乱流,人们会在地面上粮堆的四周,挖一条较浅的排水沟,一直延伸到场院的外面,这样就会把雨水轻易地排出去。而在苫下面的粮食,自然就会干干爽爽地保护完好。
乡下人说得好,最怕“屋漏偏遇连阴雨”。苫着的粮食,大多需要晾晒多日才行。有时候,一连遇上几天下雨,苫里面的粮堆就会发热发霉,一季到手的粮食眼睁睁地在手里坏掉,这是庄稼人最不忍心看到的事儿。终于等到天晴后,一边是要把粮食尽快摊开晾干,还要把草苫子尽快摊开晒干,以便下一次雨季来临再次使用。
自己小时候印象深刻的是,非常羡慕大人们用木杈挑着苫子盖粮堆的场景,只见一人用木杈挑着草苫,沿着粮垛飞快地转动,从上到下一会儿工夫就盖好了。但一到自己试着去做,却是怎么也不顺溜了。不是苫子每一圈放的比例不对,就是上下连接处盖得不严实。事到如今,总算明白了,一年到头辛勤耕耘的庄稼人,其实身上的技能远不止人们眼前看到的那些,他们虽不善言辞,但人人观天、种地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不懂的外行人照样干不成个样儿。
一捆麦秆,一把山草,再平淡不过的乡下物品,却成了庄稼人手里非常实用的物件。在乡下,在农家人身上,不是没有美,重要的是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日子富裕了,但草苫在乡亲们的眼里却仍然像个宝似的,是须臾离不了的一件家当儿。
啊,草苫,来自山野,朴实无华,虽无耀眼声名,却事应急之功,从不张扬喧闹,但求保粮安民,你给乡村生活带来了多少祥和,庄稼人的心眼儿里都为你记着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