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山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当前改革的方向。本文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厘米的认识》一课为例,具体阐述了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回顾和自主评价”的“五自主”课堂学习的研究和思考。希望通过小学数学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自己终身学习奠基。
教师一上课就带领学生比一比,黑板边和课桌边哪个长?黑板擦和数学书哪个厚?老师和同学们谁高?接着老师指出:物体有长短、厚薄、高矮,这都是指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教师出示课题“厘米的认识”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厘米是什么?厘米有多长?为什么要学习厘米?怎么来学习厘米?
这个环节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目标就明确了。以前由教师指出教学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的学习,现在学习目标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了自我驱动。在课始教师出示课题,学生看到课题进行提问,不是为了问而问,学生自主提问目的主要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整理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初步的研究有这个四个提问点: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怎么学、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四个提问点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不限于这四点,学生还要根据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提出独特的问题。通过自主提问,实际上是让学生自主确定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确定了,后面几个自主自然就找到了方向,都要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
第二个环节,教师从解决问题开始让学生进行探索,请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来测量,然后跟同座位交流是用什么测量的,结果是什么。接着拿出1厘米长的小棒仔细看一看 , 1厘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让学生充分的通过各种感官建立1厘米的概念。通过量橡皮、连小棒、标数字层层深入,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进行学习策略的自主调节,直至自己发明出直尺,应用直尺去测量物体和线段的长度,去画线段。
1)量橡皮
有了这个长度单位1厘米,你能用1厘米的小棒量橡皮的长度吗?学具盒里有一些小棒,同座位合作量学具盒里的橡皮。你是怎么量的?你怎么看出来是4厘米的呢?(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准备好的学具后进行交流)
2)连小棒
用这样一根一根的小棒量,方便吗?(学生讨论后:会滚,不好量)那将这样的一根一根的小棒怎么弄,量起来就方便了呢?(生:连起来)(师出示课件,小棒连起来)我们这样连起来量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样知道的呢?(生独立数小棒后交流)
3)标数字
这个蓝色纸条长多少厘米?(师课件出示比铅笔更长的纸条,让学生数用小棒连成的尺子上的1厘米)大家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这么数容易错,能不能想个办法一眼就看出来有多长,而且都不用数。(生:添上数字)怎么添数字呢?最左边标什么呢?为什么是0,不是1?(生独立思考后:0表示开始,依次1、2、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关注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能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生成是怎么造成的。我们要把关注怎么教知识,转变为怎么教学生去自主的学习知识。而这需要教师很好的准备学习素材,安排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低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而这正是我们老师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老师要在课堂上指明学习方向, 树立榜样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低年级学生在自主操作后进行自主交流,然后自主汇报,课堂上要有一定的汇报的模式:比如“我是这样想”,“你们同意吗?”,“还有补充的吗?”有的课堂上学生汇报错了,还有学生仍然鼓掌同意,这就是学生的质疑精神不够,不够的原因也与我们交流的模式有关系,发言的人每次要问问大家,“我说得对吗?你们同意吗?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而学生在探索中要不断的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什么时候自己操作,什么时候与同学交流讨论,什么时候合作学习,什么时候要独立思考,什么时候寻求帮助都要适时进行调整。
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联系紧密,没有有效的自主探索,就没有自主的发现。学生在利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来测量后,一交流就会发现自己的测量结果与别人不一样。这就促进了学生思考要统一标准才行。而学生拿着1厘米的小棒去找一找后,发现了许多1厘米长的物体,有方格的邊长,图钉的长度,黄豆的长度,橡皮的厚度,回形针的长度,指甲的宽度,小正方体的边长等等。而在经历直尺的形成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有发现:用几根1厘米的小棒量4厘米长的橡皮,发现不方便容易滚,学生们很快思考出要把小棒连起来,然而连起来后量较长物体时,又发现容易数错,于是又想出了标出数字就一目了然了。而观察生活中的直尺和学生发明的直尺后,学生们有更多的发现。总之,这节课学生是在不断的发现中往前学习的。
自主发现是伴随在每一个探究中,学生要充分汇报自己的发现,在汇报中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为什么孩子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很少?很多时候是因为教师的控制的太死,留给学生的空间太少。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素材的提供和学习活动设计是不是开放式,能不能让学生有很多的可以发现的空间。自主发现后一定会有归纳交流,把自己的发现进行归纳和同学进行交流,再发现问题,发现方法,发现结论。在结论中,发现新的问题…。于是自我学习活动形成了学习圈。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归纳,这三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有时很难分得很清楚。
在学生自主探索,有了发现,归纳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课始提出的问题,观察板书,进行自主回顾。学生回顾了:厘米是什么呢?厘米是较小的长度单位,只能量较短的物体长度,如果要量操场的长度等,后面还要学更长的长度单位。1厘米有多长呢?用手比画出来,用脑想象出来,也能找出来。为什么要学呢?用来量物体的长度,画线段。又是怎样学习的呢?学生根据板书能够回顾学习方法有:量一量、看一看、想一想、找一找、画一画。
自主回顾一定是和前面的学习目标的照应,学生除了回顾知识、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回顾是怎么学的,总结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学会学习。要想学生能够回顾学习方法,教师在前面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一定要符合学习的过程和学习规律,这样学生才能总结学习方法。还有就是教师板书要把关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简要的列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回顾。
课末,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学生们评价自己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评价了别人能够积极思考,还评价了老师能够提供很多学具供同学们操作。这节课学得很开心,有很多收获等等。学生的评价对象可以是自己、同学,也可以是老师。学生评价内容可以是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学习情感态度的评价。学生评价时要注意: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不能凭空想象;要一分为二,客观评价,先肯定优点,再提出建议或者意见,要同学乐于接受,要让自己有所提高;可以在学习、发言后及时评价,也可以延时评价,在一堂课结束前再进行综合评价或者课后做出详细的评价。教师要注意:当学生第一个在某一方面进行评价时,要及时表扬,还可以以他的名字命名,激励学生创造性的评价,同时还要多做引导,让学生思维开阔,明白应该在哪一方面进行评价。在树立榜样的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学生的参与意识。
自主评价有两大作用,一个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学生获得别人的好评或者自我得到肯定后比物质奖励更开心,更有效。这会促进孩子今后更好的学习。另一个是自主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很好的调控自己的学习。通过评价自己、他人、老师,学生知道自己哪里学的好,哪里学的不好,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进行调控,改善。这正是多元智能里面的“自省”智能的培养体现。
总之,我们应通过小学数学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自己终身学习奠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