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生长

2020-12-23 09:40沈潮来
知识文库 2020年22期
关键词:皮筋饼干物品

沈潮来

《千克和克》的单元教学有两个核心知识点:1千克和1克的质量感觉的建立,1千克=1000克的简单换算。教学用书和教材都意图通过学生的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积累活动的经验,建立1千克和1克大约有多重的正确模型。教材中,千克和克的学习共安排了称一称、掂一掂等有明确目的操作活动6次。练习与巩固也尽可能联系孩子的生活,在实践中应用掌握的知识技能,如称自己的体重,了解部分物品的单个质量等。可见,“千克与克”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亲身经历与感受。

研究表明,亲历操作几乎能够100%的记忆。教学中的6次操作,除1次(称量书包质量)是学生共同操作外,其他的都是以学生先观察教师的称量为前提,而后对称量好的1千克或1克物品等进行掂量,这样势必会导致建立模型的不稳定。

【片段1】

[出示3个苹果]

师:这里有3个苹果,哪个最重,哪个最轻?你打算怎样比?

与同桌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方法。

生1:我们可以用秤去称,根据上面的数字就能知道谁最重,谁最轻。

生2:我拿一个棍子,上面套3根皮筋,然后把3个苹果分别用钩子钩在皮筋上,哪个最重,皮筋伸的最长;哪个最轻,皮筋伸的最短。

生3:我一看就知道了。[学生随即指出了最重的和最轻的苹果]

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呢?

生3:左边的苹果最大,右边的最小,根据大小就能看出来了。

生4:我不同意,如果那个大的被虫子吃过,里面是空的,那它就不一定是最重的。我觉得可以把橡皮侧着放在桌上,用一把尺子架在上面,像跷跷板一样。

师:你怎样比较这3个苹果呢?

生4:两个两个的比呀,先把认为最重的和第二重的放上去,哪个轻就翘起来;再用翘起来的和另一个比,如果它重,就找到最重和最轻的了。如果它还轻,在把最重的和第三个放在一起,就能比出来了。

师:哦,用小朋友玩的游戏就可以比出来。

【片段2】

师:这里有个台秤,每个小组也有一个台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秤面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比较屏幕的秤面图和小组内的台秤,寻找秤面上的共同点。]

生:秤面上有数字、长长短短的线、指针、字母kg。

师介绍并板书:数、刻度、指针、kg

师:在称物品时,你是怎样从秤上看出称的物体有多重?

生:指针指到几,就是几千克。

师:你们想称一称,试一试吗?

师:请每组的组长称一称桌上的第一份物品,其他同学看秤,记住数。然后请每个人用手掂一掂它的质量,再看一看是什么东西?

[明晰操作要求,组长带领,有序地开展分组活动,称量塑料袋中两袋食盐的质量。]

师:你们称的是什么?大约有多重?

学生齐答反馈实践结果。

生1:老师,我称的是1千克。

师:能告诉我你是怎样称的吗?

生1:我把袋子放在托盘上,指针指着这里的1,就是1千克。

师:大家轮流将两袋食盐,放在一只手上,掂一掂,体会1千克有多重,记住这感觉。

[生轮流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描述自己拿1千克物体的感觉]

师:每组桌上还有些其它物品,它们有多重呢?先请大家轮流掂一掂,猜猜大约有多重;然后称一称,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再次分组活动]

师:谁来介绍一下刚刚你称了什么,它有多重?[学生边说边展示称量的物品]

生1:我们称的一大袋果冻大约1千克。

生2:一大袋洗衣粉大约2千克。

生3:这里4袋瓜子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生4:我的这本字典的重量正好1千克。

……

师:借助我们刚才称的物品,在生活中,怎样记住1千克有多重?

[学生跃跃欲试,努力把自己印象最深的1千克的表象介绍给大家。]

师:在生活中,称哪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千克做单位?

生1:称书包的重量。

生2:称老师的体重。

……

【片段3】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物品的质量。[实物投影:一袋饼干100g(净含量)]

师:你知道什么数学信息?怎样知道的?

生:在包装袋上有100g,表示它的重量是100克。[“净含量:100g”进行了解释]

师:老师这儿还有很多这样的饼干,我们100克、100克的数一数,是多少克?

[请一个学生从塑料袋中一包一包的拿出饼干放入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托盘上。其他学生100g、100g的累计计数]

师:以克为单位,100g、100g的数出1000克饼干。[教师板书:1000克]

师:你们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秤面。教师板书:1千克]

师:通过刚才的数一数,称一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千克=1000克。

【片段4】

师:借助今天学习的知识,你准备调查什么物体的质量?你认为用什么质量单位最合适?

调查物体

质量单位

质    量

[学生填写,后指名部分学生说说自己想调查的物品和选用的质量单位。]

師: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重。

[指名说说估计的质量数据,利用教师提供的体重秤、天平等测量工具验证估计,分组活动。]

师:请小朋友在课后再去进行这样的调查,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吴正宪老师也说“儿童的一端是生活,一端是数学”。在教学中,尽可能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素材,使学生和这些素材不断发生互动。通过这种连续不断的互动和探究,学生积累活了动经验,掌握基本知识,建立了对1千克和1克的正确表象与模型,促进学习能力生长。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那么,善于激起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是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应创设的最佳心理环境。教学伊始,我由比较3个苹果的轻重入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介绍不同的比较方法,如用秤称、拉伸橡皮筋、目测等。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实际水平出发,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即将展开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情感实际,在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参与动机和学习兴趣。

2)强化应用意识,积累感知沉淀

“学习有用的数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数学理念之一。由于教學内容的特殊性,我们更应该把知识的掌握还原到生活的应用中去,在挖掘生活应用的同时,进一步深入感知的积累、沉淀。在揭示千克与克的相互关系上,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入手,提供数一数、称一称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中,自主应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技能;感知同一事物的不同方法表示;发现其中的关系,从而建立1千克=1000克的正确、深刻的表象,同时强化了在生活中的应用。

3)提供参与机会,延伸课外实践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努力体现这一理念。一方面,在课堂上提供参与机会——把课前的调查进行反馈和实践验证,让学生多多亲历实践过程;另一方面,把课上的调查与估计更进一步的延伸课外,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强化对“千克与克”的质量的感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皮筋饼干物品
封二、封三/马兰开花二十一
会跳高的猫
皮筋小船
卷纸套皮筋
送饼干
图画捉迷藏
软塌塌的饼干
找物品
创意,源自生活的可爱小物品
饼干喂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