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如何“高级”对话

2020-12-23 09:40郭平
知识文库 2020年22期
关键词:脚手架观点交流

郭平

小学数学课堂上有很多对话,数学问题的解决大都在对话中解决,学生也是在对话中学习知识,习得方法。课堂中,师生和生生的交谈无处不在。最为常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你问我答。虽然看起来学生准确的回答出了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学生却没有经历深度的思考,没有经历观点的碰撞,这是对话吗?有时我们也会围绕一个好问题展开讨论,但是学生只能根据自己的思考自说自话,不顾忌他人的观点,这是对话吗?恐怕也不能算,我们来看几个场景:

1)学生在讲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还没有说完,下面有很多的 “小听众”一直高高的举着自己的手。很显然,“我”不想听他说,想自己说。一个高质量的对话的前提是倾听,“小听众们”显然不知道。

2)小组合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学霸”在小组里讲的最多,学习弱一些的孩子只是在听,没有提问,没有回应,然后小组活动时间到了,大家迅速坐好听老师讲了。这样的交流显然也不能称为“对话”,对话不是说话,不是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不是你把观点告诉我,让我明白你的观点,也不是我来说给你听,让你接受我的想法。

3)课堂中,我们教师很多时候提问,都只想着“心中的答案”,对于“心中的答案”之前很多学生的回答都“不在意”、“不理会”,其实这样的做法是让学生理解你的教学设计,而不是你在和学生真正对话。

那究竟什么是对话呢?笔者认为:课堂学习中的对话应该是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师生、生生间围绕学习目标展开,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获得引导和提示,促进概念和原则的传递,寻求对于知识本质达成共识的过程。对话应该有如下三个要素:倾听、回应、转向。对话的本质是一种多重共享,是在分享各自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有认同,有疑问,有启发才是对话应有的样子。

1 对话的开端,给学生充足回应

对话的开始就是倾听。孩子们在课堂上发言,是想说给老师听的,是希望老师给一些评价的,所以身为教师要认真倾听,给学生充足回应,笔者给出两个小建议:

1)总是积极地回应

要做到总是积极的回应很难,但是很有用,因为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发言,而是“我们”一次次不经意间的“怠慢”让孩子“心灰意冷”,还有很多孩子会努力的想“你的答案”,其实这对很多学生是有些困难的,所以孩子就会选择沉默的听讲,这样很“安全”,所以身为教师真的要耐心,要积极。特别是当孩子说错的时候,或者提出的建议没有任何意义,让人不知所云,也要积极的回应。那么对于积极回应,可以尝试着用如下的话:

学习就是探索,探索就会出错。如果我们可以从错误中悟出道理就更好啦。

你的想法真好,可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老师知道你心里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你看对不对?然后你再说一遍可以吗?

2)给予小小的鼓励回应

小小的鼓励回应,意思就是教师可以用表情、简单的动作或简单的话来回应学生。比如倾身、竖起耳朵、皱眉、点头,重复孩子的问题等等,都是告诉孩子老师正在认真的听,老师对于你的话题很感兴趣。这些小小的回应潜台词是:“请继续,我在听。”简单的话,比如:我明白你说的……;那么……;然后……。

孩子很多习惯的培养跟教师有很大关系,通常我们会发现:一个倾着身子聽学生发言的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大多是有着很好的倾听习惯的。培养孩子会听,可以在全班汇报前,问孩子们:同学们,某某同学要开始汇报了,我们干什么?听!那你打算听什么?引导学生听方法、听不同、从中有没有受到启发等等。孩子会听了,当然就更愿意听了,也就做好对话的第一步了。

2 对话的中间,给学生脚手架

对话的本质是一种多重共享,那么这里就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了:你听懂别人说的话了吗?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一些现象:

探讨一个问题时,一位同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是这样想的……”很快有学生举手希望发言。

再请一位:“我是这样想的……”

这是有效的对话吗?

每个人在关注的是“我怎么想”,缺少对“他怎么想”的思考的意识。

你说我说大家说,未能理解对方的观点,就必然缺少有效的回应,相应也就会缺失思维的交流、观点的碰撞,对话里只剩“话”,没有了“对”。

那么在对话的中间,就需要教师给予孩子们“脚手架”。让孩子在“脚手架”的帮助下,先养成对话的意识,再学会如何对话。笔者认为高质量的对话有如下“脚手架”:

1)复述

有效的对话需要对话双方进行沟通和碰撞,因此,对话者不能只做一个信息的接收者,而要在听取对方观点后进行理解和分析,也就是弄清楚他说的是什么? 然后复述别人的观点需要建立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复述的过程需要经过初步的理解和内化,也就是:接受—处理—再输出,多一次复述就会多一次这样的过程。

2)画图、举例、提问

数学课堂上,发言者往往仅依靠语言或者“学习单”并不能把问题说清楚的,因为数学是讲理的一门学科,所以笔者会让发言的孩子养成板书的习惯,只要你能把自己想讲的说清楚,整个黑板都是你的,同时教师可以建议两个非常管用的方法:画图、举例。有时,发言的孩子说了一大段话,下面同学“云里雾里”,这时往往画个图,举个例子就可以把观点阐释清楚。提问就是下面听众的“法宝”,当自己听不懂时要及时提问,这是深度交流的重要前提,因为理解了才会有思考,才会有质疑,这时提问指向更明确,交流一旦打开,那么深度对话便产生了。

3)追问、转向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习惯性地充当评价者,而不是学生、观点的交流对象以及分享伙伴。最司空见惯地就是急于给学生的回答下结论:对还是不对、好还不好。其实,一旦对一个发现、一个思考下了结论,这样的对话往往就被画上了句号,较难再深入地进行下去。因此,不急于定论,以问替答,进行追问,是高效对话很好的方法与手段。

3 对话的结尾,引导学生总结

在每一次有深度的对话之后,教师要引导孩子们进行总结,笔者认为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解决了没有。这是最关键的,对话本身就是来解决问题的。还有没有未解决的问题,如果有,困难在哪里?哪些同学在这次对话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哪些同学的发言对大家都很有帮助,对你启发最大。通过这些话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同学们这次对话,用了哪些好的办法。比如发言的孩子用了哪些方法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同学们有没有把自己不同的想法都补充出来?通过这样对话方法的总结,让孩子们意识到怎么去和别的同学交流。

3)关注到没有参与此次对话的学生。比如问问还有什么疑惑?往往这些孩子可能一开始就没有听懂或者只有一部分没有听懂,这时他的疑问可能会带给此次对话一个新的“风暴”。这样以点带面目让全班学生知道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家共同参与进来。

当然对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这三方面的做法不尽相同,或各有侧重。比如低年级可能更加侧重对话的前两个要素:倾听和回应,中高年级可以侧重于后两个要素:回应和转向;对于对话“热情”低一些的班级或学生可能给足充足回应是首要的,对于对话“热情”高的班级要侧重于转向和总结等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脚手架观点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建筑工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攀爬脚手架
五叔
脚手架楼(大家拍世界)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