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逐渐失衡,以教师为主导,以考点为核心,以讲评为手段的单篇阅读教学占据了整个阅读教学江山。当然,单篇教学在现在的教学情况下是很必要,也是不可少的教学模式,毕竟学生要在有限的学校受教育时间里,了解丰富的人类知识、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完备的核心素养,而单篇阅读教学这种高效的模式正符合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追求。但也正因为这种快餐式学习思维横流社会,让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出现了偏差。在2004年,王荣生就在语文教育方面尖锐的提到,我们培养了“我们不想要的、学生不必要的、社会不认可”的阅读能力;并且学生的阅读姿势呈现的是“鉴赏者”而不是“解读者”“批评者”。[1]因此在当今社会整合性、自主性、多元化等品质被着重强调,整本书阅读终于作为以一种纠偏式的教学模式走进了课程教学改革,走进了高中教材教学,调和阅读教学的单一性。
目前学界对于《红楼梦》《乡土中国》《平凡的世界》等著作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有一些探索,对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也有部分尝试,但对具有较强普适性的一般性实施路径的研究尚未完整。本文就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理论基础和培养目标,尝试从一般实施路径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
在统编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编者要求高中生必读《乡土中国》和《红楼梦》。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著作,一部是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重要理论发现或解决实际问题,很好贯彻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另一部是堪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的长篇小说,强调情节性、审美性和生活性,重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环境刻画,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但仅读这两本著作就能达成拓宽视野、领略人类社会气象与文化、显著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吗?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课程标准中也附录了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提倡学生在学有余力之时还可涉猎国内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所以笔者斗胆从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整本书阅读的基本实施路径进行探索,望能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教学目标:构建经验,掌握方法,提升核心素养
温儒敏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班的讲话中提到,整本书阅读应“引导学生,要重在‘目标管理,不要过多的‘过程管理”[2],那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呢?在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具体的指示: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由两部分组成:“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学提示”。放在前面的是以学生为行动主语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内容简洁明确,共有五点,简单归纳为:阅读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学习阅读方法、积累经验并形成自己的三观。
“教学提示”被安排在了“学习目标与内容”后面,透露出着对学生主体身份的重视,这也是近年来教育理念的风向以及各种教学指南书写的重要趋势:以学生为教学出发点。“教学提示”共有四点主要为三方面:首先,对阅读作品类别和数量的选择做了提示,阅读作品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注意选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指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节选的长篇作品中选择,也可由师生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其次,对整本书阅读的课时安排做了提示,“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然后,对阅读教学形式也做了提示,强调整本书阅读功夫在课外,“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在目标中我们可以发现“经验”被反复提到。温儒敏也进行了阐述:“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也强调的是经验和读书方法的学习。所以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就是:构建整本书阅读经验,掌握整本书阅读方法,并能在整本书阅读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学准备:有价值的“读完”整本书
在阅读教学中,以往单篇教学只需学生提前通读一遍文章,简单预习,师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课内;而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需要根据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成长为中心的教学目标,提前整体规划阅读活动,学生更应该在课外下功夫,培养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在学生独立阅读之前,引导其找准用力方向,才可能产生有价值的阅读。所以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就有存在的必要了,甚至开展一堂示范阅读课也不为过。其目的在于“读完”整本书,并且是“有价值”的读完整本书。为达成这一阶段目标,首先需要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其次是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如何保障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效率
学生“读完”整本书,是学习目标“读懂”整本书的前提。但很多师生对于“读完”整本书感到有困难,其实这就是时间安排的问题。要想破解这一难题,在叶圣陶和朱自清的《略读指导举隅》中就有所提示了,书中明确了整本书阅读主要是在课外,这既保证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利用,又保护了整本书阅读的连贯性。所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可能是目前最经济高效的策略。但选择课外阅读老师们也至少会面临两个问题:整本书阅读是否會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如何保障学生课外整本书阅读的效果。第一,对于“负担”这一问题,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这部作品的探索欲。让学生在阅读指导课堂上“吃不饱”,即在阅读导读时给学生们留有悬念。将学生的读书兴趣保持在巅峰时刻,最终形成对阅读的“饥渴感”,那么在课外,学生自然会自己主动“找吃的”,一旦有了兴趣,阅读也就不会被称为“负担”。第二,关于如何保障在课外“有价值的”读完整本书,在此笔者列举两种方法:参考资料的推荐和学习策略的选择。
参考资料的推荐就如同给予了学生“挖宝”的工具,能够让学生尽快且准确地读出更有价值的东西。第一,可选择作者同类书籍作类比,异类书籍做反比,从不同的观点去研究,在比较中使得作者观点更清晰立体;第二,如今网络资源的利用也更为便捷,部分对阅读作品评析的相关学术论文期刊,高中生也是能阅读的。第三,被动了解作品背景。强调“被动”是指提醒学生在作品阅读过程中遇到阅读疑惑时,再去了解与之相关的作品背景。作品背景是一个很广阔的范围,如果教师主动给予学生与文章相关的作品背景,那学生很少会愿意再踏出教师给的“小匣子”。而促进学生被动了解作品背景的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又养成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关于学习策略的选择简要提及两点:可使用精读与略读方式的选择去提高阅读效率,用作笔记的方法提高阅读价值。第一,精读与略读。可以借鉴《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的经验:精读是做到“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时只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而整本书阅读要求就是在整体略读,知文之意;然后对自己感兴趣的、值得注意、值得体会的局部精读;第二,记笔记。学生带着问题、疑惑和想法去读作品,如阅读《平凡的世界》当兰花看见王满银带着“南洋女人”回家后,就可猜想,如果你是兰花你作何感想,会有什么举动?让学生边读边猜测情节有两个好处:第一,如果猜对了,说明学生已经融入故事环境、情节与人物,学生的思想跟随作者、作品一同发展,会增强读者的阅读成就感;第二,如果猜错了,可以将自己的猜测情节与原作品的情节比较阅读,自己的猜测理由是什么?而作者为何那样安排,是否合理?在思考中对作品产生深度思考,发挥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感所思是转瞬即逝的星火,记笔记就是收集星火的网,随时准备一个笔记本在身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阅读经验是整本书阅读的目标之一。摘录自己感触最深的片段、自己可借鉴的地方,写下你对这一部分的独特感受,对人物的看法与评价,对故事情节的疑惑与不解都是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与成长;此外,对于读书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六条“朱子读书法”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对当今整本书阅读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过程:多维度的“读懂”整本书
学生在课外独立“读完”整本书,那么课堂安排就应该侧重于引领学生实现“读懂”的目标;课堂教学主要是学生讨论交流与教师引导升华,达到细读、研读和深化理解的程度。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强化倾听与表达的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建构与运用语言,发展与提升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达就是将自己的思维借助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具有逻辑性思维能力的人,表达的语言也是清晰具有层次性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学生思维也会获得相应的发展。教师则需要在引导升华中完善学生的整体阅读,选择讨论的切入点,拓展延伸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具体可从“作家人格、故事人物”“文章矛盾点、空白点”切入深度阅读。
从作家人格、故事人物形象入手。整本书体现出“整”的特点,里面包含了作者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对文学作品抱有尊重与敬畏,但也需要我们保持独立的思考,鉴别文学作品传递给我们的东西,甚至需要我们去警惕和超越。这里就需要强调“批判性阅读”了,批判性阅读才能让我们摆脱本能与常识的束缚。如余党绪老师曾举例说:“《水浒传》对杀戮对血腥的迷恋,确实会让一些人失去独立思考。我给学生说,倘若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把二十四个人给杀了,这里面有复仇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无缘无故的发泄。你会认可吗?学生当然不认可。但为什么到《水浒传》里,这个情节你就认可了呢?这不就是武松‘血溅鸳鸯楼干的勾当吗?这时候,学生的思路被作者被作品给主导了。”[3]所以独立思考,站着阅读的姿态对人生价值观还处于形成当中的高中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而这就需要依靠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和指导。
从文章矛盾点、空白点入手。找出整本书中的矛盾点,也可以说具有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以点扩散至整本书的结构内容,学生都有探究心理,对矛盾点的阅读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趣味,同时从矛盾点进入文章,更容易接近作者写作意图和作品思想主题;另辟蹊径,找出整本书的空白点,或者对小人物、小细节的关注,也能增添阅读乐趣,满足师生的猎奇心理;最后,常见的阅读入手方法还有,探究文章的第一句话,最后一句话,这些地方也往往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以读促写,读懂整本书。为了让学生读的更彻底,阅读心得是很好的选择。学生写阅读心得时必然会涉及到简述整本书内容,重新梳理结构布局、人物关系等,从而可能会引发学生重读关键精彩的部分,加深对整本书的理解与建构;也可在读后感中摘抄引发自己思考的、印象最深刻片段,写下自己的联想与想法,学习精彩的写作手法,仿写练手等,使在整本书阅读中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整体教学评价与阅读强化整合
教学评价不仅是指课后的总体评价,因为在整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个人评价是穿插其中的。这里所谈的教学评价是以对于整个阅读过程的评价为主,各环节评价为辅的评价模式。首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完整过程中,学生参与其中,对每个环节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对教师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反映,也是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其次时教师的自评与学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前发展还不算很成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模式也在不断的摸索之中,执教者在每次教学后的自我批评总结对于自身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对于学生个人表现的评价要秉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理念,评价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分析其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学习观念以及元认知策略等,寻找问题病根,才能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此外教师对学生个人的评价还应注意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的反思与进步,以正面评价为主,注意保护和支持独特的阅读见解,这是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整本书阅读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在阅读过程摘抄的片段、瞬时的感想、对作品的鉴赏评析以及搜集的论文整理成集,印发至每位学生手上,使学生享有阅读的获得感,也是阅读+写作的教学目标体现,在阅读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根据阅读作品的种类,适当开展一些拓展活动,如选择作品有争议的点开展辩论赛,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根据作品人物互动展开情景表演、凭借学习的理论推导方法尝试独立写作等。此外,整本书阅读激发并延续的阅读兴趣和养成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终身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课程改革与文学批评的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等要求,都推动着整本书閱读的发展,这是语文教育时代性与思想性的融合。整本书阅读不同于陈述性知识的直接高效,而是具有启示性和陶冶性的教学活动,在传递中应更加注重隐性价值的挖掘,也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目前不管是高校研究者还是一线语文教学活动家,都对语文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整本书阅读积极的展开探索、讨论,笔者在此简要的探索了整本书阅读的一般实施路径,希望能对其他语文教学研究或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作用。
最后,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实施,不仅需要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教学方法实施者的态度与能力同样重要。如果我们课程改革最后一环的执行者,教师只是抱着“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思想,只为应试而将应运而生的整本书阅读换一个形式精讲精练,那么承载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深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形式就只能是在课程改革下披着华丽外衣的跳梁小丑。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2):82.
[2]温儒敏.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班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0).
[3]余党绪,叶开.为什么我们都主张“整本书阅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6(Z1):15-19.
周游,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