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平
乾隆驾崩后15天,大贪官和珅被嘉庆赐死。是谁扳倒了和珅?日前看一篇写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文章,看到了他们冒险进谏,机巧规避风险的智慧。在王引之的提示下,王念孙在列举和珅种种罪状后,加写了这样几句:“臣闻‘帝尧之世,亦有共驩,及至虞舜在位,咸就诛殛。”这几句话把和珅比作尧时代的奸臣共工和驩兜,这样,乾隆就顺理成章地被比作尧,而嘉庆,就成了舜。如此,惩办和珅,既不会影响乾隆的“威望”,又能显示嘉庆的“英明”。据云,这篇被誉为“凤鸣朝阳”的奏折,原件收藏在故宫,高邮王氏纪念馆展示的,是其复制品。
王念孙父子是“小学”大家,训诂学和音韵学巨擘,学问做得超群卓著,《高邮王氏四种》如丰碑长留青史;做官也是风生水起,业绩煌煌,多有清誉传为佳话。历史上,既是学问大家或文坛翘楚,又居庙堂之高,政绩可圈可点的,不乏其人,如唐宋八大家中,大多位极人臣。唐代诗人中,王维、高适、张九龄、白居易等,都能官场呼风唤雨,诗坛独领风骚。但“诗人”和“学者”的区别,使他们的成功,比之王氏父子,要相对容易。
当然,至于和珅是不是因为王念孙的弹劾被扳倒,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君主專制制度下,生杀予夺,皆帝王一言九鼎。如果有违“朕意”,再言之凿凿的奏本,轻则被束之高阁,重则招致杀身之祸。在嘉庆还是“虚君”的时候,朝廷重臣阿桂,就不止一次地向乾隆奏和珅的本,然皆徒费口舌。地方官曹宝锡,看不惯和珅的贪赃和跋扈,无奈自知撼不动这座大山,就从他的手下人开始,奏其爪牙刘全的“违纪”问题。结果,刘全安然无恙,曹宝锡反被革职。可见,奏章有用,用亦有限。退一步说,即便和珅是被奏倒,当时,向嘉庆奏和珅的,可谓众声喧哗,王念孙的奏折,不过是其中之一。没错,皇帝尤爱恭维话,但满朝文武,能引经据典,“确证”圣上英明的,大有人才,倘能翻检当年奏和珅的折子,巧舌如簧、妙语连珠的,一定精彩叠出,洋洋大观。道理很简单:王氏父子做学问可以让朝野上下望尘莫及,而若论说话周圆机巧,投上所好,一定还略逊一筹。否则,那里还会有“一门绝学,两代宗师”?
乾隆85岁时主动逊位,当上了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时,他说:“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所以,虽然嘉庆已经登上大位,但实际操控朝廷的,还是乾隆。和珅作为乾隆的爱卿,对乾隆的侍奉与依附,直至其寿终正寝。以和珅之圆滑,当然不会不知随风转舵,攀附嘉庆。但在“潜力股”和“绩优股”的处理上,他老马失蹄,给嘉庆留下太多的醋意与不爽,收拾他,只是一个时机问题。乾隆一死,弹劾频至,不过是“迎合上意”而已。
如果和珅没有富可敌国,没有足以让“嘉庆吃饱”的所贪之财,如果和珅能如王氏父子那样恪守为官之德,庙堂易主,他或许会由热变冷,从天上跌落地上;但跌落地上,而不是跌入地狱,这不也是一种“善终”么?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扳倒和珅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