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雄
[摘 要] 在毛竹林内采用3种处理套种花榈木(A处理,释放地上空间、小环状清除地下空间后套种花榈木;B处理,不释放空间,直接套种花榈木;C处理,不释放、不套种),探究不同套种方式对毛竹林、花榈木生长的影响。4 a的试验结果表明,A处理花榈木平均胸径、树高生长优于B处理,两者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立竹平均胸径A处理>B处理>C处理,A处理产笋量极显著高于B处理和C处理,各处理间竹材量没有显著差异。采取A处理可以构建竹阔混交林分,而且毛竹林、花榈木生长状况良好,可以在适宜地区大面积推广该套种方式。
[关键词] 毛竹林;花榈木;套种
[中图分类号] S795.7;S792.9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31-70-2
花榈木(0rmosia henryi Prain)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更是福建省较为珍贵的乡土树种[1]。花榈木又称花梨木,木质细腻且具花纹,色彩美观,纹理清晰。自古以来,优质花梨木被用于制作大件高档家具、收藏艺术品,市场需求巨大,主要依托进口,自产的花梨木无法满足我国家具市场的火热需求[2]。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产量高、生长快等,因而种植较为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福建省所种植的毛竹林面积达101.7万hm2,是福建省重要森林类型之一。在毛竹林中套种阔叶树种,可以改善林分结构,恢复土壤肥力[3]。鉴于此,笔者在毛竹林内采用3种不同模式套种花榈木,探究不同套种方式对毛竹林、花榈木生长的影响。希望通过本试验研究,可为毛竹林下套种花榈木提供实践参考。
1 试验地概况
本研究所选择的试验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连茂村,连荗村地处北纬26°14′~26°25′、东经117°30′~117°47′,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9.6 ℃,年平均降水量1 728 mm,年均空气相对湿度78%。区内多山地,具有明显海洋性气候特征,土壤为山地红壤、黄红壤[4],海拔在550~850 m,利于毛竹生长。2014年年底测定的立竹量为3 060~3 360株/hm2,平均胸径9.3 cm。
2 试验方法
2015年,选择没有明显差异的地块进行试验,共设置3种套种方式。其中,A处理,释放地上空间、小环状清除地下空间套种花榈木;B处理,不释放空间,直接套种花榈木;C处理,不释放、不套种。每块标准地面积25.82 m×25.82 m。苗木选择三明市林业中心苗圃提供的二年生花榈木容器苗。其中,A处理以种植的花榈木为中心,清空其半径2.5 m范围内的空间,将毛竹全部砍除;以花榈木为中心,切断并清除其半径0.8 m范围内的毛竹竹鞭,实际深度在50 cm即可。花榈木栽植行距为8.0 m×8.0 m,种植后每年进行一次除草,还要做好松土工作。B处理,先进行整地处理,株行距为8.0 m×8.0 m,穴规格为60 cm×40 cm×40 cm,管理方式与A处理一致。C处理,不进行套种且不释放空间,毛竹林每年进行一次除草,保存750个/hm2笋径相对较大的笋体,其余全部挖除;秋末砍除750株/hm2老竹。待2016年除草后,应沿等高线挖沟,深度与高度均为30 cm,沟间间隔为3.5 m,施加复合肥800 kg/hm2,最后覆土。每处理设3次重复。
种植当年调查花榈木的成活率、保存率。毛竹出笋期每隔5 d挖笋1次,称质量进行累加,最终得出鲜笋产量。2018年12月底,开展全林分每木检尺,得出花榈木的高度、胸径及造林保存率,得出毛竹胸径及立竹数,通过公式W=0.095 9D2.363 8得出竹材的最终产量。利用DPS、Excel软件统计相关数据。郁闭度根据目测法进行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花櫚木生长状况
3.1.1 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如表1所示,不同套种方式下,花榈木生长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A处理花榈木的高径比为131,造林保存率为91.4%,造林成活率为92.5%;B处理花榈木的高径比为144,高于A处理,但造林保存率低于A处理,仅为90.1%,造林成活率较A处理提高了0.5个百分点。花榈木在两种套种方式下造林保存率、造林成活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说明毛竹林下套种花榈木可取得较高的造林保存率、造林成活率,这与花榈木早期较耐阴有关。花榈木幼树不能受到强光直射,而通过与毛竹林套种,为其提供了较好的遮阴、湿润环境,从而使花榈木生长状况良好。
3.1.2 胸径及树高生长。如表1所示,A处理花榈木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及郁闭度分别为3.8 m、2.9 cm、0.57,B处理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及郁闭度分别为2.3 m、1.6 cm、0.73。A处理处理比B处理的平均树高增大56.5%,平均胸径增大81.2%。A处理和B处理的树高、胸径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A处理花榈木生长状况更佳。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为,随着林龄的增加,花榈木生长逐渐需要更多光照,B处理郁闭度比A处理郁闭度大,套种的花榈木虽可以成活,保存率也较高,但林木生长状况并不太理想,高径比达144。相对而言,光照强度较弱,对花榈木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毛竹林套种花榈木,选择A处理效果更佳。
3.2 毛竹林生长状况
3.2.1 产笋量。如表2所示,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4 a时间A处理竹笋总产量为14 520 kg/hm2,B处理竹笋总产量为9 150 kg/hm2,C处理竹笋总产量为8 730 kg/hm2,A处理竹笋总产量明显更高,与另外两种处理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而B处理与C处理的竹笋总产量未达到显著差异。由此得出,A处理所取得的效果更好,适当释放空间对竹笋的生长发育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3.2.2 立竹胸径。本试验中选择的是双控技术方案,简单来讲就是同时控制砍伐竹子的数量以及保留竹笋数量,从而保证平衡稳定的立竹数。从表3可以得出,A处理立竹数量比B处理、C处理分别减少22.2%、19.4%。2015—2018年,不同处理立竹的平均胸径不同,A处理胸径最大,B处理次之,C处理胸径最小。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A处理与B处理、C处理间立竹平均胸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存在一定差异,可见毛竹林下套种花榈木有利于毛竹生长。而A处理立竹平均胸径大于B处理,主要是由于前种处理方式立竹数量较少,相对而言具备更为充足的养分,同时具备更好的透光度。花榈木属于深根性树种,随着林龄的不断增大,树根逐渐变深,会从更深的土层中吸取养分。花榈木凋落物易分解,同毛竹枯枝落叶混合后,使毛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得以提升,最终提升了土壤养分含量,利于毛竹生长。
3.2.3 竹材产量。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各年度的竹材产量情况,2015—2018年A处理的总产量为57.33 kg/hm2,现存产量为57.58 t/hm2,分别是B处理的106.8%、93.7%,分别是C处理的109.9%和96.3%。A处理现存竹材量是B处理的93.7%,是C处理的96.3%,主要是因为A处理立竹数较少。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3种处理方式下产材量及现存竹材量之间未达到显著差异。A处理虽然立竹数较少,但是其个体质量较高,弥补了现存竹材量少这一缺点。
4 结论
试验表明,3种套种方式下,立竹平均胸径A处理>B处理>C处理,A处理产笋量极显著高于B处理和C处理,产材量及现存竹材量之间未达到显著差异。所以,A处理为毛竹林套种花榈木的最优方法。采取A处理(释放地上空间,小环状清除地下空间后套种花榈木)可以构建竹阔混交林分,可以在适宜地区大面积推广该套种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伟成,盛海燕,钟哲科.竹林生态系统及其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的重要性[J].林业科学,2006(8):95-101.
[2]魏增庆.毛竹林中套种闽楠经营效果分析[J].林业勘察设计,2018(2):22-24.
[3]王邦富.不同坡向和坡位毛竹林冠下多花黄精的生长效果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5(9):19-21.
[4]王震,钟晓红,刘京,等.应用发酵腐熟葡萄枝屑栽培草莓可行性研究[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20(2):15-19.